史海钩沉:民国神人黄侃(下)

黄侃与鲁迅等人皆为章太炎的弟子,可章太炎明显厚黄侃而薄鲁迅,他说鲁迅风骨太硬,思想激进,不是做学问的好料子。可章太炎对黄侃是另外一番样子。章太炎确实慧眼识人,黄侃的学问是一流的,他主要从事语言文字学研究,擅长音韵、训诂,通文学。他继承清代学者研究成就,创"古本声、古变,声、古本韵、古变韵"之说,并考出古声19类、古韵28部,见解独特,对训诂学贡献巨大。

可黄侃给自己立下规矩,坚持五十以前不著书,他的老师章太炎先生都因此为他着急,甚至骂他“不仁”。可他依然故我,他知道“中国学问如仰山铸铜、煮海为盐,终无止境”。

别看他不出书,就是他在书上做的注解,就是一部学术巨著。黄侃批注的《十三经》,被毛主席借阅,毛主席翻看了一辈子,直到他逝世,那本书,也没有还回去,可见黄侃批注的学术价值有多高。

黄侃读书,坚持读典籍,有点类似现在人说的,要阅读经典,可被黄侃视为经典的只有八部:《毛诗》《左传》《周礼》《说文解字》《广韵》《史记》《汉书》和《昭明文选》,他甚至被人称为“八部书外皆狗屁”……

学问大,脾气自然就怪。他曾经是“三不来”教授:下雨不来、降雪不来、刮风不来,搞得学校里都拿他没办法,也许因为这个原因,加上经常说话得罪人,他不得不四处转换工作。

说两个黄侃怼人的例子,一个是怼王闿运,王是当年的文坛领袖,德高望重,黄侃不过一毛头小伙。王闿运对黄侃的诗文非常赞赏,夸赞黄侃:“你年方弱冠就已文采斐然,我儿子与你年纪相当,却还一窍不通,真是钝犬啊!”得到王大师的认可,黄侃本该感激涕零,可黄侃竟回怼王:“您老先生尚且不通,更何况您的儿子!”,王老先生被气晕当场。

另一个被怼的是马寅初,某日,马寅初去看黄侃,他知道黄侃推崇《说文解字》,就找黄侃交流,可黄侃对他置之不理。马寅初迷惑不解,没想到,黄侃回答:“你还是去弄经济吧,小学谈何容易,说了你也不懂!”一下子就把马寅初撂翻当场。

黄侃这样的事做的特别多,以至于,当时人都叫他“黄疯子”,比较有意思的是,黄侃的两位老师章太炎和刘师培,分别被人叫成章疯子和刘疯子,黄侃凑在一起叫“民国三疯子”。

黄侃不疯,他不过不按照社会常规看待问题。

刘师培与黄侃认识较早,他们俩相差不过2岁,可惜天妒其能,刚30出头的刘师培就得了不治之症。刘师培在临终之前有个天大的遗憾,那就是他的学问没有传人。没想到,刘师培的心思被黄侃看破,当时黄侃的学问和名气都不在刘师培之下,黄侃主动跟刘师培说:“我来做你的关门弟子如何?”刘师培以为黄侃跟他开玩笑,并顺口回复:“我要真能有你这样的传人,倒也死而无憾了。”

没想到,第二天,黄侃真的沐浴更衣,包了十块大洋,磕头敬茶,算是正式拜刘师培为师,刘师培真的将自己毕生绝学传给了黄侃。

后来有人问黄侃拜师一事,黄侃说:“《三礼》乃刘氏家学,非如此不能继承绝学,此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由此看来,黄侃一点也不疯。

1935年,黄侃五十大寿,老师章太炎非常高兴,终于等来五十岁了,黄侃也该开始著书立说了。

由是,章太炎送黄侃一副对联“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成好著书。”这幅对联也比较好理解,韦编三绝说的是孔子读《易经》的故事,借孔子读《易经》的勤奋来夸奖黄侃读书多,知天命是五十岁。下联用蔡邕的《曹娥碑》的典故,激励黄侃今后可以潜心著述。由此可见,章太炎对这个得意门生之用心良苦。

可黄侃见到老师的对联大呼不好,因为对联里暗含了“黄、绝、命”三个字,非常不吉利。谁知道,章太炎一语成谶。

当年的10月份,黄侃与朋友喝酒过量,导致血管破裂,命丧于50岁。一代大师,英年早逝,非常可惜。

黄侃的死是个事故,可他一生都活在故事里。关于他的故事有很多,可惜,那个时候的人,只能通过口口相传来获悉他们的信息,不想点赞黄侃所谓的个性,就像不知道赞赏他的学问一样。

他是民国时期的自由怪胎,无谓好坏,算是民国自由空气里一只特立独行的蛋吧。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