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物造象·绘画 傅作仁 | 剪纸艺术
祖国颂
195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之际,傅作仁与夫人董振凡创作了《祖国颂》大型剪纸组图,向祖国十年大庆献礼。该作品把刺绣融入剪纸,通过刺绣表达各族人民对党对祖国的热爱,一针一线更显情深意切。全组作品由“一绣伟大祖国繁荣富强”、“二绣党的恩情明媚阳光”、“三绣革命领袖万古流芳”、“四绣社会主义光芒万丈”、“五绣民族团结奋发图强”、“六绣捍卫和平美好春光”六部分构成。《祖国颂》首先在《人民日报》刊发,随后在《人民画报》、《民族画报》上转载,多次获全国大奖,被中国民族文化宫收藏。
祖国颂●一绣伟大祖国繁荣富强
解放军,进西藏,雪域高原得解放。奴隶制,被推翻,翻身农奴把歌唱。藏族女,绣国徽,祝愿祖国更富强。
祖国颂●二绣党的恩情明媚阳光
天苍苍,野茫茫,内蒙古草原牛羊壮。褐煤矿,钢铁厂,草原处处是阳光。蒙古女,绣党徽,党的恩情似水长。
祖国颂●三绣革命领袖万古流芳
想当年,苗家寨,红军过桥把路开。建国后,分田地,苗汉一家亲兄弟。苗族女,绣主席,各族人民崇敬你。
祖国颂●四绣社会主义光芒万丈
旧社会,人民苦,中华人民受欺辱。解放后,政策新,各族人民一家亲。满族女,绣宫灯,中华民族永光明。
祖国颂●五绣民族团结奋发图强
解放前,地位低,维族常受外邦欺。共产党,进新疆,人民当家心欢畅。维族女,绣挂毯,万马奔腾国强壮。
祖国颂●六绣捍卫和平美好春光
雄赳赳,气昂昂,跨江赴朝保家邦。肩并肩,齐作战,共把敌人来驱赶。朝族女,绣飞鸽,美好春光传四方。
喜庆丰年
建设祖国保卫祖国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败退台湾的国民党军对祖国大陆地区军事袭扰活动不断,尤其是“国光计划”的推行,引发了台湾海峡危机。在毛泽东主席的指挥和领导下,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还击,化解了危机,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大陆进行的军事袭扰活动:当时,全国人民空前团结,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努力建设祖国:人民解放军海陆空军各兵种协同作战,保卫祖国。全国上下,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毛主席,发号令,全国人民齐响应。工人多炼钢,农民多收粮,知识分子学科技,为民搞国防。全国人民齐奋斗,哪怕美帝与老蒋空军陆军和海军,拿起武器保和平。美蒋屡次来挑衅,一个不留打回去。土地九百六十万,试看哪个敢进犯?!”
铁姑娘
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做主,中国妇女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行各业涌现出许多妇女榜样。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山西省昔阳县大寨乡遭受百年不遇的水灾,陈永贵带领大寨人生产自救,重建家园。生产自救队中有二十三个女青年(年龄都在二十岁以下),她们辛苦工作,英勇奋战,每个人的手上都裂满了血口子,陈永贵见状便分配她们干一些轻活,而她们却说:“大人们干什么活,我们就干什么活;大人们什么时候回,我们就什么时候回”人们因此称她们是“铁妮妮”。后来,她们组成了“铁姑娘队”,郭凤莲担任队长。
六十年代中期’全国开展“农业学大寨”活动,各地区、各行业涌现出了许多“铁姑娘”。她们在各自的行业中努力工作为国家创造了大量财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军民一家劳武结合
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也是其开展群众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均发挥了重大作用。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和平建设过程中,人民子弟兵与人民群众形成了鱼水之情,人民子弟兵来自人民,服务于人民,而人民群众则始终是人民子弟兵的坚实后盾。人民军队有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就能无坚不摧、无险不克、无敌于天下。
劳武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制定的一项政策,要求边区军民一面参加生产劳动,一面进行军事训练。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政策继续沿用,主要用于加强民兵建设。
新年颂歌
1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在总路线的感召下,全国人民快速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空前高涨。为了快速建设社会主义,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实现“超英赶美”,毛泽东主席号召全国人民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发扬敢想敢说敢干的精神,在全国各条战线掀起了“大跃进”运动。“以粮为纲”、“以钢为纲”是当时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运动口号。
庆丰收
北大荒新曲
北大荒新曲●双喜临门
北大荒人不怕困难,艰苦奋斗,农业连年大丰收。农民取得了好成绩,工人自然不甘落后,打生铁,炼好钢,拖拉机一台台开出厂,支援农业再打胜仗,工农联盟万代长。
北大荒荒新曲●五谷丰登
万亩良田,种上了稻麦菽麻黍,夏季地里一片黄红。秋收的日子,米满囤,粮满仓,一派五谷丰登景象。为了实施“大办农业“,北大仓从上到下一片繁忙。
北大荒新曲●六畜业旺
北大荒不但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副业也十分红火。如今的北大荒,牛马成群,猪羊满圈,鸡鸭遍地,农副产品源源不断,造福当地,惠及全国。
北大荒新曲●四季皆春
北大荒地肥水美,千百万垦荒者来到这“棒打獐予瓢舀鱼”的地方,开荒种地,辛勤耕耘,春种秋收,四季繁忙。
北大荒新曲●年年有余
北大荒良田万亩,水草丰富,大江长,湖泊宽,鱼类盛产。民兵忙时撒网打鱼,闲时射击打靶,劳武结合。北大荒粮食丰收,牲畜满圈,年年有余。
双丰收
农村经济繁荣图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民的生活状况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经济建设得到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物质和精神文化产品日益丰富,社会面貌日新月异。
黑龙江的广大农村积极响应改革开放的号召,勤劳致富,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村建设事业全面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当时,农村变化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经过数年的生产建设,每个农户的家庭面貌焕然一新。这种巨大的变化令傅作仁先生备受鼓舞,他满怀喜悦之情创作了一组《农村经济繁荣图》,讴歌时代。
耕读小学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中国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农村学龄儿童大量辍学,入学率大大下降。六十年代中期,农村生产力有所恢复,但是农民的生活还很困难,孩子也要参加劳动,要他们全日制进学校读书有困难。在此情况下,一种劳动与读书兼顾的办学形式——耕读小学产生了。耕读小学的办学条件一般都比较差,但由于采取了因地制宜的教学方法,劳动和学习相结合,一边读书识字,一边学习翻土、播种、浇水、施肥等农耕技术,使广大农村儿童在艰苦的条件下学到了科学文化知识,更使他们从小就懂得了土地的重要,知道了劳动的艰辛和粮食的来之不易。
耕读小学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产物,是中国人民在特定历史时期战胜困难的创举。尤其是那些投身到耕读小学教育事业中的广大教师们,他们以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为信念,积极热情地投入其中,以惊人的力量和意志战胜了艰难困苦,在广大农村中普及了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了农民的基本素质,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满汉文图
黑龙江和长白山是满族的发祥地,也是满族的民族象征。这幅剪纸作品以满族崇尚的白色为主色,更显庄重肃穆,而画面构图中的黑水、鲤鱼、天鹅、白山、松林等,都是满族民族象征的符号。上下两幅图画中间衬以满汉两种文字,更显得民族特色浓郁醇厚。
椰林怒火
1964年8月,美国借口其军舰在北部湾地区遭到北越海军攻击,制造“北部湾事件”,空袭越南北方地区。不久,美国直接派遣军队加入越南战争。1965年4月,越南劳动党请求中国支援,中国政府决定向其提供全面无私的援助。美国在越南的军事侵略行动,引起了中越两国人民的共同愤怒。越南军民同仇敌忾,在胡志明和越南劳动党的领导下,奋起抗击美国侵略者。中国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发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尽一切可能支援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抗美援越”也因此成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国时代特色的一幅缩影。
绣金匾
如果把时间某一个点作为中国的历史切片,以此来观察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那么1976年无疑是最具吸引力的首选。1976年是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开国元勋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相继逝世。一时间,山河失色,举国同悲,全国各地人们举行了个种悼念活动。
《绣金匾》原本是抗日战争时期流行于陕甘宁边区的一首民歌,抒发了当地群众对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八路军的深厚情谊。1976年,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相继逝世后,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怀着深厚悼念之情演唱了这首歌,并赋予其新的内涵,增加了歌颂和怀念周恩来总理的内容。改编后的《绣金匾》一经演唱,即备受关注,很快唱响祖国大江南北。傅作仁老先生的《绣金匾》剪纸就是在这一系列事件的影响下创作的,寄托了傅作仁老先生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无限崇敬和哀思。
北国风光
黑龙江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新中国成立后,黑龙江人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垦北大荒,使黑龙江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六十多年来,黑龙江垦区累计生产粮食近四千万亿斤,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该组剪纸表现了黑龙江地区的繁荣发展,讴歌了黑龙江人民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时代精神。这组剪纸是傅作仁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曾在《人民日报》、《人民画报》、《民族画报》、《中国建设》外文版等报刊发表或转载。并多次出国巡展。和多次获全国大奖,被人民大会堂选用。
北国风光●渔场青春
湖上波光粼粼,一艘艘渔船扬帆启航.岸上风和日丽,一张张渔网在晾晒,一筐筐鱼儿整齐摆放。老师傅同年轻人一起劳作,抬鱼筐,晒渔网,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国家的富强,把他们的辛勤汗水洒在渔场。
北国风光●山乡新苗
养猪场、养鸡场,还有养蜂房,农副业真繁忙。猪儿一排排,鸡儿排成行,鸡蛋一筐筐,山村姑娘在欢唱,就像小苗茁壮成长。
北国风光●麦浪欢歌
高压电塔下,一片无际的麦浪,一年辛勤的播种,精心呵护,换来了丰收的喜人景象。小伙子在收获麦子,欢快的笑容挂在他们的脸上。
北国风光●草原朝阳
一座座油井下,骏马成群,老训马员手拿资料,为年轻人逐一讲解每匹马的习性。一轮朝阳已升至头顶,年轻人就像初升的太阳,未来充满希望。
北国风光●边疆硕果
硕大的林场,森林茂密,小火车正把一垛垛粗大的原木运往各地。林场不仅为国家贡献木材,还出产木耳、蘑菇、榛子、野果等山珍,女民兵劳武结合,正在搬运累累硕果。
作者简介: 傅作仁 ,满族, 1935年生于海伦县。 擅长民间工艺美术 。1950年起历任美术教师、编辑,黑龙江省海伦县科技协会高级工艺美术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艺家协会授予 “中国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傅先生把大半生精力全部投入到继承、发展祖国剪纸及工艺美术事业,他同夫人董振凡及全家人共创具有特色的海伦剪纸5千余幅。收藏部分省市的剪纸、刺绣、皮影等祖传工艺美术品上万件。他主编的《中国剪纸艺术作品集》分三部共73册,成为2007年即将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召开的第六届中国剪纸艺术节献礼工程。为中国美协会员、民协会员、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会员及剪纸艺术委员会顾问、 中国民协剪纸委员会委员、中国少数民族大术促进会常务理事、 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美协剪纸专业委员会主任、 中国(黑龙江)剪纸艺术节我、组委会常务副主任。 |
广告投放:yeshu123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