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宇平:不染心

不染心

封宇平

自从柏杨出了本《丑陋的中国人》,把社会描述为人人都容易被污染的大酱缸,连没有精神洁癖的人,都担心自己被污染的样子不好看。怎样保持自己的个性?保持自己的本色?看来是需要一种方法,让自己象荷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至少需要一种修炼的法门,让自己的心清静,意清净。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避开尘世的纷扰,永远屹立在道德制高点,但是面对酱缸,可以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即使足陷污泥,也能心无挂碍,一尘不染。
上午偶尔在办公室用手机播放古琴曲,调整心绪,门外路过的计量员小姚特意进来说:“这音乐好听!”趁机给他说说古琴,说说我知道的本地的琴人琴事。与其说他需要知道,不如说我需要说话,说说听琴的感悟。悦耳的音乐可以入心,适合做谈话的背景。
记得去年去北京出差的前一晚,还特意陪另一位资深心理咨询师去古琴协会会长住处听琴,琴曲安抚旅行前的焦虑,和陌生的朋友一起听琴品茶,还留下一张抚琴的照片,用在公众号个人介绍的部分,算是比较满意的形象宣传照片。
爱人过去催眠的是用耳机听有声小说,最近换成了古琴曲,一起静卧,听琴调息,安心静气,如临月下菏塘,夏日风荷,微雨缥缈,鱼戏莲叶。古诗云:“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爱莲说》核心的意思,正是“出淤泥而不染”,临睡,悟不染的境地,世间的纷扰,此刻放下,怀不染之心,无杂念,睡眠质量才有保障。
说到染,因为看不到非遗蓝印花布的蜡染,在生活中比较容易观察的是情绪污染。做心理咨询师格外需要不被染,作好安全保护措施,在咨询互动中修这个不染心,以“上心”的关注和姿态做不染的功夫。因为不染就是心理保健,保持相对的心理健康,及时减压,宣泄负面情绪,清除不正常人类研究所里的精神垃圾,不做情绪垃圾站和填埋场。清空才能再接纳,接纳之后再清空,不染是标准,也是技巧。
不染心,只倾听,倾听是建立信任和沟通的起点,找到对方的频道,找到共鸣,所谓同频共振。说到对方心里去,让对方受益,而不是自己说得痛快,增加对方的困惑。
不染心,多共情,感同身受,取得一致,才能帮助来访者作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拿出自己的方案,向好的方向走,实现一种转化,变化,潜移默化。
不染心,多豁达,不让烦恼住心间,及时屏蔽负能量,在能量的冲突中注意保护,不被人伤害,也减少对外部的攻击,要取得合作就多找共同点,取得认同,求同存异,减少内心矛盾冲突。
云南原生态歌手,彝族的高洪章在推出专辑《打歌》的时候还出了一本书《洗心术》,处于好奇,向他索要了一本。他的歌声很纯净,试图给听众洗心,这本身就是难得的勇气和尝试。因为多次搬家,书不见了,专辑还在,或许给人洗心的,还是用心创作的歌曲吧。其实洗心的预设前提是已经受到污染,需要清洗,不染则是关口前移,阻挡污染侵入,真若不染,就不用清洗,一如莲花。
比起彝族原生态歌曲和歌手的生命力,古琴更加悠久。结缘古琴和结缘茶一样,都是为了修身养性,古琴协会还在尝试在教学普及之外,将古琴表演结合禅修,一度想把他们请到事务所里,近水楼台,就是为了方便听琴,音乐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且不说“音乐疗法”,只要有益身心,给人优雅的体验和超然的感受,古琴可以做为一种不错的选择。
古人的书房,都有一张琴,不是附庸风雅的装饰,而是实用的器具。案牍劳烦之时,焚香鼓琴,是才艺更是格调。郊游远行都携带琴,随时高山流水觅知音,寂寞孤独时,与琴对话。万念俱灰时,焚琴煮鹤。
古代文人的六艺之首,几多风流,几多佳话。随着时代变迁,一度销声匿迹,琴谱失传。好在现代人越来越感受到古琴的魅力和魔法。
古琴出现在很多心理咨询师的办公室,也出现在一些品茶谈艺修心的场合。每遇到有琴的地方,都希望听到相应的人去抚琴。或者说希望有相应的琴曲表达此时的心情。要是能学会抚琴,直接上手,将更好得心应手(这个词就是因古琴操作自如而造词)。
古琴,清新脱俗,决不媚俗,自带道骨仙风,和不染的意境很贴切,是修炼心性的好道具。不染心,多听琴,找到愉悦自己的方式,并可以借用到心理咨询对话甚至催眠的场景,做沟通的导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