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过, 才知市场之无情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点击加载图片
相信有不少人都信了这是牛市初期的预言,也有不少人都抱着估值修复的期待,也有不少人怀着激动的心情期盼着自己高估值的热门股再创新高。但是,这半年的行情变化,也让这其中的很多人感受到了什么是理想与现实的距离。这个距离带来了各种心态的交织。
白酒香,确实香。
这轮行情持续了五六年了,到今年也许正处于一个癫狂和极度兴奋期。回头看,历史上的任何一次回调,似乎都是绝佳的买入机会。
跟这几年的白酒比起来,似乎任何行业都失去了光环,下面这首网上流传的《白酒歌》可见一斑:
年少不知白酒香,错把科技加满仓;
年少不知白酒好,错把医药当成宝;
年少不知白酒醉,错把证券当安慰;
年少不知白酒强,错把有色当栋梁。
年老才知白酒香,会所嫩模大包厢;
年老才知白酒好,全款靠海大城堡;
年老才知白酒醉,茅台管够不嫌贵;
年老才知白酒强,割得韭菜剩白墙
--转自网络
但,这都是后视镜。白酒也经历过限制“三公消费”打击,“塑化剂”危机,也经历过寒冬,那寒风也是刺骨逼人。
地产苦,确实苦。
我看万科的股价,冷不丁一回头,发现它还是2017年9月的那个股价位置(前复权),当时的市盈率12倍,今天的市盈率7倍,市盈率倍数下跌了41.6%。
要说苦,跟2017年买入的比起来,去年和今年买入的股东都不算苦,当时人家的买入PE也就是12倍,考虑市盈率是收益率的倒数,当时人家肯定也假设了如果公司业绩不增长,自己也能取得1/12=8.33%的收益率,且万科的分红还算优秀,管理层靠谱,经营稳健,地产是国民支柱产业,房价没有下跌的预期(2017年,当然没人会认为房价会跌),想想看,当时的买入理由是不是比现在更充分呢?
然而,4年过去了,万科还是那个万科,投资人熬过了4年。这四年茅台涨了300%,股价是4年4倍。万科是4年收益回到原点,这让搞价投的人,真是不光有点搞不懂了,心也伤透了。人都是不患贫而患不均,大家都倒霉也就算了,偏偏你混的那么好,我混的那么差!最让人受不了。
今年,万科市盈率跌到7倍,最惨的时候2014年,市盈率最低到5.2倍(TTM滚动PE,就是根据连续4个季度的利润计算)。要知道,2014年,那是全体市场的极寒时刻啊!万科杀成这样,无可厚非。但是今年,市场整体热情不能说高涨,至少赚钱效应是不差的,怎么也倍锤成这样!
投资应该多复盘,站在2017年的时间那里,万科连续6年的ROE都大于19%,并且在过去的12年里ROE都在15%以上,这还不能算是一个优秀的公司吗?我认为它已经很优秀了。
往后发展,自2017年往后,净利润的增速开始一路下滑,33.44%,20.3%,15.10%,6.8%,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土地成本上升”,这行业是越来越不好干!所以,万科才提出“活下去”的经营目标!
历史上,万科2010-2014年的净利润增速也是逐渐下滑的,从36.65%,32.15%,30.40%,20.46%,4.15%,到2015年恢复到15%,到2017年增长速度到顶33.44%。
在2017年的时点上,就算利用上的“跌不够30%不买法”,拿到现在收益也是可怜兮兮。根本的点,不是投资的择时问题,也不是万科不能投资的问题,而是资本市场它有时候兑现收益的时间就是会比较长!
另有一点心得,那就是“高杠杆的公司估值修复时间可能比较长”。此点,我们在银行上面似乎也能找到类似的发展规律,但是这个思路只能作为一个辅助,个人觉得不能因为因为一个杠杆高就一棒子打死一堆公司,但是经过对优质公司的复盘发现,这还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白酒公司负债率很低,诸多长牛股负债率都很低,基本上不超过50%。
未来在投资组合中,我也要重点布局低杠杆的公司,这种公司明摆着就是三字“不缺钱”,不缺钱的公司,往往是因为挣钱能力强,产生的现金能力强。这点非常重要。
当下怎么看万科?
从行业整体看,房价现在对民生的压制确实已经亟待解决,因此房价大涨不是政策方向,不允许。房价大跌,会催生金融风险,也不允许。因此,必须稳定。这是最基本的基本盘。
城镇化,还没有结束,至少还有10%的空间。虽然新生人口下滑,但是中国人口体量依然有14亿,未来的10年还有近1.6亿人变成城镇人口,房地产市场不会萎缩,还会稳定增长。
调控,给行业重新洗牌。这就像当年淘汰钢铁落后产能一样,小公司退出行业是必然事件,留下巨头们过舒坦日子,且符合管理层的调控目标。
从万科本身的历史股市看,当前这个7倍的PE,可以说接近历史冰点,毕竟2014年才到5.2倍,2018年到8倍,这都是大熊市下的低估PE水平,现在难道比那时候还惨吗?
不知道各位怎么看?
(声明:文章内容仅为个人的思考记录,非投资建议,投资的所有决策由您个人独立作出,所有风险由您个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