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王夫人谈宝玉屋里人,明确选袭人弃晴雯,你认不认同?

今天说说王夫人的择媳观。

丑话说前头,这里不考虑王夫人与贾母之间的“斗争”问题,而纯粹从文本所反映的有关已成年孩子的婚姻大事的阶段性想法角度作一观察。

我们知道人的想法是多变的,关联的因素是很多的,如果考察从想法到结果的过程则更复杂。这里简单化,就关注这一时一地一想法。

王夫人的观点是在向贾母报告她把晴雯逐出大观园时发表的,出自《红楼梦》第78回《老学士闲征姽婳词 痴公子杜撰芙蓉诔》。

实际上,王夫人说到的是宝玉未来小妾的标准问题,且主要是为她未经贾母同意(晴雯是老太太给宝玉,有意要她做宝玉的妾)就赶走了晴雯提供理由,但客观上的确反映了一个母亲的择媳观,说得蛮有技巧,也蛮有意思的。

王夫人先向老太太汇报了晴雯的情况。说晴雯如今年龄大了(16岁),且“一年之间,病不离身”,最近病倒了,大夫看过说是“女儿痨”(其实是重感冒),而她的日常表现是“比别人分外淘气,也懒”。因此,“若养好了也不用叫他进来,就赏他家配人去也罢了”。

老太太听了是颇为惋惜的,说“晴雯那丫头我看他甚好,怎么就这样起来。我的意思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谁知变了”。

在她心目当中,晴雯是个既漂亮又聪明又能干的丫头,在一众丫头里面属于最出挑的,做宝玉的小妾是最合适不过的。但我们留意一下她说的“谁知变了”一语,这显然不是说晴雯“身体变差了”,而是针对王夫人所说的“分外淘气”和“懒”。

我在这里并不想理解为老太太对一个丫头的身体状况本身并不关心,尽管晴雯是她看重的丫头;而是想强调,老太太是被王夫人成功地引导到了她的方向上。

因为王夫人说了就算病好了也不用让她回来了,原因当然主要就是晴雯“分外淘气”和“懒”,而这是身处服侍人岗位上的人的大忌,贾母挑孙媳妇就是要挑能好好服侍宝玉的,本就关心这一点,而王夫人则特别引导了这一点。

然后王夫人就顺着这个方向说,“有本事的人,未免就有些调歪”。这个“调歪”的意思,我觉得有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大致上就是“不走寻常路”,不肯循规蹈矩吧。

晴雯是老太太心里“有本事的人”,而在王夫人看来,她是不太守规矩的,只不过在老太太面前她不好说出“狐狸精”这三个字来。

然后她又很直接地说:“他色色虽比人强,只是不大沉重。”王夫人仍然恭维老太太的眼光,承认晴雯从各个角度来说都“比人强”,但是重心放在了“不大沉重”上。

在这里,“沉重”就相当于“沉稳”“稳重”,言下之意就是晴雯涉嫌轻佻、不自重。这是很有杀伤力的。因为这涉及人的本性问题。各方面再好,晴雯最多也是做妾的人,是服侍宝玉的人,如果轻佻、不自重,那还了得?

这话显然更触动了贾母的心思,于是王夫人紧接着说她三年前就在留心了,发现晴雯越来越不行,而另一个人却越来越合她的意了。那就是袭人:“冷眼看去,若说沉重知大礼,莫若袭人第一。”

袭人也是贾母给宝玉的,并且在晴雯之前,意思也基本上是要给宝玉做小妾的。不过,她在感情上应该更喜欢些晴雯,因为老太太怕寂寞,喜欢有人说话哄着热闹,晴雯是“口齿伶俐”(在王夫人、王善保家的这些不喜欢她的人的眼里就是“牙尖嘴利”了),而袭人是个“没嘴的葫芦”,沉重是沉重的,就是太闷气。

而王夫人这里却是把“沉重”作为一个优点提出来的,并且加了一词“知大礼”。这是挺重的砝码。

这好像与贾母的想法发生了冲突,但是王夫人自有化解之法。她强调她是从作为宝玉的妾而不是普通的丫头这样的标准进行考量的:

虽说贤妻美妾,然也要性情和顺举止沉重的更好些。就是袭人模样虽比晴雯略次一等,然放在房里,也算得一二等的了。况且行事大方,心地老实,这几年来,从未逢迎着宝玉淘气。凡宝玉十分胡闹的事,他只有死劝的。

王夫人的这一段话从正面提出了她的择媳标准。

“贤妻美妾”是不错的,但小妾也不能只负责“貌美如花”和生漂亮娃娃,尽管在社会要求上可以比正妻略低一点,但毕竟是一个整体,也必须“性情和顺举止沉重”,而袭人符合这个标准。

我觉得王夫人肯定是想起了与她很不对付的赵姨娘,就是性情不和顺、举止不沉重的。

同时,袭人也不是不美,只是比晴雯略次一点而已,相貌也是出众的。

以略比晴雯次一点的相貌,加上比晴雯好太多的“行事大方,心地老实”,还不与宝玉一起“淘气”反劝他走正道、不胡闹——这样的儿媳,从母亲(婆婆)的角度来看,恐怕确实是一个优先选择吧。

朋友,如果你是一个男孩的妈妈,一个未来的婆婆,你对王夫人的“择媳观”怎么看呢?时代在变化,标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当然,前提是有机会选的话。

欢迎讨论!

(网图侵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