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肝火夏祛湿!对付湿气,推荐多种食材煮...

据《黄帝内经》记载,辛丑年是最冷最湿的年,尤其在夏季,每60年出现一次最冷最湿的夏季。雨水越多,气温越低,身体越容易发胖。
 
我们已经进入了新丑年的第三个阶段,即三气(5月21日至7月22日)。三气,天气干净,湿度下降,大地上升,雨水下降,寒冷随之而来。当人感到寒湿时,病情加重,脏器肿胀,胸腹充盈。
 
水分随着内部热量下降,并由上升的土壤提供养分,因此不时下雨,下雨时,天气明显下降,即使在仲夏。
 
湿气进入内脏,无孔不入。
 
1. 湿气入肺:
 
症状:咳嗽、痰、鼻炎、面色灰黄、面色暗沉、气虚乏力、胸闷气短、唇白、频繁脱皮
 
2. 湿气入心脏:
 
症状:心悸、气短、乏力、失眠、失忆、胸闷、焦虑、头晕、耳鸣、全身乏力、肥胖、水肿
 
3.湿气入肝
 
症状:皮肤油腻、面色亮泽、嗜睡、头发油腻、脱发严重、脾气暴躁、口苦、口臭、长斑、粉刺
 
4. 湿气入肾脏:
 
症状:寒战、四肢冷、背冷痛、面色苍白、无血色、小便增多、黑眼圈重
 
5. 湿气进入脾:
 
症状:疲劳、食欲不振、水肿、腹部、恶心、呕吐、四肢疼痛、眼袋下垂、无形
 
三之气是小满到大暑这段时间,从5月21日持续到7月22日,未来50天仍有危险。
 
 
 
三气,天气为主,湿气下降,大地处于上升状态,雨不时落下,寒冷随之而来。如果人们感到寒冷和潮湿,他们会得到严重的疾病,内部肿胀,胸腹丰满。
 
在三种气体的房子里,水分随着内部热量下降,并被上升的地气所滋养,因此会不时下雨。一旦下雨,天气会明显下降,即使在大夏天。
 
受此寒湿气的启发,每个人的身体都容易出现重、不愿动、胸腹胀、腹胀、面部肿胀、手脚肿胀等重寒湿症状。
 
寒湿主要受空气热的影响,所以身体很容易呈现寒湿包裹在热的状态下,身体反应是矛盾的。
 
湿度对人体有害,就像下水道的水一样,会滋生很多细菌。湿冷是寒湿,热是热湿,风是风湿,夏天是热湿。清潮是一种改善人体内部环境的功能。
 
中医推荐清湿食疗
 
《黄帝内经》认为,脾是运湿祛湿的关键。所以当水侵入体内时,就要滋养胃,利尿剂渗湿。脾胃好了,身体自身的清湿能力自然就会变得更强!
 
老中医:“湿邪在,百病在,湿邪除,百病无”,春天祛湿做得好,好过一整年。
 
中医一个小细节对付湿气
 
《本草纲目》记载:赤小豆和薏苡仁为祛湿双雄!常喝健脾祛湿,根除湿气
 
准备:赤小豆、芡实、薏苡仁、橘皮、大麦、苦荞、栀子等多种食材,科学搭配做成茶包,每天热水冲泡5分钟,喝上2~3杯,无湿一身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