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慎将几滴液体沾在橡胶手套上,没想到十几秒后就宣告了她的死亡

在上学时,大家对汞肯定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都知道它是一种常温下呈液态的金属,陌生的是由于它具有一定的毒性,非特殊情况下不会与它“正面交锋”。不过,伴随着人类对元素特别是金属物质认知水平的不断提升,一直以来人们对汞这种物质,是不同寻常的着迷。

汞的用途

汞的原子序数为80,常温常压下是一种银白色闪亮的重质液体,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易与酸和碱反应,不过比较容易挥发。在自然界中,汞通常以化合物形式存在,尤其以硫化物(朱砂)方式存在。

在古代,人们很早就掌握了从硫化物矿藏中提取汞的方法,过程比较简单,即用大火煅烧朱砂,然后收集挥发出去的汞蒸气,最后冷凝即可得到液态汞。在中世纪炼金术大行其道之时,炼汞与制备硫磺、制盐并列为炼金界三大神圣元素。

由于液态汞具有一定的防腐功能,所以古代一些王权富贵在墓葬中,会使用大量的汞来隔绝空气以及其它因素的干扰,比如秦始皇墓、齐桓公墓等。

另外,我国古代还将汞作为有效的外科用药,比如出土的春秋战国古代医方中,有一些就以汞和硫磺为主要药物。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各种元素的认知也日益深化,对汞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比如制造温度计、日光灯,提炼金子,制造液体球面天文望远镜,生产防腐剂、杀虫剂,充当电极等。

不过,由于汞蒸汽具有很强的毒性,所以在很多领域,为了减少毒性以及降低对人体潜在的危害,汞的使用量大幅减少,有一些用其它物质或者含有汞的合金来代替。

一位女科学家本不应该犯的错误

在上世纪中叶,日本水俣市爆发了因汞中毒所引发的大量“水俣病”案例,原因是一家肥料厂排放的废水污染了环境,致使多人出现神经系统疾病。上世纪70年代,伊拉克有些民众,因食用了被甲基红杀菌后污染的粮食种子,也爆发了数千人的汞中毒案例。此后,科学界对汞中毒现象逐渐重视起来。

今天要说的科学家,是就职于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的教授—凯伦・维特哈恩,她是一位长期从事金属毒理学研究的科学家,按理说,她对各种金属的毒性应该了如指掌,但就是“常在河边走”,最后因疏忽大意,被汞夺去了生命。

1996 年 8 月的一天,凯伦和平常一样,使用二甲基汞对核磁共振波谱仪进行校准。在操作过程中,有几滴二甲基汞滴落在了凯伦佩戴的橡胶手套上,在实验时,这种低落很正常,而且有手套的阻隔,凯伦并未放在心上,一直到实验结束后才把橡胶手套摘掉。

几周之后,凯伦发现身体出现了异常,手脚开始疼痛,说话变得不清,但此时凯伦还没意识到汞中毒。5个月后,凯伦看东西开始变得模糊不清,身体很难保持平衡,知道汞中毒具体反应的凯伦,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立即到医院检查,经化验,其血液和尿液中的汞含量,要比正常值高出500倍和50倍(正常情况下,人的体内也含有微量的汞元素)。

虽然医院立即对凯伦实施了螯合疗法进行急救,但最终也没能将其挽救过来。

“失效”的橡胶手套引发了有机汞中毒

后来,通过追溯分析,医生们认为,正是5个月前,凯伦佩戴的橡胶手套上,滴落的几滴二甲基汞,成为了罪魁祸首。在二甲基汞面前,普通的橡胶手套形同虚设,其迅速穿透手套与皮肤接触,在不到15秒的时间内被皮肤吸收进入体内,这个很短的过程,宣告了凯伦最终的命运。

二甲基汞作为汞的有机物,和无机汞不同,它很难通过人体代谢系统排出,反而在体内进一步演变为甲基汞,人体免疫系统和血管等对其无能为力,任由其穿透,最终与体内的半胱氨酸结合形成复合物,在大脑内富集,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不可逆的巨大伤害。

虽然凯伦对汞、甲基汞至于人体的伤害机制非常熟悉,但是在实验时却忽视了二甲基汞的穿透性,这个致命失误让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此后,科学家们针对这一问题,开始对二甲基汞的性质有了全新的了解,对它的使用也做了严格的限制,而且为了防止二甲基汞的穿透,专门研制了特殊的防护装备(手套和防护服等),最大程度地保护那些必须使用二甲基汞的研究人员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