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心血管病“暗殇”,健康险“掀桌子”做好预防医学
保观 | 聚焦保险创新
作者简介:码万祺,国家医保研究院原副研究员,现于商业保险公司健康险管理部门任职。
应对慢病的严峻挑战,需要弥合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裂痕,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伟大转折。胡大一大夫阐述对他影响比较大的3位医生。第一位是吴英恺教授,吴老师告诉刘力生教授:中国心血管病的唯一出路是预防。后来有了“首钢模式”。
什么是“首钢模式”?
1969年开始,到1999年首钢搬迁,整整30年,高血压发病率从高出全国一倍,到回到平均水平甚至更低,WHO认为首钢这种终生管理和随访的模式(from cradle to grave)为流行榜研究和高血压管理提供了最佳基地。
第二位是创造芬兰北卡曙光的心血管病专家PUSKA医生,在那里创造了全世界一级预防的经典模式。第三位是美国的COOPER医生,COOPER诊所只做病前预防和病后的康复管理。
笔者感触
关于心血管流行病学及人群防治。一是商业健康险作为落脚点之一,可以进一步突进到个体可防善治。在此健康管理、疾病管理过程中,相关技术产业被转化应用,相关用户本身也积极参与、证明预防效果、治疗效果。二是基于心血管流行病学的积极干预,应以服务为先、保险为辅,应尽早、尽量实现量化指标。对于一级预防、二级预防,用户有没有遵循已承诺的生活方式干预行为?这些生活方式干预行为具体带来哪些好处?是检测、管理技术弱项。
关于只做预防和康复管理的供方。从COOPER诊所这个极端、有效的案例看,我们还缺少勇气、影响力。假如险企在一部分自建医疗资源中贯彻这一业务经营逻辑,算是把差异化竞争合作做到100%。几个策略:一是让擅长做治疗的医生兼职或全职做预防;二是对接受服务的用户群体进行跟踪观察统计;三是利用优秀医生想保护更多人健康的心理;四是从用户观念认同和疾病客观管理为个体找最大价值;五是把经验、精准、人文等医学概念叠加在一起。
关于健康险美美与共、各美其美。从预防医学做大做强的路径上,我们看到:一流的医生来了,治疗耗材大概排在二流,三流的患者被期待越来越少。从健康险产品功能评价,我们看到:仅发挥支付功能的,是末流;有一些健康管理的,是入流;坚持与预防医学同行共进的,是从善如流。预防医学在健康险行业处处生根,是公器。预防医学使健康险张口更大、机会更足,也使保险端与医疗端更多新理念、新项目、新论文上的合作。因为有商保,利益还在。
打个比方:从预防医学到临床医学,都好比病理切片。临床医学的”病理切片”式疾病管理更为致密、直接,这使预防医学的“病理切片”式健康管理、疾病管理要及时作为、扛起责任。团险形式非常适合险企来做预防医学应用的专项试验,通过个险形式,再达到个人体验升级、加强保险保障的作用。风险通过“被多段、较密集、有衔接地切割”,是可以量化为有限阈值的,与之相伴,“保险+服务”中的服务适当做加法干预,保护生命质量、生活质量。
何必埋怨运命好丑,何必郁卒在心内。
落土八字由天来安排,谁人敢挂无事牌。
人生人生的路途亲像讨海,有时平静有时风台,提出着你的勇气来。
面对着种种的阻碍,哪倘踌躇误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