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CT入门系列】纵隔淋巴瘤

01

临床资料

患者 女性,42岁,纵隔占位待查。

02

影像资料及分析

HD

A、B.CT增强扫描轴位、CT增强扫描冠状位重组图像示中纵隔占位(箭示),偏右侧,病灶形态不规则,注射对比剂后呈不均匀强化,病灶中心密度较低。

C一E.CT增强矢状位重组图像,显示病灶与周围血管的关系。

NHL

A~C.CT增强轴位显示肿块位于前中纵隔(箭示),病灶巨大,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并向周围浸润,邻近血管结构呈明显受压、移位改变。

临床概述

(1)淋巴瘤分为霍奇金病(HD)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HD较少见,是引起纵隔疾病的较常见原因。

(2)HD可发生于任何年龄,HD好发于纵隔,超过85%的患者伴有纵隔淋巴结增大,常见于上纵隔淋巴结(血管旁、气管前、主肺动脉旁)。

(3)NHL好发于老年人,通常发生于40~70岁,平均年龄55岁,发病年龄较HD晚。NHL包括很多不同的类型,具有不同的影像学表现和临床症状,病程及预后也不相同。

03

影像学表现

1.HD 

(1)HD患者伴有肺部结节时,约85%可出现多组淋巴结受累。

(2)部分患者仅可见一组淋巴结增大,但不常见。

(3)异常淋巴结为散在分布、边界易分辨,也可边缘不规则。

(4)HD患者中增大淋巴结表现多种多样,多呈软组织密度。

(5)增强扫描可发现淋巴结内低密度坏死:也可表现为密度不均匀,但不伴有明显坏死。

(6)纵隔结构如上腔静脉、食管和气管也可受累。

(7)钙化很少见。淋巴结钙化点可出现在少数未经治疗而状况好转的患者中,但更多见于治疗后的患者。

(8)HD的纵隔淋巴结增大较易累及胸腺;胸腺受侵时,肿块可突向两侧纵隔。

2. NHL 

(1)NHL患者出现单一淋巴结组受累更常见。

(2)NHL患者后纵隔淋巴结组受累比HD患者更常见。

(3)增大淋巴结或纵隔肿块由于坏死或囊变可形成局部密度减低区。

(4)淋巴结钙化或肿块形成较少见。

04

鉴别诊断

  1. 畸胎瘤 可见脂肪、软组织和钙化等多种组织成分,囊性和脂防成分是特征性的CT表现。

  2. 胸内甲状腺肿  密度较高。冠矢状位图像或在连续层面上观察多可显示病灶起源于甲状腺;异位的甲状腺组织与甲状腺无关联,但其密度也与正常甲状腺或甲状腺病变的密度相仿。

  3. 胸腺瘤  多为前纵隔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的肿块,可见囊变,病灶内可伴有钙化。有时侵袭性胸腺瘤和淋巴瘤鉴别诊断较为困难,两者均可向周围浸润生长,但淋巴瘤多伴有其他部位的肿大淋巴结。

重点提醒

(1)恶性淋巴瘤包括NHL和HD。两者共同的特点是都会累及纵隔淋巴结,但是方式不同。

(2)前纵隔淋巴结、内乳淋巴结、气管旁淋巴结及肺门淋巴结增大是NHL和HD的共同特征。

(3)NHL患者多累及上纵隔淋巴结(血管前及气管前淋巴结)增大。隆突下淋巴结、肺门淋巴结和心膈角淋巴结增大较为少见。后纵隔淋巴结的增大多见于NHL。

知识拓展

(1)HD通常认为是单病灶起源,逐渐向邻近的淋巴结扩散,跳跃性播散极少见。与HD相比,NHL被认为是多中心起源。NHL患者必须进行腹部、骨盆及颈部的扫描,因其常见跳跃性播散。NHL患者腹部组织器官受累比HD常见。

(2)在胸部,HD患者出现症状时常已有肺部浸润,通常伴有纵隔和(或)同侧肺门淋巴结增大,伴有胸腔积液积液常由淋巴管和静脉血管回流不畅引起,而非肿瘤侵犯胸膜所致。全身骨骼的病灶常出现溶骨和成骨并存(如象牙质脊推)。

05

诊断经验谈

1.霍奇金病(HD)年轻人更常见,常以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就医,临床变现相对轻微,可造成肿块邻近组织的压迫症状,组织器官浸润出现迟。部分患者出现皮肤瘙痒,易出现带状疱疹发病等。

血嗜酸性细胞升高及乳酸脱氢酶活力增高有助于判断。

HD疗效显著预后佳。

2.非霍奇金病(NHL)常以结外组织器官肿块和/或病损就医,尽管也常有部分患者以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就医者。

病变好发于淋巴结、神经五官、肝、脾、肾、骨髓、胸部、胃肠道及特异性皮肤损害等等。譬如发生于鼻腔的淋巴瘤大多数是NHL,又譬如NHL是脾脏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等。

NHL相对进展迅速预后不良。

3.发生于纵隔的淋巴瘤可以多结节的形态出现,边界多可分辨,较大且圆隆,密度相对低,密度形态具有相似性,分布于大血管等结构间并推移血管等结构,尤以HD更多见。在腹部能将腹主动脉向前推移的也以HD更多见。

4.发生于前上纵膈的巨大软组织密度包块淋巴瘤多见;坏死腔内规则或呈囊样的淋巴瘤多见;全身多处淋巴结受累(如内乳淋巴结增大)的淋巴瘤多见。顺便说,主要发生于肺门的还真不多见。

参考文献:贺文 张国桢《胸部CT诊断》等。

编辑:山鹰勇涌

审核:徐   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