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常用腧穴——阳陵泉

非主流针灸
传承针灸
学习交流
扫描关注

【穴名释义】

膝外侧属“阳”,腓骨小头部似“陵”,陵前下方凹陷处,为经气汇入之所若“泉”,故名。属足少阳胆经。

【定位取法】

正坐或仰卧位,在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即正坐,屈膝成直角,膝关节外下方,腓骨小头前缘与下缘交叉处有一凹陷即是。

【穴性特点】

本穴是合穴、筋会。穴属筋会,为筋气汇聚之处,有舒筋壮筋之效,是治疗下肢筋病要穴。阳陵泉功能散瘀,腕、肩、踝、膝诸关节扭伤、胸中瘀血、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肋间神经痛、脑震荡头痛,凡属瘀血为患之痛,均可取阳陵泉辨证配合他穴治疗。

【主治概要】

1.阳陵泉穴是八会穴中筋之会穴,为筋气聚会之处。《难经·四十五难》云: “筋会阳陵泉。”故阳陵泉是治疗筋病的要穴,特别是下肢筋病,具有舒筋和壮筋的作用,临床较为常用。

2.本穴是足少阳胆经与手少阳的交会穴,而手少阳经分布于肩部,所以本穴也是治疗肩臂痛的常用效穴。

3.阳陵泉穴是足少阳胆经五输穴中的合穴,又是胆的下合穴,合穴治腑病。故阳陵泉穴常用于治胆道疾病,以及由胆病引起的消化系统病症。

4.阳陵泉穴属足少阳经,该经行于人身之侧,布于侧头部,循胸过季胁,故本穴是治疗本经经脉循行通路上的下肢、髀枢、胁肋、颈项病,眼、耳、头部病变的主穴之一,具有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功。

5.现代研究发现,针刺阳陵泉穴可使胆囊收缩,胆总管规律性收缩,排出胆道造影剂而进入十二指肠,并可促进胆汁分泌,对奥狄括约肌有明显的解痉作用和良好的镇痛作用。

【临床应用举例】

1.胆囊炎 系感染、胆汁刺激、胰液向胆道反流,以及胆红素和类脂质代谢失调等所引起的胆囊炎性疾病。胆囊炎又可分为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急性胆囊炎的典型表现为急性发作的右上腹持续或阵发性绞痛,可向右胁放射,胆囊区压痛或反跳痛,肌紧张,发热,恶心呕吐,或有黄疸及血白细胞计数增高;慢性胆囊炎系胆囊慢性病变,大多为慢性起病,亦可由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而来,大多数合并胆囊结石,少数为非胆石性慢性胆囊炎。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其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多为右上腹或上腹不同程度的隐痛或刺痛,进食油腻食物或劳累后症状加重;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多有反复发作或绞痛史,每于冬秋之交发作较频繁。较大结石有时长期无症状;慢性胆管炎与胆管结石其临床表现亦不典型,可无症状或类似慢性胆囊炎的征象。

(1)毫针刺法配合电针法:患者坐位,常规消毒双侧阳陵泉穴处皮肤,用30号2寸毫针,快速垂直刺入穴位1~1.5寸。待局部产生酸、麻、胀等得气感后,予提插捻转泻法行针,尽量使针感沿膝部外侧向下或向上传感,直至患处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每隔5分钟行针1次,留针30分钟后出针。可配悬钟穴,接电针治疗仪,先用密波(50~100赫兹)连续刺激10分钟,然后调疏波(2/100赫兹)连续刺激30分钟后,出针。每日治疗1次,连续4周。

(2)埋线法:采用阳陵泉、膈俞、中脘穴,先将9号腰椎穿刺针针芯退出2厘米,并将2厘米长00号肠线从针尖刃口处放入针体,后将此针刺入穴内1.5寸深,出现针感后,轻推针芯座,边推边退针,将肠线埋植于穴内,局部以无菌干棉球按压片刻,胶布固定。1次为1疗程。行此疗法时应严格掌握无菌操作,线头不得外露;术后7日内忌食发物、油腻,戒烟酒,禁止局部洗浴;糖尿病、高热、孕妇不宜使用本疗法。

2.肩周炎 肩周炎又称肩关节周围炎,是指肩关节的关节囊及其周围组织所发生的一种广泛的无菌性炎症反应,以及这些组织的退行性改变所引起的软组织广泛性粘连等病理变化,属祖国医学的“五十肩”“漏肩风”“凝肩症”范畴。多发生于中年以上,大多有慢性劳伤史或肩部受伤史,发病缓慢。肩部疼痛持续加重,可向颈、肩胛前臂及手部放射,夜间尤甚。肩部功能受限,肩关节主动,被动,上举,后伸,外展外旋均受限。晚期肩关节呈僵硬状态,并见肩部肌肉萎缩,尤以三角肌最明显。

毫针刺法:患者取正坐位,常规消毒双侧阳陵泉穴处皮肤,用30号2寸毫针,针尖略向上1.5寸左右,待局部产生酸、麻、胀等得气感后,予重提轻插捻转泻法行针,在不断行针的同时尽量使针感沿膝部外侧向上传感,其针感逐渐沿足少阳经循膝股、髀枢走至腹,胁肋至肩,使患处疼痛明显减轻,同时嘱患者配合做肩部的活动。约30分钟出针,每隔5分钟行针1次。可配合肩部局部穴位如肩髃、肩前、肩贞穴等,以加强活血通络舒筋的作用。隔日治疗1次,连续4周。

3.腰椎间盘突出症 由于遭受外力和椎间盘自身的退变,致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和髓核组织突出,压迫和刺激神经根引起腰痛和下肢放射性痛,并可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中医学认为该病属“腰腿痛”、“痹证”范畴。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伤科常见病、多发病,是引起腰腿痛最常见的疾病。多见于20~ 50岁的青壮年,男多于女。腰椎发病部位以腰4~5椎间盘为最多,腰5骶1椎间盘次之,占95%左右。由于腰部是人体活动的枢纽,承受了很大的挤压和扭转应力,故腰部的椎间盘最易发生变性破裂,在轻微的腰扭伤或感受风寒湿外邪等外因的作用下,发生椎间盘突出,约有一半的患者表现为先腰痛后腿痛,约有1/3的患者为腰背痛和腿痛同时发生,其他有少部分患者则先出现腿痛后出现腰背痛。先有腰背痛的患者,疼痛时间短者数天,长者可达数年。部位多在下腰背和腰骶部。这类疼痛的感觉部位较深,表现为起病缓慢,且定位不准确的腰背部局限或广泛的钝痛,活动时加重,卧床休息后减轻。约有98%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出现有腿痛的症状。

(1)毫针刺法: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双侧阳陵泉穴处皮肤,用30号2寸毫针,直刺该穴1.5寸左右。待局部得气后,若为实证予重提轻插捻转泻法行针,若虚证则轻提重插行补法,在行针的同时尽量使针感向足趾传导为佳。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0次1疗程。可配合腰部的华佗夹脊穴,共奏舒筋活络之效。

(2)温针灸法: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双侧阳陵泉穴处皮肤,用30号2寸毫针,直刺该穴1.5寸左右,直刺进针,针感向下肢放射。用1.5厘米长艾条一段,插在针柄上,距皮肤约2厘米,温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度,如不能忍受时用小纸块隔于皮肤上。每次灸2壮,隔日1次, 10次为1疗程。

(3)穴位注射法:常规消毒双侧阳陵泉穴处皮肤后,用2毫升的1次性注射器,吸取丹参注射液2毫升,对准穴位直刺进针,得气后回抽无血,将液体缓慢推入,双侧各1毫升。隔日1次,共注射3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