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丝珐琅真伪鉴别
掐丝珐琅是珐琅器的品种之一,而珐琅器的诞生地远在大洋彼岸的希腊。在普鲁斯岛发现的公元前12世纪的鹰首权杖和六枚戒指,这是被学术界公认为最早的掐丝珐琅。
清代署有官方年款的掐丝珐琅有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同治、光绪。康熙朝掐丝珐琅基本有三种风格:其一是具有晚明风格的大器;其二是珐琅釉失透,釉色灰暗无光泽,器物表面欠光滑,掐丝珐琅勾连纹马蹄式瓶即属于此类典型作品;其三是掐丝细腻活泼,釉色纯正鲜亮。康熙朝掐丝珐琅有五供、炉、瓶、盘、盒、暖砚、笔架、香薰等,款识有“大清康熙年制”、“康熙年制”楷书、篆书阴刻款、铸款和镂空款。还有很多无款的康熙风格的作品流传于世。
掐丝珐琅画脱胎于古老的景泰蓝工艺品,景泰蓝是在打造的立体器型上掐丝点蓝烧制等,而掐丝珐琅画则是将宫廷御用珐琅技法移植到画板上的特种绘画,主要由金丝及釉料点蓝制作而成,全程8道纯手工工序完成,其中的白描、掐丝、着色最重要三个环节,也是构成掐丝珐琅画灵魂、骨骼及血肉。
掐丝珐琅在元代的引进、明初生产和使用情况文献和具款实物缺失的缘故,曾经使得对于元代和明代早期掐丝珐琅制品的认识局限很大。通过故宫几代人的艰辛努力,以相关的历史文献为佐证,对清宫旧藏掐丝珐琅器进行排比、分析和研究,成果表明我国最早的掐丝珐琅实物为元代制品。这一部分珐琅器特点非常明显:釉料色泽纯正,艳丽明快,具有半透明的玻璃质感,尤其是墨绿、葡葡紫、绛黄等色釉透明效果尤佳,这种釉料之特征,与明代宜德及其以后具款的明清掐丝珐琅器来说,都难以达到这样的水准。如故宫旧藏的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兽耳三环尊、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鼎式炉等,其呈色、质地具有这种釉料特征,被认为就是我国元代的描丝珐琅作品。由此专家们认为,那些光泽晶莹明透的铜胎挡丝珐琅制品,是元代后期在阿拉伯工匠的指导下使用进口的珐琅釉料烧制而成的观点是可信的。烧造“大食窑器”的阿拉伯工匠,在内府中协助中国工匠烧造了钢胎掐丝珐琅制品。
虽然明初掐丝珐琅技术已逐渐被朝廷注重,但是实在致使文人注意与官吏商贾保藏,已经是明代晚期的事了。因此,实在前期的器物传世下多,技术技法也不是非常老到,掐丝粗细不匀,掐丝常高出胎面较多;胎体、釉层较为厚重。其种类也不多,器型尚不出《格古要论》中所载的“香炉、盒儿、盏子、花瓶之类”。当时的掐丝珐琅器一般没有锦地,常以番莲纹、莲瓣纹装饰,色彩也较单调,没有混合色,然在一叶片内一般施两三种色彩。
景泰蓝,又称“掐丝珐琅器”,它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集大成者,也是元明清三代的御用器物。继明代之后,清代景泰蓝又有了迅猛的发展,其艺术与工艺水平都达到古代史上的巅 峰,且文献详实、遗物众多,为研究景泰蓝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元代的掐丝珐琅器色彩明快,釉料中有颗粒,是烧造火候较低的表现。如掐丝珐琅番莲纹双耳炉,口径12厘米、底径9.1厘米、高7.4厘米。器型简朴,颈部稍内敛,腹部稍外凸。口沿、圈足和双兽耳为素铜质,颈、腹部装饰掐丝珐琅图案。掐丝熟练,铜丝细匀光滑,无粗细不均和毛茬、劈丝现象,多用短丝,往往一瓣一丝,只用单丝勾勒,不见双钩。颈部饰一周梅花纹,腹部施浅蓝釉为地,饰六朵掐丝珐琅番莲纹,枝叶肥厚,展卷自 由流畅,花朵肥大,花瓣较疏,仅十二瓣,花蕊为仰覆莲形,茎上为了粘结牢固而附缀较多的涡纹掐丝。花朵分别为红、白、黄和深绿色的珐琅釉,白似车磲,浅蓝如松石,黄如鸡油,红如辰砂,绿如碧玉。釉色鲜亮晶莹,色彩明快,透明感很强。釉层肥厚,表面孔眼甚少。釉料中可见未熔化的晶体颗粒,透明的绿色矿石尤其明显,是典型的元代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