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成:2020,三次隔离医学观察,边走边悟

边走边悟
文/徐成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线单程,无一例外。人生旅程,走走停停,每隔一段时间作一次回望和盘点,就像树的一道道年轮。
2020的“年轮”里,不期而至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很多人的生活跌宕起伏,增添了许多戏剧性。我也不例外,被折腾出三次隔离医学观察:第一次作别父母、居家隔离,第二次小别妻儿、复工隔离,第三次独在异乡、出差隔离。一位朋友开玩笑说,我被病毒撵着走。
虽说每次隔离都有惊无险、毫发无损,但生活和身心被一双无形的巨手拽着,慢下来、沉下来、静下来,放缓、放下、放空,想一些平时无暇冥想的问题,做一些日常无力做到的事情,颇有一番值得品咂的趣味。
第一次隔离是在今年初,疫情刚刚爆发并迅速蔓延,因其能够致死,给人们带来极大恐慌。在父母的催促声中,我怀着逃亡般的心情离开湖北老家。临别,我问娘:“您不怕死吗?”娘答非所问:“只要你们后人好好的,我们活着就有盼头。”随后,我携妻儿匆匆驱车离乡,回到工作的城市,和全国人民一样,居家隔离。
那段时间,因父母留在疫区,我经常思考生死的问题。有种说法,一个人要死三次:第一次是生命体征消失,身体生理上的死亡;第二次是亲友熟人都死后,社会关系上的死亡;第三次是所有相关的痕迹和记忆全都泯灭,终极意义上的死亡。
从这个角度看,除了极少数英雄、文豪、圣贤、伟人等近乎“长生不老”之外,几乎所有众生都是划过天际的流星。而我这才知道,父母尽管年迈体弱却依然每天勤劳、踏实、快乐、坚毅地活着,竟然只是为了一个“盼头”,盼着儿女有出息,盼着晚辈健康平安,甚至只是盼着过年过节得到一次短暂的团聚。
懂得之后,格外珍惜。
既然无法守在父母身边尽孝心,那就安心陪在孩子左右尽责任。隔离期间,我和无数父母一样,给孩子弥补了一段较长时间的陪伴,完全回归到最真实的生命状态,每天宅在家里,无需任何假面,搁置所有欲念,需要全心全力做好的唯一一件事,就是和生命中最亲密的人厮守。
如果说厮守就是一种幸福,那么幸福的门槛其实极低。只不过,我们在外物的惯性驱动下,给幸福的翅膀挂上太多额外的负重,茫然随波逐流,贪婪攫取囤积,然而,越是拼上更大的力气,越是偏离幸福的本意。
待到第二次隔离,已是准备复工之前。我走出宅了一个多月的蜗居,来到单位的集中隔离点,每天重点做好两件事:吃饭、睡觉。在生存状态上,和饲养场的家禽家畜没什么分别;但在精神世界上,却可以安静地读几本书,写几个文,思考几个关于“余生”的问题。
以前一直以为,那些关于修心、阅读、健身的帖子,包括那些关于戒烟限酒、减少熬夜、简化社交的劝诫,都是毫无营养的鸡汤,或者无病呻吟的清高,待到独处斗室数日才真切体悟到,在人情交际链和社会关系网上,一个人除了在家庭中确实独一无二之外,其他地方确实能够被随时取代。很多时候,我们确实高估了自己,宁愿分担一群人的寂寞,也不愿静享一个人的狂欢;很多事情,我们确实误判了其重要性,经常陷在无足轻重的琐事中孜孜以求,即便舍本逐末也乐此不疲。
至于第三次隔离,似乎是个意外。我刚到某地出差,就因工作地出现输入性确诊病例,被隔离在陌生的城市。这一次,因为意外“惊喜”不断,我思考较多的问题是“无常”。我想,既然我们不确定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不妨在死神的虎视眈眈中,或者和死神擦肩而过之后,学会淡然于身外之物,坦然于尽心尽责,超然于喜乐悲欢,即便远方很远也要过好每一个当下,即便现实残酷也要保持内心柔软,即便奋斗再难也要带着微笑去面对。率性而为,无愧无悔;不必逞能,放下执念;但行善事,无问西东。
当然,知易行难。就像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虽然明知孩子是世间唯一独立的生命个体,但在孩子的成长上,我们还是愿意操心太多,介入太多,甚至干涉太多。也就像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明知每段路都只是若干道“年轮”,并不能反映生活的全貌,也不能概括人生的全部,我们仍愿意过段时间就作一次反思,然后,想想前方的路,调整行走的脚步。
无论怎样,还是应该心存感恩,保持欢喜,朝着阳光,边走边悟……

这就是亲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