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药治验 乌梅

记得在我12岁时,有一天晚上有位患者来叩门,诉腹痛甚,家父详查后,先以银针刺之,并嘱我以醋1碗,花椒1把,乌梅5个,玄胡9g,赤芍、白芍各12g,共煮,随煮随令患者服,针出药尽痛止。这是我第一次在父亲指导下煎煮乌梅治疗患者。

《本草经》云:“乌梅去死肌,消黑痣,蚀恶肉。”《本草逢原》载:“恶疮胬肉,亦烧灰研敷,恶肉自消,此即《神农本草经》去死肌、恶肉之验”;又曰:“治溲血、下血、诸血证”。僵蚕性味咸辛平,有消风,化痰、散结之功。《本草纲目》:“散风痰结核,瘰疬……痰疟癥结”“僵蚕,蚕之病风者也。治风化痰,散结行经,所谓因其气相感而以意使之者也”。《名医别录》:“灭诸疮瘢痕”。象牙屑性味甘寒,有清热化痰,拔毒生肌之功。《海药本草》:“主风痫热、骨蒸劳、诸疮等,并皆宜生屑入药。”《医学入门》:“生为末,主诸疮痔瘘,生肌填口最速。”《本草经疏》:“治恶疮,拔毒,长肉,生肌,去漏管。”人指甲性味甘咸平,有软坚散结祛瘀之功。《本草衍义》:“去瘀血。”醋味酸,可助乌梅涩肠止血,又能散瘀。穿山甲性味咸,微寒,有消肿祛瘀之功。《药性本草》:“烧灰敷恶疮。”《名医别录》:“疗蚁瘘。”《药性论》:“恶疮,烧敷之。”《日华子本草》:“治痔漏,恶疮。”

五药合而用之,有收涩止血,攻坚散结,化恶肉之功,用于直肠息肉、声带息肉、宫颈息肉,有异病同治之效。后又查阅《本草经疏》:梅实,即今之乌梅也,最酸。《经》曰,“热伤气,邪客于胸中,则气上逆而烦满,心为之不安。乌梅味酸,能敛浮热,能吸气归元,故主下气,除热烦满及安心也。下痢者,大肠虚脱也;好唾口干者,虚火上炎,津液不足也,酸能敛虚火,化津液,固肠脱,所以主之也。其主肢体痛,偏枯不仁者,盖因湿气浸于经络,则筋脉弛纵,或疼痛不仁,肝主筋,酸入肝而养筋,肝得所养,则骨正筋柔,机关通利而前证除矣。

《本草纲目》:治久咳不已,乌梅肉(微炒),御米壳(去筋膜,蜜炒)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睡时蜜汤调下。《太平圣惠方》:治小儿头疮,积年不瘥,乌梅肉,烧灰细研,以生油调涂之。又读《伤寒论》:治伤寒蛔厥及久痢,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炮,去皮)六两,蜀椒(出汗)四两,桂枝(去皮)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再观河北明医李世懋先生对乌梅丸的解读。

1.原文

《伤寒论》第338 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蛔厥者,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乌梅三百个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一斤 当归四两 附子(炮,去皮)六两 川椒(去汗)四两  桂枝(去皮)六两 人参  黄柏各六两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夜,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臭等食。

2.脏厥与蛔厥的关系

传统观点认为,脏厥与蛔厥是病机不同的2个并立的病名。脏厥是独阴无阳的脏寒证,而蛔厥是寒热错杂证。其理由是脏厥的临床表现为“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显然为但寒无热之阳衰证。而蛔厥者烦,烦从火、从热,故蛔厥属寒热错杂证。乌梅丸是寒热并用之方,故乌梅丸治蛔厥,而不治脏厥。所以后世将乌梅丸局限于治蛔厥及久利,而把“乌梅丸为厥阴篇之主方”这一重要论断湮没了。

我认为脏厥与蛔厥,虽病名不同,然病机一也。脏厥是独阴无阳,本质为脏寒无疑;蛔厥,仲景亦言“此为脏寒”。二者既然皆为脏寒,病机是相同的,也就没有本质的差别。脏厥言其病名,脏寒乃其病机。脏厥与蛔厥的不同,就在于是否吐蛔。在脏寒的基础上,有吐蛔一症者,曰蛔厥;无吐蛔者,曰脏厥。

3.病因病机

肝为刚脏,内寄相火,心包亦有相火。相火者,辅君火以行事,随君火以游行全身。当肝寒时,阳气馁弱,肝失升发、舒达之性,则肝气郁。当然,这种肝郁,是因阳气馁弱而郁,不同于情志不遂而肝气郁结者,此为实,彼为虚。

既然阳气虚馁而肝郁,则肝中相火也不能随君游行于周身,亦为郁,相火郁则化热。这就是在阳气虚馁的脏寒基础上,又有相火内郁化热,因而形成了寒热错杂证,正如尤在泾所云:“积阴之下,必有伏阳”。

治疗这种寒热错杂证,因其前提是厥阴脏寒,所以乌梅丸中以五味热药温肝阳,人参益肝气,乌梅、当归补肝体;黄连、黄柏清相火内郁之热,形成补肝且调理寒热之方。

蛔厥可在脏寒的基础上形成寒热错杂证,脏厥就不能在脏寒的基础上形成寒热错杂证吗?当然可以,故亦应以乌梅丸主之。

前云脏寒是独阴无阳证,不应有热。独阴无阳,是言厥阴脏寒的病机。厥阴之脏寒,自不同于少阴之脏寒。肾为人身阳气之根,而其他脏腑的阳气,乃阳气之枝杈。若独阴无阳,必肾阳已亡,根本已离,此为亡阳证,当用四逆汤回阳。若肾阳未亡,仅某一脏腑的阳气衰,犹枝杈阳衰,根本未竭,未至亡阳。所以肝的脏寒,与肾亡阳的脏寒是不同的,不应混淆。既然阳未亡,则馁弱之阳必郁而化热,同样形成寒热错杂证。所以,蛔厥有寒热错杂,而脏厥同样可寒热错杂。故两者本质相同,皆当以乌梅丸主之。据此可知,乌梅丸不仅治吐蛔之蛔厥,亦治脏厥,故称乌梅丸为厥阴病之主方。

厥阴病,为何易出现阳气馁弱之脏寒证?这是由厥阴的生理特点决定的。肝主春,肝为阴尽阳生之脏,寒乍尽,阳始生,犹春之寒乍尽,阳始萌,阳气虽萌而未盛,乃少阳、弱阳。若春寒料峭,则春之阳气被戕而不升,生机萧索;若人将养失宜,或寒凉克伐,或药物损伤,皆可戕伤肝始萌之阳而形成肝寒。肝寒,则相火内郁,于是形成寒热错杂证。

4.厥阴篇的实质

俗皆谓厥阴篇驳杂,实则井然有序。厥阴病的本质是肝阳虚,导致寒热错杂。肝中之阳,乃春生少阳之气,始萌未盛,故易受戕伐而肝阳馁弱,形成脏寒。然又内寄相火,相火郁而化热,于是形成寒热错杂之证。

厥阴篇提纲证,即明确指出厥阴病寒热错杂的本质,曰“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此提纲证,即是寒热错杂。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三症,乃相火内郁而上冲所致;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则为脏寒之征,此即寒热错杂。既为寒热错杂,则有寒化与热化两途,所以,厥阴篇中通篇皆是围绕寒热进退之演变而展开阐述。

如何判断其寒热进退?仲景提出以下4点主要指征。

一是厥热之胜复,厥阴篇从326~381 条,共 56 条。326~329 条论厥阴提纲证及欲愈时的脉、时、证;330~357 条以手足厥几日及热几日,判断寒热之进退转化。若但厥不热,则为独阴绝阳之死证;若但热不厥,乃病从热化。其中,瓜蒂散、茯苓甘草汤、麻黄升麻汤等,乃厥阴篇肢厥之鉴别条文。

二是下利,358~375 条为以下利为指征,判断厥阴病之寒热胜复。热化者便脓血,主以白头翁汤;热入阳明下利谵语者,大承气汤;寒化者,阳虚下利清谷,主以通脉四逆汤。

三是呕哕,376~381 条以呕哕判断寒热之进退。359 条为寒热错杂之呕,主以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寒化而呕者四逆汤、吴茱萸汤;阳复而脏病移腑者,小柴胡汤。

四是以脉之阴阳,判断寒热之进退,散见于全篇。其他如咽痛、饮食、烦躁、汗出等,亦皆用以判断寒热之进退。

由此可见,厥阴篇的实质是在脏寒的基础上,形成寒热错杂证。既然寒热错杂,就有寒化热化两途,因而厥阴病全篇,皆是以不同指征,从不同角度判断寒热之进退,井然有序。

4、方义

俗皆以乌梅丸仅治蛔厥,所以在解释乌梅丸方义时,皆奔蛔虫而来,曰蛔“得酸而安,得辛则伏,得苦而下”,此解失去了乌梅丸的真谛。

厥阴篇的本质是因肝阳虚而形成寒热错杂证,治之亦应在温肝的基础上调其寒热,寒热并用,调和阴阳。所以乌梅丸以附子、干姜、川椒、桂枝、细辛五味热药以温阳益肝;人参益肝气;乌梅、当归补肝之体;黄连、黄柏泻其相火内郁之热,遂形成在补肝为主的基础上,寒热并调之方。

乌梅丸实由数方组成。川椒、干姜、人参乃大建中之主药,以大建中脏之阳;附子、干姜,乃四逆汤之主药,功能回阳救逆;肝肾乃相生关系,子寒未有母不寒者,故方含四逆,母虚则补其母;当归、桂枝、细辛,含当归四逆汤之意,因肝阳虚,阳运痹阻而肢厥,以当归四逆汤治之;黄连、人参、干姜、附子,寓泻心之意,调其寒热,复中州斡旋之功、升降之职。乌梅丸集数方之功于一身,具多种功效,以扶阳调寒热,使阴阳臻于和平,故应用广泛。若囿于驱囿、下利,乃小视其用耳。

因厥阴病的实质是寒热错杂,其演变有寒化、热化两种,所以厥阴全篇都是讨论寒热转化问题。寒热错杂者,有寒热多少之别,故有乌梅丸、麻黄升麻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寒化者,有轻重之殊,方有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四逆汤等;热化者,有白虎汤、承气汤、白头翁汤、栀子豉汤等。

下面简述我对乌梅丸的应用。

厥阴病的实质是肝阳馁弱,形成寒热错杂之证,肝阳馁弱,则肝用不及,失其升发、疏泄、调达之性,因而产生广泛的病证。肝的疏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在生长壮老已整个生命过程中,皆赖肝之春生少阳之气的升发疏泄。如自然界中,只有春之阳气升发,才有夏长、秋收、冬藏。无此阳,则生机萧索,生命必将停止。

2.调畅全身之气机,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升降息,则气立孤绝;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周身气机之调畅,皆赖肝之升发疏泄。百病皆生于郁,实由肝郁而发。肝阳虚,肝即郁,木郁而导致五郁。当然,五郁有虚实之分。

3.人身血液的运行,津液的输布代谢,精的排泄,月经来潮,浊物排泄等,皆赖肝的升发疏泄。

4.木能疏土,以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促进胆汁的生成与排泄。还能调畅情志。肝藏魂,肝主谋虑,胆主决断,肝与人之情志紧密相关。肝藏血,以调节周身之血量及血的循行。

5.肝为罢极之本,与胆相表里,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液为泪。奇经八脉皆附隶于肝肾,故奇经病多与肝相关。

肝脏作用甚广,故肝失疏泄,则必然影响上述各项功能,产生广泛病变。而厥阴篇中只限于肝阳馁弱产生的寒热错杂之病变,实为肝病的一小部分,并非肝病之全部。如肝热生风,内窜心包,下汲肾水,入营入血及真阴耗竭等,皆未论及。温病补其不足,实为仲景之功臣。凡肝阳馁弱寒热错杂而产生的上述各项功能失常,皆可以乌梅丸为主治之,大大扩展了乌梅丸的应用范围。

选自《广义经方群贤仁智录》

注:需要购买书的朋友可以到淘宝搜广义经方群贤仁智录下单直接购买,淘宝现有优惠政策。

(0)

相关推荐

  • 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诸症

    交感丸:香附,茯神.调气安神. 2.红糖与吴茱萸同煎,缓其燥性.(蒲辅周) 3.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诸症取用乌梅丸.叶心清括其主症:面白,口不干,或口干不欲饮,苔薄白不燥,脉沉细不数.我在处理肝经的病很 ...

  • 妙用乌梅治验二则

    中国中医药报2011-07-20 □ 王金亮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 案1 刘某,女,42岁,2003年11月初诊.患者3月前曾患感冒发热,病后形瘦乏力,胃纳不佳,西医诊断为消化功能障碍,服补中益气汤.六 ...

  • 教授对几种少见的肝风内动治验

    病史:患者多年糖尿病,长期每天自注胰岛素维持,又有高血压病,每天必须服降压药,同时有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时发心绞痛,血脂偏高,血液比粘度也高,还有慢性胆囊炎,时发关节痛风,每天服用药物有6种之多.两年 ...

  • 肺痨咳嗽(空洞型肺结核)古方治验

    黄某,男,45岁,农民.1977年8月3日往诊.患者主诉:10年前在某医院拍胸部X线片诊断为"空洞型肺结核",经治疗3年后空洞钙化封闭,6年未见复发.今年入夏以来,因农事繁忙,过于 ...

  • 悬饮古方治验

    田某,女,5岁,1975年6月7日来诊.患者家长曰:因天气炎热,露天夜寐,着凉发热3日不退,体温高达41.2℃,曾服安乃近及中药单方发汗,而热反日剧.视患者精神昏愦,喉间吱吱似鸡鸣音,噜噜作响,舌质暗 ...

  • 眼睑下垂治验单纯性眼睑下垂,临床上少见。...

    眼睑下垂治验 单纯性眼睑下垂,临床上少见.以补脾升举法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 [临床表现]两眼睑下垂睁不起,刚起床稍轻,两小时后即闭目卧床,眼干涩,口干,不思饮食,四肢倦怠,舌质暗红有裂纹,舌两边紫暗, ...

  • 复发性口腔溃疡一例治验

    扈某,男,25岁.2016年5月13日来诊.诉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十余年,效果不佳,经人介绍来我处就诊.现口中溃疡20多处,夜间口干,伴疼痛.流涎.流涎时须频频擦拭.心情烦躁.饮食差.大小便可.舌红苔剥. ...

  • 肺痨(肺结核)古方治验

    王某,女,39岁,农民,已婚.1973年10月3日往诊.视患者两颧潮红,唇舌暗淡,舌质淡红,舌尖绛红,乏苔,津不足,脉象细数,右寸浮数,此火刑肺金,子不救母,真阴虚羸之象也.患者主诉:五心发烧已数载, ...

  • 临床运用涤痰汤治验三例

    涤痰汤出自<济生方>.该方功专涤痰开窍,是治疗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之效方.笔者临床予以加减化裁,用以治疗帕金森氏病.精神分裂症.小舞蹈病等多种精神障碍疾患,疗效颇佳,兹举3例如下. 帕 ...

  • 甲状腺结节治验一则

    陆某,女,56岁,2020年11月05日初诊.发现双侧甲状腺结节3年余,3年前,患者发现甲状腺结节,当时曾行手术治疗.1年前,患者体检发现双侧甲状腺结节再发,左侧大者约1.8×1.3cm,右侧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