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刚大夫讲糖”秦皇岛线下开讲第一课:糖尿病的综合防治 2024-05-10 10:50:19 “陈刚大夫讲糖”,虽然只是创立于2016年,但陈刚大夫实际讲糖由来已久。1998年的9月18日,是陈刚大夫第一次登上讲台正式开讲的时间,医院内每月2次集中宣教。后来,在电视上讲过,在“老年大学讲过”;再后来自己购买了电脑,积极参与网络宣教。在诸多网站、论坛、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先后书写科普文章或答疑4000余万字。有过大讲堂,也有小讨论,更有一对一的单独交流。掐指算来,整整21年了。(一件事情能做这么久,不简单啊 ) 二十多年从事糖尿病诊疗的经验告诉我,把患者的血糖降下来,对一个专业医生而言,很容易,那只是几小时、几天的事情。关键是如何让患者守护好血糖、守护好健康?这却是他一辈子的事。怎么办?应该让糖友在思想上认识到并重视它,然后是结合糖友个体情况告诉她应该如何做?---糖尿病教育是必经之路。2019年的9月9日,“陈刚大夫讲糖”在秦皇岛抚宁线下开讲了。其实只是把这种教育更换了一个名头,挂上了“陈刚大夫讲糖”这个名头而已。就把这次开讲的内容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这是第一片:陈刚大夫讲糖----糖尿病的综合防治。幻灯片都做得“淡妆素雅”,轻装上阵。第二片,直接入主题:健康天平。 “健康天平”说的是健康问题,这绝对比只盯着血糖要高明得多。我一直告诉大家,血糖只是健康相关的一分子。我们糖友在看待糖尿病的时候,应该越过它,健康才是第一位的。格局不同,处理方法肯定就不一样。就像现在糖尿病新指南,也已经从单纯的控糖向着眼心血管事件的结局过度一样。比如,欧洲心脏病学会和糖尿病研究协会公布的第三版《糖尿病、糖尿病前期和心血管疾病指南》中,对降糖药物的首选问题上,已经将“钠-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作为“糖尿病伴心血管疾病或高危/极高危患者的单药首选”,超越了经典药物二甲双胍。我不是“与时俱进”,是先知先觉 。预防心血管事件的结局还是有点小,整体健康才是大格局。当我们跨出糖尿病这个小视野,去思考“健康”大格局的时候,首先就是要思考,我们追求健康的最佳结局是什么? 活得长,就是寿命尽量长一些,无疾而终那是最好;活得好,就是要追求“有质量”的活着;(很多医生都拒绝在自己即将离世的时候,放弃各种“管子”式的抢救)治得起,就是在追求“活得长、活得好”的情况,是否能够支付足够的费用?这是一种“痛苦”而又“现实”的事情。当我们有了关于健康追求的目标,那就要思考如何才能最大可能的得到它?当我们已经被告知有糖尿病了,有高血压了......,又该如何做才能更好的达到上述的“三大目标”呢?继续看。 最近公布的中国人死亡原因的排名是这样的:第一名:中风;第二名:缺血性心脏病;第三名:肺癌阻塞性肺病和感染......对于糖友而言,有几种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低血糖等等)和终末期肾病是可以导致死亡,再加上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等致死原因,“组团”成为糖友“活得久”的障碍。而对于糖友更多的是慢性并发症,如果我们把“糖尿病性心脏病等”心脑血管疾病排除在外,比较经典的慢性并发症是:眼病、肾病、周围神经病变、周围血管病变、糖尿病足和牙周病等等。而这些慢性并发症是导致糖友“活得不好”的主要原因。眼睛看不见了,脚来了,痛性神经病变那个疼痛,胃轻瘫时的呕吐等等,真的非常遭罪。假如这些导致“短寿”致死疾病和导致“遭罪”的慢性并发症都不出现,那该多好啊!肯定不用花钱,何来“治不起”?说到“治得起”这个话题的时候,我再次重申了一个国人很容易犯的错误:一辈子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到头来一股脑儿送到医院。太多太多的人,不注意日间保养,却换来“提前报废”时的哀叹!还说医院太黑 !暂且不说,继续下文,一会儿还会再回来说。 虽然我们已经有了糖尿病,如何避免出现那些“致死”病和“遭罪病”呢?对于糖尿病四大急性并发症而言,积极的监测血糖就是最佳的预防。也可以这么说,急性并发症,不是血糖太高,就是太低了。低血糖问题我已经说的很多了,至于高血糖的出现,大家一定要记住一句古话: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昨天血糖美美,不会无缘无故今天就会暴跳如雷的。除了日常监测频率不要太少之外,一旦有“风吹草动”的不适(比如感冒、牙痛、呕吐等等),一定要先测血糖。做到这,对于绝大部分糖友而言,急性并发症的绝大部分是可以避免的。而对于糖尿病经典的慢性并发症而言,血糖控制才是最关键因素(当然,血压、血脂等因素也绝对不可小觑)。 至于血糖的管理目标,我经常说的就是:“在不发生低血糖的情况下,使的血糖尽量达到或接近正常,即餐前不低,餐后不高”。在上面这个图中,也可以用三个指标来表示:“有没有低血糖”、“糖化达标”、“血糖波动”。“糖化、低血糖和血糖波动”这三个指标被称为“血糖三角”被刊登在刚刚发表的《中华糖尿病杂志》上。由于实时动态血糖监测设备的问世和近几年的使用,血糖波动的重视程度更加彰显。糖化血红蛋白是评估近期2-3个月血糖控制状态的,但它有明显滞后性,曾经被称为糖尿病血糖控制的“金标准”地位受到了明显的冲击。这位来者就是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并提出了一个词,“血糖达标范围内时间百分比”,简称“TIR”.记得在很早很早(至少15年前),我就提出过一个概念:血糖相关的慢性并发症,除了和血糖的高低有关之外,更多的是和高血糖的时间相关。指南中对糖尿病肾病的筛查是这样描述的,1型糖尿病患者,5年后要筛查糖尿病早期肾病,2型糖尿病一经诊断就要筛查,主要是因为1型发病迅速,高血糖时间很短。2型糖尿病起病隐匿,常常在与症状之前已经有很长的高血糖时间了。所以才有这样的建议。所以,我提出:如果把血糖大于10mmol/L作为高血糖切线(美国的等国家对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中,餐后血糖最高值低于10mmol/L),糖尿病严重慢性并发症常常需要累计3000天左右的高血糖,也就是3000X24小时。所以,我们要时常估算自己一天24小时中有多长时间是高血糖状态?假如没有低血糖,三餐前和睡前血糖都在5--7mmol/L,餐后2h血糖都在6--10mmol/L。即使餐后2小时血糖不一定是血糖的最高值,一天24h中的高血糖时间也不会超过6h。假如一天有6小时是高血糖状态,其他时间是达标的,那么出现严重慢性并发症的时间就需要3000X24/6=12000天。太磨叽啦。还是纯粹杜撰,很多人可能会因此远离“陈刚大夫讲糖”。但我经常在线下“讲糖”时说,“30岁就得糖尿病,要想活到80岁,就要在后面的50年中,尽量不要让高血糖的时间累计到3000天,否则即使活着,可能也活不好---并发症很多也很重”。我在和我的学生们一起讨论糖尿病诊疗的时候,一直告诉他们要有一种意识:胖人和瘦人治疗策略不一样;胰岛功能不同,治疗策略有区别;冠心病等并发症有无,治疗策略不同;年轻人和老年人的治疗策略肯定也不一样。老年人血糖目标宽松,年轻人血糖目标更严格。这个观点大家可以在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上就能够看出来,但是血糖的波动性以及“血糖达标范围内时间百分比(TIR)”由于实时血糖监测的问世,必然成为糖尿病血糖控制理念中的“更高要求”。即,没有低血糖、糖化达标,血糖波动小且更高的TIR。------这是糖尿病血糖调整中“微调”的内容。这个TIR,就是我上面所说的一天24小时中,有多长时间血糖超标的范畴。3000天时间上的“假设”属于“胡说”(但是陈大夫从心中告诉您,不妨信我一生),但是道理是在的。人生本是丰富多彩的,喜怒哀乐充斥其中。允许一时的血糖跨域,但一定要有一个账本: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冷水煮青蛙,就是这个道理。继续。 影响寿命和生活质量的还有上述这些代表们。而且,在“死亡排名中”名列前茅。血压、血脂、血糖、体重、吸烟这些依靠个人之力就可控的,它们对上述相关疾病的贡献是有一定区别的。如果站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角度,血压、血脂、吸烟、体重等方面的管理,都要“重于”血糖。所以,近年的指南修改,在提出“个体化”和“以患者为中心”的同时,更加关注的是“综合治疗”。这种基本的综合治疗就包括:降糖以外阿司匹林的使用、血压的达标维持和相对更严格的血脂管理。说到这里,必须在看看那张天平图。 血压、血脂、血糖、体重,曾被戏称为“死亡四重奏”,是导致致残致死疾病的四大“吹鼓手”。也被列为生活方式疾病的主要内容。什么是生活方式疾病?就是发病及控制结局都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疾病。生活方式有哪些?行走坐卧、吃喝拉撒,以及心态、睡眠、生活节奏等等。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愉悦心态、充足睡眠(戒烟限酒),被成为健康四大基石。做好这些,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以及肥胖等等都会明显改善,即使不能达到“裸奔”,用药剂量也会减少很多。健康天平,那个是底座,也可以说那个就是根基!让我们再回到治得起这个话题。很多人不关注饮食、运动、心态、睡眠、生活节奏等等这些基本生活内容,却舍得在重大疾病面前卖房卖地。当我劝说一些糖友要坚持每天保证一定的蛋白质,比如一天1-2袋牛奶、2-3两瘦肉、一斤左右蔬菜的时候,很多人会这样说:现在黄瓜都4块多一斤了,猪肉接近20元一斤,吃不起啊。一片拜唐苹多少钱?一盒捷诺维多少钱?一次激光多少钱?一条支架多少钱?支架不下不行啊,生死之间,卖房卖地也得弄!一天在吃上投点资,少抽几支烟,就能吃买几片药,何乐而不为?当身体出现问题的时候,要及时的监测血糖、血压、血脂,认真的对待体重,出现并发症的机会就明显减少,不出现并发症就不会有“活得久”、“获得好”的顾虑,不治疗,当然也就不存在“治不起”了。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报道,关乎健康的因素中,生活方式占60%,而与治疗相关的医疗技术仅占8%。很多人忽视了占有60%份额的生活方式管理,却死死追求8%的治疗,是“好钢没有用到刀刃上”。 再次提到了“两个三角”。体重维持,在健康的角度上,真的非常重要。如果治疗使得“胖的更胖、瘦的更瘦”,不是您认识上有错误,就是需要更换医生了。 已经是接近尾声的时候了。这张图告诉大家,要保持“连续性”。开始的时候,医生会根据您的身高、体重、年龄、工作性质、并发症及合并症等等情况,制定初始的治疗计划。一般要经过2-4周需要复诊,要根据复诊时的具体情况以及血糖监测记录,重新评估治疗策略并作出微调,然后患者回家再次“执行”,然后再复诊、再评估。要在没有变化的时候,坚持复诊。很多人,不难受不复诊,也不检查,买药都是别人捎带,那就失去了连续性,一旦出现问题,还得从头再来。记住,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治疗,是预防性的诊疗。是如何做不让身体出现问题?冷水煮青蛙,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青蛙感觉不行的时候,是真的不行了,是跳不出“火坑了”。当肾脏病变发展到一定程度,病情本身就会按照它自己的规律继续发展,即使每月花费几千大洋,距离透析的时间也不会拖延很久。那个时候,钱真的不是万能的。 这次讲课,抗糖知识不多,更多的是看待健康的理念。下一讲,我会和大家再次分享我15年前的文章:糖尿病病因与治疗的对应性。糖尿病怎么来的?平时血糖很好,为啥有高上去了?假如我们能对血糖升高的因素正是起来并积极对待,那就是“釜底抽薪”,很多问题可能“不攻自破”。欢迎大家再次光临。讲课75分钟,结束。讲座时,免费测血糖、发放每人一本《中华糖友》(公司赠送)和《糖尿病之友》(我真金白银花钱定的),还有礼品:每人一袋洗衣液(公司赠送的)。我看到了很多我的老糖友,谢谢您们一直的支持! (这是护士长偷拍的 ) 这是在我这里看病20多年,已经82岁的“老邱大叔”给我的照片。我辛苦,我快乐。9月9日,重阳节。9月10日,教师节。9月11日,陈大夫50周岁,步入“知天命”时段。9月13日,就是中秋佳节。不冷不热,天真好!只是想老妈妈了。祝福大家,中秋快乐!也包括我和我的家人。 赞 (0) 相关推荐 不同人群不同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指标,快来看你应该控制在什么范围! 糖化血红蛋白是葡萄糖和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形成的非酶催化的稳定糖基化产物,可反映糖友约120天的血糖平均水平. 因其不仅能反应长期的血糖控制水平,而且能较好地反映与血糖控制相关的各项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情 ... 医生:糖病出现4种表现病情开始恶化! 糖尿病的主要危害并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因患者体内过高的血糖导致的各种并发症.血糖若控制不好,产生的并发症往往对人体危害巨大,今天,Doctor康给大家总结了几种糖尿病恶化的表现,大家可以自行比对. 这 ... 健康:身体出现这3种异常,也许是血糖升高了,2种升糖主食要撤下餐桌 据大数据调查显示,全世界中我国是糖尿病大国,目前是发病率非常高的慢性疾病.过去,人们认为只有皇帝等官宦人家才会患糖尿病等富贵病,而现代人随着物质生活的普遍提高,糖尿病成为了常客. 因人们对糖尿病缺乏了 ... 不是所有人都要将血糖控制在6.1,部分糖友高一点也可以 大家好,我是谭药师 血糖控制稳定达标,是我们糖友最关心的问题,那么我们究竟要将血糖控制在多少范围才是合理的呢?很多人可能会说空腹血糖6.1以下,餐后2小时7.8以下,不错这个标准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目标 ... 陈刚大夫讲糖:您在纠结自己的糖尿病是1型吗? 今天是"读书日".那我把昨天的内容大概写出来,供大家参考阅读吧. 糖尿病的病因与机制尚不清楚.最常见的1型和2型糖尿病可以归纳为是遗传与环境两大类因素共同参与及作用的结果. 遗传, ... 陈刚大夫讲糖:现场版讲座(三)--应该这样关注血压(下) 三个血压监测方案,上一讲说了2个. 节省点篇幅,直入本次主题 ------卧立位血压. 可不再是病重不能起床而不得不用卧位量血压! 简单说,就是卧位量完血压然后再立位量一次,比较差距有多大. 这有什么 ... 陈刚大夫讲糖:没有用药的情况下,糖友的空腹血糖高于餐后,怎么回事儿? 38岁的他,在节前的最后一天,被推进了糖尿病的大门: 两次空腹血糖分别是7.1和7.6mmol/L,糖耐量检查空腹7.8,60分钟是13,120分钟是8.1mmol/L. 他告诉我,昨晚开始测血糖,晚 ... 陈刚大夫讲糖:低血糖低风险治疗策略下的糖友,如何制定血糖控制目标和自我血糖监测方案? 泰坦尼克号主题曲------爱的包围下,欢迎您阅读我的文章 低血糖低风险治疗策略下的糖友,如何制定血糖控制目标和血糖监测方案? 这里面涉及三个方面: 1.低血糖低风险治疗策略 2.血糖控制目标 3.血 ... 陈刚大夫讲糖:写给一位糖孩妈妈的信 这几天,我们住院部收来了一位5岁的患病小朋友. 近几天,也有朋友将我拉进了1型的"微信群". 近几天,又有很多关于医院医生回扣事件的报道. 我想到了我曾经有一篇4年前写的文章,就准 ... 陈刚大夫讲糖:说给糖孩父母们听(二) 成功的父母们一般具备下列特征: 1.控制自己的情绪:得知自己的孩子患有糖尿病这种慢性疾病的家长,必须知道自己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要从悲伤和自责中迅速的逃离,去正确面对这种疾病,积极地配合医生,做 ... 陈刚大夫讲糖:说给糖孩父母们听(一) 任何人面对糖尿病这个"顽疾"的时候,都可能会出现异常的生活和心理改变.对于儿童来说也同样如此,并且有其特殊性. 对于儿童糖尿病来说,有两个发病高峰年龄,一是3-6岁,二是青春期,二 ... 陈刚大夫讲糖:说一点儿历史,再和老年糖友谈点低血糖的事儿 在胰岛素刚刚问世的时候,人们认为糖尿病就是三多一少,解决了这些就阻止了一切(如果就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到死亡而言是有一定道理的),而胰岛素就足以解决.于是,生产足够量的胰岛素成为糖尿病治疗研究中的重点 ... 陈刚大夫讲糖:个案分享,如何根据血糖调整基础胰岛素? 昨天收住院了一位老糖,男性,72岁,糖尿病病12年了,体型肥胖.虽然有高血压.冠心病史,但是目前控制良好,思维和体能状态还好. 目前他的降糖方案是:三餐时使用二甲双胍(格华止)和阿卡波糖(拜唐苹)各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