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读书】高考到底能不能改变命运?问问1977年的前辈们吧!

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教育读书】

高考到底能不能改变命运?
问问1977年的前辈们吧!

作者:我方团队 张  嵚
    1978年,未来的“史上最年轻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还是阿坝水电站的一名拖拉机手。拿着每月五十块钱工资,在当地堪称“高收入一族”的他,有一天却突然借了一辆自行车,连夜狂奔了几十里路,去高考报名点填下了自己的名字。然后他放弃了这份待遇优厚的工作,投入到紧张的复习备考中,终于考取了当地一所师范学院,走上了他之前还分外陌生的文学之路。以他自己的话说,他做出这个决定的初衷,只是“走出山寨,看看外面的世界。”
  同样是1978年,“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女儿邓志典,也面临着重要的人生抉择:是继续在箱子厂工作?还是报名参加高考?她终于下决心选择了报考,可决心易下,备考却难。经过之前多年的生活浮沉,学校里的知识几乎忘光,比如复习物理的时候,她“连牛顿定律都不知道”。以至于为她补课的老师,都认为她“这样低的程度没法补课”。那段艰苦复习的日子,她下班后回家先睡觉,晚上十一点起来读书,终于在这一年高考里金榜题名。
  而在比这稍早一些的1977年,中华大地上更出现了奇特的学习热潮,特别是1977年10月后,以学者苗生的话说,各种补习班“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补习班里的学生们,也不止有十七八岁的高中生,甚至还有下班后匆匆赶来的工人,已近中年胡子拉碴的大叔,以及抱着婴儿的母亲……所有的这些抉择、奋斗,也与一桩历史大事有关:1977年恢复高考。
  虽然每年高考时,“高考改名”的话题,常在互联网上引起热议。但最有发言权的,应该就是那个时期,参加高考的“前辈”们。
  一,恢复高考:艰难而快速的抉择
  1977年,中国的高考已因故“停摆”了十年之久。大多数的中国高校,都采取“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招生方式,具体的招生办法被称为“十六字招生办法”,即“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对于那个时候的年轻人来说,“高考”甚至成了一个陌生的词汇。一位经历过1977年高考的当代知名学者,曾生动形容过上世纪70年代初的年轻人们,对“高考”的理解:“高考?想都没想过,那已经是历史了,怎么可能有?”
  “停摆”高考的严重后果,自然也显而易见。别的且不说,单说高校教育质量。举个例子就能明白:1977年,上海市有关部门,对刚分配到上海科技部门的应届大学生们,进行了一次水平测试,结果触目惊心:这些通过“十六字招生办法”进入大学的“天子骄子”们,近百分之七十的人数学不及格,近百分之八十的人化学不及格。有人“基础知识一个题目也答不出来”。
  以这个意义说,恢复不恢复高考,已经不止是考生们的“改命”问题,更是一个关乎国家发展的大问题。
  1977年8月,全国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参会的33位知名专家们畅所欲言,大声疾呼“从今年起就改进招生办法”。不久后,教育部向国务院递交了《关于推迟招生和新生开学时间的请示报告》,“恢复高考”提上了日程。1977年9月25日,经过历时45天的招生工作会议,通过了《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1977年十月,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终于传遍神州大地:高考,恢复了!
  而且,无论是比起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高考政策,还是1977年之前的“十六字招生办法”,1977年的高考,都有着力度更大的改革:凡是工人、农民、知识青年、干部、应届高中毕业生,只要符合条件都可以报考。以相关统计,当时要求报名的考生,达到了上千万人,年龄最小的有十三四岁,年龄最大的有四十多岁,堪称规模空前。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恢复高考”的决定是在是年十月宣布,而考试时间却是在1977年十二月,面对如此大规模的考试,准备工作也成了难题,甚至连印试卷的纸张都一度不够。比纸张更困难的,是“出什么题”。上一次高考已经是十年前,十年的空白期,让各地各科的命题组,都很少有经验可寻,可以说是时间紧任务重。
  一位1977年高考数学命题组的负责人感慨说:当时的出题任务,都要对家人保密,命题组所有成员更要集中封闭,所有的试题要经过几十次校对后送去印刷。直到高考结束,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是命题组的一员。也就是在同年,他自己的孩子参加高考,数学没及格……
  二,改变千万学子命运
  1977年12月5日,停摆十年的全国高考正式开考,实到考生五百七十万人,录取考生二十七万人,录取比例21:1,比起今天的高考来,这样的场面,可以用“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来形容。
  而且和今天不同的是,1977年的高考阅卷结束后,先不公布分数。考生们要先在家等初选通知书,拿到初选通知书以后,再填报志愿。这种模式比起今天高考来,显然风险性更大。大多数考生都没有填报志愿的经验,基本是摸着石头过河,仅这一个环节,就加大了“落榜率”。
  以这个意义说,能在1977年走进大学校园的考生,都是优中选优的顶级人物。
  这样背景下的高考,也造就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许多大学班级里“X世同堂”的奇观:一个大学的班级新生,基本都来自不同的年龄段,既有二十不到的小年轻,也有三四十岁的“老三届”。南京一位老教授,就回忆过1978年高考结束后,他“带新班级”的情景:班级里年龄最大的“新生”已经33岁了,当他下定决心走进考场时,他身后的四个儿女就在考场外为他鼓劲加油……
  那些今天网络上流传的,所谓“高考改命”“肩负家族几代人期望”的呼喊,放在这个场景里,可以说十分贴切。
  甚至如果细细盘点的话,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二十年里,各行各业多少脱颖而出的优秀人物,几乎都来自“77级”——恢复高考的这一代人。2001年,火遍中国荧屏的电视剧《大法官》里,刘佩琦饰演的男主人公,就曾有一句傲然的台词:“77级是新中国最与众不同的一代”。
  但是,我们是不是可以说,一代人的“改命”,仅仅是因为高考?当然不是。
  1977年的恢复高考,从宏观来看,正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先声,正是随着“恢复高考”等一系列改革的推进,20世纪末的中国,进入了高速发展期。1977年的570万考生里,只有27万人上榜,但几乎所有人的命运,都在改革开放的洪流里发生着剧变,大多数满怀梦想的年轻人,都在这个时代里找准了方向,改变了人生……
  以这个意义说,成功的路有很多条,但1977年的恢复高考,却是所有的亲历者,奋斗路上的重要一课,也是新中国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最后,祝正在参考高考的考生们,心想事成,金榜题名!
  【参考资料】
    陈煜《中国生活记忆》
    王晓丹《1977年恢复高考政策的影响》
    宗禾《1977: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
    宋连生《三十年前那一页》
(0)

相关推荐

  • 马海庆/记忆1977(散文)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记忆1977 马海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像日志--1977年高考 1977年,对许多人而言,似乎是一个很遥远的年份.但无法回避的是,那是一个很重要 ...

  • 77-78级大学生成为时代精英:人生机遇固然重要,但努力必不可少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适时. 77-78级的大学生处于一个最坏的时代,他们是2000万被耽误的年轻人中的一部分,但那又是最好的一个年代,他们能从2000万年轻人中脱颖而出,赶上了绝好的历史发展机遇 ...

  • 高考招生中,近视考生有哪些专业受限?

    来源:今晚时间.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内容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删除或协商处理.

  • 高考到底能不能改变命运?问问1977年的前辈们吧

    2021-06-08 17:10:53评论 高考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1978年,未来的"史上最年轻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还是阿坝水电站的一名拖拉机手.拿着每月五十块钱工资,在 ...

  • 底层打工人,到底能不能改变命运?白岩松:他们是时代的“宠儿”

    在一档节目当中,主持人邀请白岩松谈及"打工人"的现象时,白岩松是这么说的:打工人有打工人的痛苦,老板有老板的绝望.我觉得打工人起码是个人,我们那时是螺丝钉. 这番话,让很多人都特别 ...

  • 高考还能不能改变命运?

    文丨张是之 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全国高考,也是恢复高考以来的第 45 次高考. 虽然明天参考的学生都不会看到这篇文章,但我还是祝福他们一切顺利. 高考还能不能改变命运?我认为依然还可以. 刚恢复高考的时 ...

  • 股市到底能不能改变命运?

    感谢昨天网友的特别信任,和我私信说了很多,由于昨天有点事所以没有好好回复,今天正好有空一起聊一聊. 我个人觉得在挣钱上千万别想走捷径,尤其当你身无分文穷困潦倒的时候,别想着通过理财,股票,投机去赚第一 ...

  • 张桂梅获评感动中国人物:读书,是普通女孩改变命运的唯一道路

    前几天,<感动中国>播出,为2020年十大感动人物颁奖,其中有一个是张桂梅校长,网友们纷纷评论说她是"实至名归". 张桂梅校长是女中豪杰,她伟大,无私,用自己的无私大爱 ...

  • 读书无用论VS知识改变命运,你怎么看?

    现在有些孩子谈到读书,谈到吃苦,犹如谈虎色变,避之唯恐不及.一帮不学无术的女孩聚在一起,号称所谓的姐妹,以为有了姐妹就有了全世界. 他们在一起聊好吃的.聊穿的.聊化妆品.想的是网上购物.刷微信.刷微博 ...

  • 人穷就该多读书,自强不息才是改变命运的王道

    人穷就该多读书,自强不息才是改变命运的王道

  • 屏幕到底能不能改变命运?

    易简财经 - 1 - 高考的奇迹 11月12日,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道:<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刷屏朋友圈.这篇报道介绍,在过去3年里,贫困地区禄劝一中的学生通过直播教学,与成都七中的学生同 ...

  • 魏祥的遭遇说明,高考仍然有机会改变命运

    几个月前还有人在知乎上炒热了一个话题,上了清华北大也买不起学区房,为什么还要买学区房,上清华北大? 还有人问,上一个名校和一个普通大学,区别是什么? 魏祥这个事情算是用事实给了一个回答. 只要考上清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