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擀面

对于一个毕生都致力于长肉发胖的瘦子,如我,走在大街上的最主要目标,就是搜寻各色各样的面馆。

虽然很近视眼,但对于面食天生的痴迷和独特嗅觉,却总是让我有鹰隼一样锐利的目光,敏锐而精准。——一扫而过,绝无疏漏。

小县城里比较驰名的手擀面馆,盛传是旺军和小金两家。去吃了之后,味道尚可,但气派的装修,又添加了各色菜品,就感觉少了吃面的氛围,而且价格也贵的杀人。所以,就很少去那里找宰。

中楼角建东餐馆的蒜蘸面,夜市最里面杨师面馆的烩面片,早先画展街口的好再来......这样小巧适中的地方,都能满足我的面瘾 ,没有逃得过我的慧眼和口味的。

多多面馆不声不响地蜗居在县城中楼南侧饮食街西北角一处店铺丛间,三两个台阶的高处。面馆新开张个把月,那天中午办事情,需要等候,到了返点,就偏巧走了进来,不想味道意外地合我,于是就“赫然入榜”。

饭馆面积不大,仅仅摆放大大小小六个餐桌,十多个顾客就足以让里面满满当当。小到精致,小到清净,小到温馨。这地方很适合三两好友围坐,招三两盘凉拼,开三两瓶啤酒,瞎吹神侃一通,一碗筋道的手擀面做个收尾,然后各自四散回家。

我对于日常饮食有自己的认识:吃清净,吃面食,找小饭馆;吃菜品,吃情调,吃价格,吃品位,去大饭店。但若真是关系很铁的三两哥们儿,这里倒真是一个很适宜的地方。

大有大的气派,小有小的精巧。多少年的摸索和观察,我发现越是简朴的地方,往往能吃到精心可口的面食。在讲究面子和规格的地方,是很难满足个人的手擀面小欲望的。

2011年盛夏,五六天的华东五市旅游,每天三餐清淡偏甜的饮食,找不到醋的酸和辣的味道,我这样纯北方人的面食肠胃受到了狠狠地虐待,对于美景的兴致很大程度上减损了不少。每天晚上,大半夜里找出能扎摸出一点儿辣味儿的泡面,算是对口舌和肠胃聊以慰藉。

那次旅行的最后一站是在上海。傍晚时分入住酒店之后,我们一行七八个人相约,沿街去找面食解解馋。

这世界说大就大,大到我们一生也走不了多少地方;这世界说小就小,小到一个抬头,竟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奇巧。

我们沿街走出三四站路程的时候,忽然有人指着街道对面霓虹灯下隐隐的一处,叫大家赶快过马路,“好像有目标出现”。

果然,是一家门面不大,上下两层的北方面馆。更奇妙的是,店老板和小伙计居然是北方关中口音——一口纯正的秦腔!

奇巧,还不止于此。攀谈之后才知道,那老板早先是小县城医院对面开了面馆,五六年前来到了上海。“咱北方的面食生意在这里火的很!”老板带着南方人的精明,又不失北方人的厚道,坦诚地说。

我们一拥而进,穿过拥挤的餐桌,沿木质楼梯“噔噔噔”跑到了二楼。

八月的上海,闷热难耐。狭窄的二楼小空间里,更是像一个蒸锅。大家身上的汗水哗哗直淌,光膀子看过去,泛着油光。

那天我们每人吃了两大碗,喝着热辣辣的面汤,心里的舒畅压都压不住。那天晚上回到酒店,我们一夜都在回味。

贾平凹说,“人的胃是有记忆功能的。”一个人,可以糊弄自己的眼睛,可以糊弄自己的嘴巴,甚至可以糊弄自己的良心,但绝对糊弄不了他自己的胃。

始终也走不出这片黄土地,因为怎么也舍不了心底的手擀面情结。

(作者简介:陈启,号南山白丁。大学本科学历,中英文兼修,供职于陕西西安惠安中学。文风力求散淡,干净,活力。诗歌《船夫之歌》获首届诗词楹联大赛二等奖,古体诗《关中汉子》、《题画诗》“繁花难掩层绿”分获第二、第三届一等奖;散文《酸汤挂面》发表于《教师报》(2016年12月14日),《乡下女人》、《小镇》在不同刊物发表。歌曲《因为有你,因为有我》(词曲)2008年发表于《中国音乐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