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话文章】无以为名|自選集自序兼談“無名體”


  這本薄薄的小集子,選錄了我從2002年以來創作的四百首(闋)左右的詩詞,約占個人全部作品存量的百分之十五。這些作品,分為近體詩和詞兩部分。其中選得最多的是七律,計有一百七十七首;選得最少的是五絕,只有八首。從體裁的完整性上看,獨缺古風。原因是不想破了自己所立的“五十歲前決不寫古風”的規矩。

  自選這些詩詞,標準有三條:一是能充分體現個人詩詞觀和審美情趣的;二是能多元展示自己創新思維和鮮明風格的;三是能比較客觀反映創作軌跡和演變脈絡的。所以,目前收錄其中的詩詞,雖非都屬於個人最上乘的作品,卻是最能代表“無名體”特質的東西。

  “無名體”,系當今詩詞界眾多流派中極具個性化的一個流派,最初由我以“無以為名”的筆名,在部分網站公開發表一些具有探索性質的詩詞作品而引起爭議。爭議的結果,派由人分,人以詩傳,“無名體”隨之形成。

  “無名體”的歷史沿革,分三個階段:

  種子期:約在2002年至2006年。我幼承庭訓,酷愛詩詞。早期詩作,因屢遷住所,散佚殆盡。直到2002年初,我在互聯網中偶爾發現了一個以詩歌創作交流為主要內容的平臺----聽草閣,這才在新詩創作的同時重操舊業,開始了古詩詞的創作。因我是新舊詩都寫,所以就有了一個很簡單的想法,能不能將兩種詩思維整合起來,通過相互借鑒而不是互相詆毀,從而打通新舊詩之間的壁壘呢?於是,我寫了一首七絕《月滿西廂》:“月滿西廂攤素帕,風來罷繡海棠香。一團思索穿過夜,那管針尖的確涼?”。這是“無名體”的開山之作,雖然還不是很成熟,但基本包含了“無名體”的幾大要素:一是舊題材新思維、二是新手法舊格式、三是舊語境新表達,四是新詞語舊味道等。這種新舊思維相容、新舊模式混搭,新不奪舊,舊不拒新,協調又流暢,就是“無名體”最初的實踐。隨後,我又陸續寫出了《後格律時代的七律》四組三十二首和一些小令,完成了“無名體”在種子期的探索。

  生長期:約在2007年至2010年。這一期,網路詩詞獲得了蓬勃發展,其中現實題材、城市元素頻頻出現在舊體詩詞中。局面固然可喜,但也出現了一些值得擔憂的問題。表現在:一是意境平庸化、二是美感碎片化、三是題材邊緣化,四是持論憤青化、五是表意弱智化,六是手法惡俗化等。這些情況的出現,不能僅僅從個別作者舊學根底薄、駕馭文字功夫弱,審美情趣異化等方面去尋找原因,而是要放在整個詩詞發展大背景中去考察去評判。為此,我又開始了新的探索,寫下了《都市口語的詩案運用》一組十首。“耽于兩地享榮華,會所銷金別墅賒。夢不公租週五夜,情難社保小三家。攀岩必鑿前程石,退市還憐後院花。李下瓜田鞋濕處,淚絲如雨亂如麻”,這是其中之一的《婚外》。在這首詩中,刻畫都市病態,多用都市現代口語。這樣寫,最忌諱寫成四不像的打油,破壞傳統詩詞的美感。解決的辦法主要有三條:一是口語的精心選擇和優化配置,以滿足古詩詞的形式要求;二是以新象造舊境,在新舊之間建立起關聯路徑,以實現傳統觀念與現代理念的正面對話,三是捨棄作者的主觀態度,把評議權留給讀者,將讀者從旁觀者納入參與者,同時也將反思留在了不言之中。

  成熟期:約在2011年至2015年。在經歷了前兩期的“破”與“立”並行之後,“無名體”的風格逐步定型,其理論也漸成體系。這個時期的代表作有《乙未消夏》之一:“僦居湖畔莫愁眠,遠愛青山近愛蓮。門厚為防塵擠破,庭方應許月修圓。騎燈役筆征箋尾,舞箑聞箏戰酒邊。酩酊堅邀牆上影,下來同與老夫顛”。在這首詩中,幾乎無法分辨新舊之間的界限,達到了渾然圓融的境地。尤其是“門厚為防塵擠破,庭方應許月修圓”這兩句,古人能寫卻不作如此想,而今人能想卻又不易寫成如此。這就達到了“無名體”的創新要求:古人看了懷疑是今人作品,今人看了又迷惑是古人作品。“似是而非,意新境舊;流暢協調,不今不古”,最終打通古今壁壘,在學承和創新中取得平衡。

  無名體”雖自成一格,但因立足於詩觀念的全面現代化,其最終作品也就呈現出不同的形態或不同的面目。這裏選擇常見的六類簡要介紹:

  一、新古典主義的顛覆形態:如:“雪真優雅風堆放,歌好深沉夜吸收。與我協調先進酒,向誰暗算未來愁。”(《節約梅的優雅和夜深沉》)、“月有饑寒燈餵養,秋非飽滿酒添加。”(《一些缺點被流氓所誇獎》)、“放懷少為春拖累,握手多能酒鬥爭”(《歧途又被春意拖累之後》)。

  二、現代語彙的復古形態:如:“酒減盎司金不換,愁增克拉鑽難求,一身余債欠於秋。”(《浣溪紗》)、“花拒國營寧受雨,夢逃城管不禁秋。”(《豔遇》)、“環評吏演雙簧戲,國考人過獨木橋。”(《就業》)、“商機可遇官仲介,美色難防酒外交。”(《嘲笑那種很真誠的自白》)

  三、民間口語的詩化形態:如:“情急說丟些許話,知他愛在不言中。”(《無題》)、“許是書香太可懷,才遭粉蝶輕輕咬。”(《蔔運算元》)、“舊夢春回,蝶要征花稅。”(《拍闌幹》)、“細聽如走筆,落款是燈花。”(《雨夜》)、“淚如標點斷,心漏五言多。”(《書縱遠,如何夢也都無》)

  四、詩思維的“互聯網+”形態:如:“夢如生腳追天上,殘月為靴不耐穿。”(與梅如是賡絕))、“堆朵白蓮移路角,謹防冬日睡過來。”(《堆雪》)、“絳河橋窄偏逢雨,請下雲頭讓出藍。(《無題》)、“春才插腳傷於驛,夜已抽身退出城。”(《絕唱前後疊》)

  五、素材資源的“重組配置”形態:如: “架江為肘橫攔道,握石成拳倒喝山”(《峽浪山雨》)。“搗藥當花醫地老,捐詩做草賑天荒。“(《庚寅寄梅子》)、“鏡皆虛照心疑反,淚少橫流耳怕淹。”(《戊子寄梅子》)“路獵銅獅能鎮賊,樓騎壁虎敢稱王。”(《遣悶》)。

  六、傳統母本的“包裝演繹”形態:“笠因交戴何須訪,榻若歸陳不必懸”(《圍城》))、“要立人間風雪裏,卻無門戶姓為程。”(《程門立雪》)、“湖不瘦西潭映月,樓能固北酒流霞”(《江南憶》)、“堤是蘇修真小小,曲非陳唱恰圓圓。”(《癸未西湖相約》)

  “無名體”面目各異,然創作主張始終如一。表現在:

  一、兼采百家,八方互濟。彌合古今分野、新舊斷層,摒棄流派之辨、門戶之爭,以廣闊的視野和開放的心態,來共用前人的成果,來分享今人的心得。如:“梧桐左右聽秋響,孔雀東南帶雨飛”(《鷓鴣天》),似傳樂府遺音;“落日紅過臉,浮雲白上頭”(《何日歸家洗客袍》),竟含竹枝詞的味道;“鏡平圓日影,風硬豎潮聲”(《海峽西爽》),宛繼盛唐氣象;“所幸牆根抓地緊,才教寸土作人家”(《老屋》),又延大宋餘意。

  二、別開生面,奇正相生。古今詩詞,浩如煙海,精彩紛呈。尋常之人窮盡一生,不僅難窺全部,而且很難超越。現代人學習古詩詞,如果還要因循守舊,不能突破,不敢創新,一味跟在古人後面模擬什麼“高古”,還不如直接去讀古人的詩詞,這樣至少可以節省時間和精力。這既是我不願寫古風的原因之一,也是我堅持 “不開生面少為詩”的關鍵所在。道理簡單,付之實踐卻很不容易。我們在詩詞中想表達的意思,或許古人早已說在了前面,那麼這個“生面”怎麼開呢?這就考驗現代人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了。舉個例子,李清照在《一剪梅》中曾寫道:“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又上心頭”。因為她把人們欲棄難舍的那種情愁刻畫得栩栩如生,所以才引起了後人強烈的共鳴,也引出了不少模擬之句。可惜歷代的模擬之句,大多局限在原句的思維模式中,了不足道。我在實踐中,以“無名體”的現代創作思維,重辟蹊徑,大膽突破,寫出了“如山一念移歧路,竟讓眉愁走錯坡(《雜記》)”這樣匪夷所思的句子。這兩句,從傳承上講,話有所本,不是空穴來風;從革新上講,脫胎換骨,不是簡單地移位換形。所以,如果說原句是“熟面”,是“正”;那麼這兩句就是“生面”,是“奇”。

  三、把握核心,殊途同歸。古典詩詞傳承到互聯網時代,整個社會環境和人們的價值觀念都發生了根本性的不可逆的變化。反映到詩詞創作方面,改革的呼聲不絕於耳,改革的實踐暗潮湧動。眾多的詩詞愛好者在不同的路徑上,紛紛嘗試。一時間,題材派(把題材換新作為創新)、白話派(把白話格律化作為創新)、技術派(把舊技術啟動作為創新)、工具派(放大詩詞作為針砭時事的工具功能,以此當做創新)等各種流派,嘯聚網路山頭,各豎旗幟,合縱連橫,熱鬧非凡。其中不乏有積極的一面,但也存在泥沙俱下、亂象叢生等問題。我認為,古典詩詞的改革創新,核心是“詩觀念進化和詩思維革命”,這是“本”,其他的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創新,都是“末”。本末倒置,不利於古典詩詞在新時代的生態下能夠復活好。所以只有把握住“詩觀念和詩思維”這個核心,才能使得各種探索殊途同歸。

  “無名體”作為當今詩詞流派中比較前衛的一種體式,在強調“詩觀念進化和詩思維革命”的同時,並不極度忽視或者徹底否定傳統。相反,“無名體’尤其善於汲取傳統養份,靈活運用各種傳統的表現手法和技術,體現在煉字、煉句、煉意、造境、構思、對仗、用典、比興等多方面,從而使“現代詩思維與傳統詩美感”各得其所,相得益彰。這些,大家可以從自選的詩詞中得到印證。

  當然,“無名體”作為一種個體的探索性實踐,還存在諸多值得反思和改進的地方。以上的總結,只能算一家之言。有無價值、價值大小,尚須時間來評判。

  這次出版社讓我來談創作經歷,我考慮再三,最後還是答應下來。雖有王婆賣瓜的嫌疑,但也是一次機會,讓自己對“無名體”來個正本清源,闡明自己的觀點,消除理論界的一些疑惑和爭議。最後感謝XXX、XXX、XXX先生,百忙之中為我編輯校對,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同時也感謝喜愛“無名體”的讀者和“粉絲”,他們讓我有信心在孤獨和寂寞中繼續探索。

  書成之際,聊付十章以記:

席上留箋不署名,詩成一體任人評。

討源難識宋家數,連蒂妄分唐陣營。

管甚雄才橫槊立,憑何末技奪袍行。

如珠妙語傳抄日,紙貴無須拍案驚。

朝吟夕詠近癡顛,集腋成裘十四年。

詩賴軟塵名士賞,句由香草美人傳。

憑欄刻燭工於律,即席濡毫妙在聯。

蹊徑別開容豁目,宛然天作郢城篇。

匹夫惟我敢詩雄,倒薤橫書句句工。

天下薄名如餅畫,眼中餘子似竽充。

五車何用鑽牛角,七步無妨踏蠹叢。

投暗甓珠雖米粒,白眉揚處有重瞳。

積習難除面壁呵,雕蟲小試號詩魔。

酒沽烏巷筆開道,泉湧劍池書偃波。

龍尾硯平何用洗,馬頭琴壞不妨歌。

題襟謝有風吹絮,數落緗囊妙趣多。

事雖無益倍殷勤,紙上塗鴉效采芹。

三閣版孤存半部,五車詩賤賣千斤。

墨傾湖口濃還淡,筆壓山腰戚共欣。

風雪灞橋驢背外,摘花流葉漫題裙。

奚囊吐鳳暗稱奇,故紙如堆點檢遲。

能契慧心頻索句,不開生面少為詩。

虞兮帳裏歌三疊,楚些欄邊酒五噫。

豪放綺情催韻腳,欣然七步賴天資。

擁鼻長吟助壯遊,恥將牙慧篋中投。

筆花開盡夢先借,燈草拔空情暗留。

可學無非工部集,所傳唯是健庵樓。

敲門月下尋知己,頓足驚奇滿壁秋。

豈有詩人貨殖能,僦居窮巷作吟僧。

漆楹初剝篆書辨,泥壁略幹椽筆征。

蛙坐井中嘲俗客,鳳題門上訪高朋。

圍爐痛飲無須酒,滿紙酸辛味倍增。

燈花老瘦筆花零,校稿芸窗喜殺青。

語不驚人先付丙,篇能壓卷暗傳丁。

珍持敝帚蓬門掃,厭告虛名濁世聽。

幽緒幾多容步月,古來知己缺如星。

一帙編成意未窮,還將十韻序簾櫳。

流年似版燈前毀,往事如茶雪後沖。

甯吐錦茵扶夏載,免攙陳榖養冬烘。

低吟淺唱消餘暇,側帽詩壇兩袖風。

無以為名

乙未夏於滬上亢悔樓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