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姜”那些事
生姜,枝叶长茂,根株横溢,感坤土之气而昌盛,其生用辛散,熟用和中,能去臭气,通神明。清代经方大家陈修园指出:臭气为浊阴之气,神明为阳气之灵,生姜具有扶阳抑阴之效。许慎的《说文解字》曰:“䕬(姜),御湿之菜也。”可见古人在造字本义上就表示“䕬”能发太阳之表以化僵,属御湿逐寒之妙品。生姜,不但是厨房里的常用食材,更是一味良药,其味辛性温,能宣畅阳气,能祛五脏六腑的阴浊,又可散风寒、益脾开胃、温经散寒(常用于治疗外感风寒)、温中止呕(为呕家圣药)。医圣张仲景传下的二百多个药方中,含生姜者有六十余个,且其用量颇大,不少方用生姜半斤。按今时计量,半斤约当于125克。今人用生姜,往往三五片,其量远小于经方。以我的理解,生姜最擅降胃气,临床所见凡呕吐、噫气、干呕等症,皆属此类,亦皆可重用生姜。明朝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曾说,生姜“生啖,熟食,醋、酱、盐、蜜煎调和,无不宜之。可蔬,可和,可果,可药。”姜的各种吃法,都包含在以上这段话里了。
生姜长在春夏,收于初秋,最得自然生发、发散春夏的天性,在人体跟肝木的性质极其类似,所以能将封藏的寒水生发、发散。皮黄,肉也黄,又最得土气。所以姜最入脾胃,当然因为味道辛辣,能走肺达皮肤。我临床坚持用云南、贵州产小黄姜入药,效果明显优于山东大姜!姜辛散发汗,所以就有伤阴的作用,消耗人的津液。大枣本身甘缓,它能缓解它这种发散的作用。大枣是滋补的,吃多了会因滋腻而引发胃脘痛,这时用姜可以发散。所以这两个药经常同用。生姜入气分,大枣入血分,一气一血,一补一散,一散一收,以达到阴阳平衡之状态。另外,生姜发散,大枣有点黏,那么大枣就能将生姜发散力局限于营卫之间,在里面转不要往外透得那么厉害,刚好能祛风外出又不至于大汗淋漓。再者大枣黏腻容易生湿,可是加了生姜后,生姜就能把大枣的滋腻化开,同时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还帮助大枣更好的消化吸收。
不知从何时起,老百姓当中流传“晚上吃姜胜砒霜”的说法?我认为,这是“魔教教主”的说法,有些太夸张了!白天养阳,姜可以升阳,所以姜适合早上吃;晚上养阴,需要收藏,所以不宜吃姜来发散。但是也不至于“晚上吃姜胜砒霜”。更何况有的时候晚上是要吃姜的,比如你风寒感冒了,就需要喝姜汤以解表发汗。我见过很多人傻傻的坚守“晚上不吃姜”这一原则,结果小小的风寒感冒迁延好长时间,实在有些过了!
俗话说:女子三日不断藕,男子三日不断姜。从中医角度来分析,女子偏阴而男子偏阳。女子因有月经,容易经血失调,莲藕甘寒,既能凉血止血,又可养血,正是女性适合多吃的食物;而男子重在培养阳刚之气,而姜性味辛温,能温阳散寒,改善因胃寒所导致的身体虚弱,阳气不旺,兼可治疗男子前列腺炎及勃起问题。很快就入夏了,若久在空调房里,易见后背紧冷,四肢酸痛,不论男女,此时都可服生姜汤,或用毛巾浸浓浓的热姜汤温敷患处,有散风舒筋止痛作用。另外,夏天因空调受寒所致的感冒都可服生姜红糖水,姜用量尽量多些,有速效。对于那些平时脾胃虚弱且畏寒肢冷的人,夏季坚持服用生姜水也可改善体质。我观察到,有很多人不喜欢吃生姜,但生姜的补阳作用既温和又有效,既常见又廉价。真的是不可多得的食药同源之物。劝大家一定要学会去接纳它,毕竟最终受益的是您。我们要深刻理解春夏养阳之道。一天之中早晨、上午,就相当于一年之中的春天,夏天,要以补阳为主,所以早晨坚持服用一杯生姜红糖水或生姜大枣水,是扶阳补阳的很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