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枪换炮”的北京人(1991年)
按:这篇文章是1991年应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经济部所写,由汪良老师配音分两次播出的,现在重新听起来很亲切!
“鸟枪换炮”的北京人
不知道您留神没有啊,如今咱北京人比起几年前那可是神气多了,这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啊,不再是以前掰不开镊子的时候了。如今呀,您说哪一样儿不让那些老头儿、老太太们瞧着眼晕,又有哪一样儿不是“鸟枪换炮”今非昔比了呢。
咱就先说这吃吧,虽说这过去黄瓜西红柿论堆儿撮,可这成天价,也蒙不上多少油星儿啊!就说赶上开支烧包,也不过来顿红烧肉清炖鸡什么的。您再问问老人,这家里掌灶的除了熬、炸、煮、炖,再就是抽冷子剁馅包饺子了。如今您再瞧瞧,甭说吃什么了,光是这琢磨吃的菜谱就有150多种,据王府井新华书店统计:每天各种菜谱就能卖出去300多本,您就说邪性不邪性。
如今这家庭主妇,哪个不会它几十种烧菜绝活儿呢,什么宫爆、糖醋,什么麻辣滑溜,口味那是越来越高。这大鱼、大肉都快吃腻了,就连鱿鱼海参都快不待见了,开始寻摸什么“生猛海鲜”。过去单纯的酱油醋也发展到什么蚝油呀、鸡汁呀、生抽王、老抽王。您说如今咱北京人岗尖不岗尖。
据市统计局城调队调查:北京人的食品消费已经由过去的以粮食为主,逐渐向副食品方向转变;咱北京人由食品供给的热量、蛋白质、脂肪三大类营养素早已经高出必需的标准数量;而从副食品中吸取的热量、蛋白质和脂肪所占比重那是越来越大。
还记得十几年前,一到冬天,咱北京城大街小巷都是军大衣在晃悠,后来生活条件好了,羽绒服又成了咱北京人抗冻的棉服了。可如今您再瞧瞧,不知道是这肚子里油水大了,还是咱北京人爱抖机伶儿,大街上还有几个穿棉活的呢?除了上岁数的老头儿、老太太,几乎100%的人以毛衣毛裤过冬。顶多了身体暄点的出门来件大衣穿。就连风行多年的羊剪绒帽子也蔫不出溜的歇菜了。
咱再说这“被子”,咱北京人都知道,这是一年四季家里边最复杂最麻烦的“工程”。拆被子,洗被子,做被子,晒被子,哎,这也是咱“老爷们儿”最头痛的活儿。自从洗衣机进入家庭以来,被子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先是改变了传统的被里被面组合的格局,改用了一体化的被罩。洗的时候往下一褪,洗完了往上一罩。而后又是被套的变化。过去是一水儿的棉套,现在您再瞧瞧,什么睛纶棉的、什么踏花被呀、什么喷胶棉呀,好家伙,一下子出现了几十种,最时髦的那要属羽绒被了。
“如今这脚丫子也长行市了”,一位开车的司机给儿子买了双70多块钱的高帮旅游鞋以后逗着闷子说。的确呀,几年前,人们脚上穿的不过是“白边懒汉”、“三接头”、就活点的穿双“老解放”,时髦点儿的来双“盖鞋”。到了冬天,钱多的来双靴子,钱少的死啃“毛窝”。可如今您再瞧瞧,还有几个穿五眼棉鞋的呢?上班有工作鞋,下班有“老板鞋”;出门有旅游鞋,回家有毛巾拖鞋;夏天有皮凉鞋,冬天有“雪地靴”,反正呀北京人的鞋是越来越多了。
据西单商场鞋帽商品部介绍,他们卖的鞋有近4000种,年销售近4000万元。1988年他们进了200多双148块钱的“帆”牌旅游鞋,摆了半年才卖出去4双。现在可不同了,1991年光旅游运动鞋就销了23万多双,您瞧瞧。
其实,鞋的变化跟人们的出行率有着直接的关系。几年前,咱老百姓除了上班下班就是往家里一囚。可如今您再瞧呀,跑步的、练操的、跳舞的、郊游的,鞋已不再是人们生活的单纯需求,人们开始把鞋当作健康和装饰的需要。得,今儿个咱们就先侃到这,明天咱接着侃。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日”。这是挂在老人嘴边的一句俗话。往年一到年根,家家户户就要绑笤帚戴口罩,扫它个乌烟瘴气的,可如今不同了,吃的变了,穿的变了,昨天咱们说啦,这如今连住的也变了,小天地变“洋”了,没人再张罗扫除了。
怎么呢,您瞧那些年轻人的家,墙上贴的是壁纸,地下铺的地板革,排场的来块大地毯,最不济的也打上了“水磨石”,三天两头吸尘器一吸、墩布一墩,您说,哪还存得下土,用得着年根扫除呀!甭说别的,单说卖室内装饰用品的商店,头五六年北京拢共加起来才4家,可现在国营个体加起来有300多家。再说灯泡,这小玩意,几年前市场上不是白炽灯就是日光管,如今您再到商场转转,各式各样的装饰灯起码不下百十来种啊。
小地变了,家什儿也变了,十几年前,谁家要是有台9寸的黑白电视,那准认为是阔主儿,半导体是家里面唯一的乐趣,有台“极砖”录音机还要被人借来借去的不是。如今您再瞧瞧,彩电,录音机、冰箱、洗衣机那已经不再是稀罕的了,录相机正在普及,钢琴、音响、摄像机、电话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新目标。
过去这好玩儿的人们下了班,除了玩扑克,打麻将,就是去挤电影院了,这好动的人也不过是游游泳滑滑冰,现在不同啦,有闲功夫的去逛舞厅、歌厅、录相厅,懒得出门的在家看电视、玩游戏机、唱卡拉OK,指不定哪天又玩出什么新花样来。
一位七十多岁的老爷子儿,头一回捧着小型游戏机,玩什么“俄罗斯方块”一玩儿就是几个钟头,他的儿媳在一旁嘀咕:“诶,真是越活越年轻了”。可不是嘛,您说咱北京人现在的确是越活越年轻了不是。
说实在的啊,吃饱了穿暖了,自然要想到健康,自然要想到营养滋补品。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您说谁不想活的健康点,谁不想活的结实点。谁又不想活着看看咱北京城十年二十年后的变化呢。
如今的北京人不但要琢磨怎么补身子,还要琢磨怎么把自己刀尺的年轻点,少相点儿。别的不说,单说化妆品吧,谁家又没个七瓶八瓶呢?可过去,还不就是抹抹哈蜊油,擦擦雪花膏啊?谁也没嫌惑自己寒蝉不是。现在您再瞧,单化妆品一项市场上起码就得有个千八百种,为啥呀,除了生活舒坦啦,心情松泛了,滋补品也成了咱北京人家里边的俏货。
这要是搁在过去,说您没病您来点补品尝尝,那人家准说您钱多烧的慌吃饱了撑的。可不是嘛,过日子还掰哧不开呢,哪有闲钱买那玩意吃呀。如今,您再到街上去转一转 ,什么蜂王精、乌鸡精、太阳神、851,好吗,各类滋补、营养品不下几十种啊,据北京第四制药厂统计:从1978年以来,这个厂向国内市场已经投放“北京蜂王精”5亿多支,平均每个北京市民能摊上50多支,没病补养已经不再是非份之想啦。
再有啊,如今咱北京人也讲美容啦。做个双眼皮,纹眉纹眼线什么的已经不算稀罕事了,大大方方地往美容院一躺,一做就是什么美国进口的“全套皮护”。
化妆、美容的兴起,说怪也不怪。到去年,本市三资企业已经开业400多家,职工近八万人。再加上旅游、宾馆、饭店还有文艺单位的工作人员,那人数就更多。由于职业和环境需要,她们首先打开了“描眉画眼”的禁区。加上现代社会中人们频繁的社会交往,追求心灵美好,同时也追求形体美,于是化妆美容也就没什么磨不开脸的了。
得,时间到了,咱北京人的变化呀,那要说还是多了去了!今儿个就不侃了有功夫咱们再聊,拜拜了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