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是对赤裸人性的无情嘲讽?莫泊桑表达的不止于此
#21天图文打卡挑战(第二期)#
1850年,莫泊桑出生于法国一个没落贵族家庭;1873年,师从福楼拜,开始学习文学创作;1893年,在遭受病痛的折磨后离世,年仅43岁。
莫泊桑与契诃夫、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又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他的文学创作生涯不足20年,却写出了300多篇中短篇小说,是名副其实的高产作家。
说起他的经典作品,不得不提《我的叔叔于勒》。该短篇小说于1883年发表于《高卢人民日报》,十几年前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时至今日仍然被列为重点学习篇目。
我们对故事做个简单回顾:
于勒年轻时行为不端,挥霍无度,不仅把自己的遗产吃得一干二净,还占用了哥哥的遗产,家里人无奈把他打发到美洲。
不久,于勒赚了大钱,写信说要赔偿哥哥的损失。从此,菲利普一家把于勒的信当作福音书,希望靠于勒过上光鲜亮丽的生活。
12年后,菲利普一家外出旅行,在船上偶遇于勒,看到他穷困潦倒,狼狈不堪的样子后,神色慌张,返程时干脆换乘另一艘船,以免被他缠上。
故事短小精湛,寓意深刻。不同年龄的人,读到的可能是截然不同的东西。
曾经我以为莫泊桑是在批判成年人之间亲疏远近随金钱利益变化的人际关系,以为他在纯粹地批判菲利普夫妇的势利。
这一点可以从菲利普一家对于勒的不同称呼感受到:于勒败光遗产时,称他为坏蛋、流氓、无赖;于勒发达后,称他为好心人、有办法的人;在船上认出于勒后,称他为贼、讨饭的。
你飞黄腾达,人们就高看你一眼,语气里带着恭维奉承,眼神里发出崇拜仰视的光,八竿子打不着的人也想方设法和你攀关系,或取致富经,或从你身上捞点便宜;你穷途潦倒,亲戚朋友明里暗里贬低你, 嘲讽你,笑话你没本事,却没人真心实意帮你。或许,这就是成年人的交往规则,既现实又残酷。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阅历的增加,我发现菲利普夫妇的做法虽然不值得称赞,可他们也只是做了大多数人都会做的事,能够以德报怨的是高尚的极少数人。
毕竟,如果于勒没有败光菲利普先生的遗产,他们的日子不会那样艰难,两个姐姐也不会因为拿不出嫁妆迟迟找不到对象。
如果于勒发达后,像信中所说的那样补偿哥哥的损失,他们的生活也能得到改善,但于勒并没有付诸行动。
试问,如果你的家庭本身已经入不敷出,深受贫困的折磨,又碰上一个品行恶劣、不守承诺的穷亲戚,你会帮他吗?即使想帮,也是有心无力吧。
其实,人到中年,再读这篇小说,才恍然发现莫泊桑对菲利普夫妇的批判中,同样包含着对社会底层大众的悲悯与同情,而且后者比前者占的比重更大。
于勒象征的是菲利普一家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正如原著中所提及的,他们收到于勒的信之后,做了种种设想。但无论改变现状的愿望多么强烈,无论你设想的多么绚烂,这样的希望就像泡沫,看起来很美,一经触碰就会破裂,终究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恰恰反映出小人物的理想在现实面前的不堪一击。
很多朋友知道读书益处多多,在网络上收藏了一堆书单,却始终没有静下心来读完一本。
究其原因,我们的生活太忙碌了,我们要应付各种考试、职称评定,我们要加班、交际应酬,下了班还要拖着疲惫的身体辅导孩子写作业。
但无论外部世界多么喧哗,我们都不该忽略精神世界的滋养与成长。
想读书却不知从哪本读起的朋友,可以试着读读短篇小说。在乘坐地铁上下班的路上,在夜深人静时分,用极少的碎片时间就能读完三两篇。无需担心读到后面章节时,忘了前面的内容。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次购齐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套装,包括莫泊桑、欧亨利、契诃夫、卡夫卡四本,经典之作《项链》《我的叔叔于勒》《套中人》《变色龙》《羊脂球》《变形记》尽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