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和你说的“抗凝、抗血小板、溶栓”,一文读懂

看病的时候,医生常常挂在嘴边:

“你吃着这个抗凝药每个月要来查血的”

“这个抗血小板药晚上还有一次,定个闹钟”

“溶栓出血风险大一些,支架风险小一些”

……这都哪跟哪呀,这些不都是治血栓的,咋这么多讲究呢?

今天我们就来“补补课”,看看这都是什么?

血栓形成过程:血小板是个热心人

正常情况下,只有当我们受伤、出现创口、出血的时候,血小板才会成群结队、争先恐后地聚集到血管破损处,以自己的小小身躯堵住决堤的破口。它们的口袋里还带着两大武器:“连接器”凝血因子和“网丝”纤维蛋白——有止血作用的好帮手们。

抗血小板药物:血小板不要抱团

心脑血管病人哪里来的血栓?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中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形成越来越常见。在一些状态下,这斑块一旦破溃,血管内壁形成创口,也会开启上述过程。热心的血小板奔走相告,聚集到创口,形成血栓,完全或部分堵塞血管,形成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这个过程中,由于一般情况下,动脉血流较快,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更容易被快速的血流冲走,不容易聚集到一起,因此这些血栓的幕后黑手主要还是这血小板的抱团。

这些血栓是动脉血栓,主要还是“热心”的血小板好心办坏事,因此治疗主要以对抗血小板聚集为主,让他们不要抱团。临床常用于稳定性冠心病、心绞痛、脑卒中等动脉血栓性疾病,其中比较耳熟能详的就是百年老药——阿司匹林,还有后起之秀——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

抗凝:主要为了“让网结不起来”

动脉风起云涌,静脉也并非风平浪静,凝血因子也在搞事情。静脉血流较慢,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等容易聚集形成血栓。静脉血栓治疗主要以抗凝为主,作用于凝血因子,“拿走连接器”,阻止纤维蛋白的形成,让这张网织不起来。

哪些心脑血管病人需要抗凝药?

房颤患者由于心房“乱跳”,这里血栓形成的本质是血流缓慢导致,主要成分是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因此治疗以抗凝为主。常用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等药物。

另外,有些动脉血栓患者急性期或者外科手术的时候,在医院的时候也会打“肚皮针”,是因为在急性期的时候,血栓的“网”已经形成,头部是抱团的血小板,尾部是手拉手的凝血因子。也需要抗凝药物一起作用让网织不起来。常用的是肝素这类药物。

溶栓:主要为了“破坏形成的网”

抗凝和抗血小板都是阻止血栓形成,如果血栓已经形成怎么办?

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等血栓性疾病形成急性血栓时,溶栓是其中一种治疗方式:它“破坏形成的网”(直接或间接溶解纤维蛋白)。常用的溶栓药物以链激酶、尿激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等为代表。

总之,在对抗血栓性疾病的过程中,抗凝、抗血小板和溶栓各司其职,在不同疾病和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的诊疗还是以医生评估后给您的建议为准。

现在,这些医生说的话,您听懂了吗?

声明:本公众号内容仅作疾病科普参考,不能作为临床诊断及医疗依据,不可替代专业医师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参考文献

[1]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编写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概要.中国循环杂志,2020,35(9):833-854

[2]胡大一,心血管疾病的社区预防[M],科学出版社,2011

[3]王珏,等.抗凝、抗血小板及溶栓药物的合理应用.介入放射学杂志,2011,20(1):76-8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