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耀岗:带父母下馆子(【节俭▪家风】征文)

导读

有一种对父母的回报,是子女永远回报不尽;有一种从父母处得到的心理满足,是做子女的专利……

带父母下馆子

文/李耀岗

据说是父亲节或母亲节时网上的一句流行语:
有一种幸福叫“请父母下馆子 ”。
但网络推手并没有说清楚,“带父母下馆子”是谁的幸福。
在我看来,子女带父母到饭店搓一顿,不会只是父母一方的幸福感。因为,不管父母情愿与否,对子女都是倍有面子的事,要说幸福感或者成就感,至少是他们能体会到的。
有人会问,请父母下馆子,难道不是父母的幸福吗?
未必。
我们小时候,家在农村,经济条件也不宽裕,虽然吃喝方面不至于少炊断顿,但也确实少有随父母下馆子的时候。那时候,谁会有闲钱去饭馆浪去,难道是不想过日子了么?记忆里仅有的几次,也是跟大人赶集时吃点小吃,大约烧饼、凉粉、羊肉泡馍之类的,解解馋,已经很不错了。
那时的农家普遍如我们家一样节俭得要命,克己节俭,决无浪费,尤其对食物惜之有加,盖不能外。因之,也留下了一些惜食的习惯,极端克责之处类于迷信,如烧糊的饭吃了可以长个子,吃饭掉渣长疤瘌脸,饭吃不净晚上尿炕,云云。这些自然是骗小孩子的伎俩,那时不一定全信,但遇见偶有烧糊烤焦的饭大家竟然都能抢着去吃,把好的留给别人吃。以至到了现在,手里的食物掉到地上,我绝不会弃之不顾,而是尽量捡起来,能吃则毫不犹豫地放进嘴里,竟然手熟无碍,毫无违和。
工作后,父亲来单位看我。晚上,我们爷俩找了单位附近一家口碑不错的馆子,点菜倒酒,推杯换盏,格外丰盛。有认识的同事看见,我当然豪爽地邀酒并介绍父亲给他们。一向仔细的父亲,倒是见得大场面,几番招呼与客气特别得体,只是等外人远去,他还是小声嘀咕:这些个菜点多了,这钱花得冤,这酒点得贵,这些个东西不吃光了心里不落忍。我不好意思反驳他,他们那一代人一辈子苦惯了,哪舍得下馆子这样吃呀。在他眼里,这一滴酒的背后该不会是一堆粮食吧?而一堆粮食后面的呢,会是一片广袤的土地么?种了那么多年地,经历了那么多的饥饿,他太清楚什么来之不易、什么该珍惜,哪怕是在这么好的日子里,也习惯了细水长流。
生在北方长冬小麦的地方,面食成为我们膜拜的食物首选,比如馍,比如饼,比如面。呵呵,每次出门远行时,我妈最信任的就是馍馍和本地产的一种叫“火烧”的饼,口诀是:出门三件宝,馍馍棍棍袄。说说火烧吧,老家的火烧瓷实、咸香,吃起来的确耐饥,有壮怀激烈之感,此“壮”在中原一带也有壮饼壮饭的意思。以前只要出门远行或外出求学,我妈都会额外买几个火烧让带上,用火烧以壮行色,好像有了它就没什么应对不了的。火烧称呼虽俗陋,却有乡下人的热情,带着温度,暖着肠胃,似乎连名字都有提醒你趁热吃的善意。
火烧也是我妈拿捏生活的一把尺子,她总是用火烧来丈量生活的奢靡与仔细、分寸与退让。比如,这些花去的钱粮可以换作多少个火烧云云,一天忙活下来能挣几枚火烧等等。可能在她眼里,火烧曾是稀罕的东西吧。我小时候跟我妈赶集得到的奖品大都是火烧或者夹肉火烧,差异根据时情心情而变。我想,大约是因为,我妈认为火烧不会欺骗她,手里的钱换成什么都觉得心疼,唯有火烧不会辜负。所以,火烧在我们家可以作为等价的刻度,从几分几角到一块两几块,一路透迤而来,像账房先生的算盘珠子,打得脆响,唯一不同的是它们香气缭绕,丝丝缕缕,可以装进肚子。我妈会自觉地把所有她认为不值当买的东西,特别是吃食换算成火烧。比如,带她下馆子吃一顿,我妈会心疼好几天:多贵呀,换成火烧几个月也吃不完,还不如火烧吃得香。我说,换成面能吃半年呢,不如去换面。我妈赶紧说,对呀。对个茄子,我们轰地一笑,笑得我妈满眼都是金光灿灿焦黄酥脆的火烧,依然无怨无悔,痴心不改。
后来,随着工作调动,几番风雨,几番折腾,我一直从县城到了首都,又转到一线大城市,渐渐与父母下饭店吃的时候也多了。说实话,一看餐馆咋舌的菜单,他们根本不愿去,只是被我们执拗不过,才勉强从了。尤其是我妈,几番与我们交涉,说再别带他们下馆子了,说花那些钱够在家吃几个月,心疼得都吃不舒坦。我们当然也有理由,劝说:都像你们这样不消费,还怎么拉动经济,怎么实现内循环,怎么为国家做贡献呢?再说,偶尔出来体验一下,又有助于提高厨艺,学习人家先进的烹饪技术。
好吧,说不过你们。实在拗不过了,我爸我妈跟我们到了饭店,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常常努力把满桌的菜吃得滴水不剩。有时吃饭吃得那个干净,连我都不好意思了。我妈才不管那么多,说决不给“敌人”留下一粒粮食。这是哪部电影的台词,我都忘了,也许她的敌人就是“浪费”吧。看着我爸我妈好不容易被美食捧红的一脸幸福、满足与自豪,一种被成就感击中的眩晕渐渐从我心中升腾而起,比他们享受美食更甚的是,我也体验到了满足感。
丰俭由人,心意可嘉。做子女的其实也是自私的,嘴上说的为了父母好,其实还是自己得的实惠最大,满足感最强!最近,全社会倡导“光盘行动”,也推出了许多好办法,比如半份制、服务员提醒等等。我贡献我妈的一个绝招:
上次带她下馆子,菜上来后,我妈照例心疼之意溢于言表,边撇嘴咋舌,边努力地喝汤。见她喜欢那盆汤,我说,喜欢喝再要一份。她赶忙摆手,紧着说,待会儿,汤不好打包。
2020.8.270

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