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官权势过大,没有土木堡之变,明朝可能也会由盛转衰
明朝自始至终都是皇权(宦官属于皇权)与士族(外戚属于士族)并存的朝代,双方互相制衡。明末,隆庆一波操作让大明经济空前繁荣,士族的权利达到顶峰。士族的好处就是能帮皇帝弄来钱(那个朝官不经商),皇帝就下放一部分权利给他们。
明承元统的最根本原因是元朝汉人大多是拥护元朝廷的,元朝治下大地主大官僚阶级是有很大好处的,实际上从元朝建立到元末平叛真正做出重要军事贡献的都是汉人将领与官员。对古人来说家国民族都不是根本问题,保持自家的优势发展家族的实力才是根本,所以皇帝是谁不要紧,要紧的是自己的地位。
土木堡之变本质的原因就是明朝自身的卫所制度的腐败加上皇帝昏庸导致的,土木堡之变之前明朝的最精锐边军就已经多次战败给瓦剌,土木堡之变实际上正是明军与瓦剌军力此消彼长的表现,明朝实际上输得不冤,就是换成朱棣,以明军当时的战力和严重的空响,也只能惨胜。
土木堡之变最大的受益人就是文官集团,土木堡之变直接干翻了勋贵集团,兵权掌握在了文官管理的兵部手里,皇帝握不住兵权。土木堡一战,明帝国的精锐武将集团几乎损耗殆尽,朝廷上文官集团一家独大,内阁权利大到可以直接驳辞皇帝的谕旨,有时好多事情都不是皇帝能左右的,新起的宦官集团也是不断和文官集团进行攻伐,这一打就打了个乌烟瘴气。武宗皇帝本来很厉害,就因为不顺着文官的心思来就被黑得体无完肤,世宗也是为自己生父的名分跟文官大打一仗,虽然赢了但却废了不少劲,这可是皇帝,这么费劲,可见文官权利多大。
朱棣本是最重要的边境藩王,而且也算是忠心耿耿,如果朱标能活着,这个大哥肯定能和朱棣文武双全,带领明朝走向巅峰。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朱棣入京再把其他边境的藩王全压个半死,虽然后面明朝一路顺风顺水,但危机已经在安稳中疯狂繁衍生息。土木堡之变影响的不是明朝,而是明朝的变化影响了土木堡之变的出现。明朝皇帝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那些豪绅大族也罪大恶极,明朝的覆灭就是这些蛀虫害得。
明朝准确来说是锦衣卫和太监搞得乌烟瘴气,文臣一直在充当救火队长,世袭制的弊端就是战斗力的衰弱,明朝只要把军队的世袭制度改为军功制度,边境城市的政绩考核把安民平乱改为人口多寡与军队多寡来奖励,那么军人就一直以抢人口为目的配合地方要资源,地方为了政绩会在湖泊下毒来吸收人口。最终达到战略稳定的目的,而文臣,只需要配备考核试用期,把副职分权即可制衡文臣,就是说副职多主职只管人事就可以了。
汉武帝、唐高宗、明成祖,是三个把国势推向顶峰的皇帝,而汉唐幸有汉宣帝和唐玄宗能把帝国推向第二波的高潮,明朝缺的就是这第二波的小高潮,被朱祁镇这个败家子把大明家底全部败光,家业彻底打烂。
哪朝哪代不是过了百来十年后开始衰落,有没有土木堡只会影响明朝能不能多过几十年好日子,明朝从永乐时期战略收缩只能保持战术进攻,等仁宣时期开始正式全面收缩,卫所制度逃兵屡禁不止,这些都不是从土木堡才开始的,安史之乱的造成的后续影响也不是止于宋朝,以为没有土木堡明朝就能翻天覆地,也太小看无形之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