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超的教学技巧体现在哪里

姜新华

高超、深厚的教学功力表现在哪儿?是否有较为具体的标准?一线教师只有明确什么是高超的教学技巧,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地演练以至运用自如。

敢于尝试“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三大学习方式的核心是“自主学习”。比如语文的阅读教学,不是教师主讲和提问,而是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并提炼文章的主题和语文知识,以小组交流和向全班汇报的形式展现,对不同意见还可以引发争论,教师只需组织、引导、明确和深化。

这种学生学习在前、教师指导在后的方法,不但利于学生的学习,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更是起到推动和促进的作用。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教师不知道学生会学到什么程度,理解得是否正确,遇到什么样的问题,甚至给老师提出怎样的问题都不得而知,但教师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历练,肯定会提升对知识理解的深度,也能扩展头脑中知识的广度,还能提高教师应对课堂的能力。

能科学安排教学设计

人教社2001年版《物理》第一册中“杠杆”一节,有两部分内容,杠杆各部件的名称和杠杆的平衡条件。我们为什么要学“平衡条件”?作为物理教师,可能不屑回答这一问题,但是作为刚学物理的学生,杠杆在学生头脑中是不平衡的,干嘛研究它的平衡是一个需要明白的问题。

所以,教学中先不要着急介绍“杠杆各部件的名称”,而是让学生重温杠杆的历史:人们在生活中发现杠杆能省力,工作中需要非常具体的数据,比如杠杆的长度,动力的大小等,于是人们开始研究,慢慢发现其中有个平衡问题,那究竟其中有怎样的道理呢,这节课就来探讨。这才能表现出教师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教材处理的深度,而不是肤浅地只让学生记住死的知识。

能挖掘出知识背后的知识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中有一课题《一百万有多大》,其中有一百万粒米有多重,一百万步有多长,一百万元钞票有多大体积等几个问题,教材的基本思路是,先测量其中的一小部分,如先测量一步有多长,然后乘相应的倍数,就能得到一百万的大小。一个学生在上完课最后总结时说:“本节课我学会了一种测算一个大数有多大的方法,就是先得出其中一小部分的量,再扩展到那个数的本身。”

而教者竟无所动,把这当作了普通的感受。其实这可是本节课最有价值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掌握了这一方法,不但可以知道一百万有多大,还可以知道一千万、一亿有多大。教者对教材理解得不够深刻,即使学生发现了奥秘,教师也难予以强化,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缺乏深刻,学了皮毛,丢了本质。这正是“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区别。

有深度地面向全体学生

之所以此处没用“教学技巧”,是因为“技巧”有些涵盖不了“面向全体”的内涵和外延。我们就说“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原则,数学习题课,教师板书一道题:“谁说说该怎么做?”学生们刚读完题,而一位成绩好的学生起来流利地叙述了解题过程,教师接着就要求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来。

貌似让学生参与,实则是个别“好学生”在参与,教师是在借个别学生的嘴传达自己的企图,大多数学生并未真正参与,只是听和记。

相同性质的做法在各个学科都普遍存在。所以我们说,优秀的教师能让全体至少是大多数学生学会,而普通的教师只能让悟性好的学生学习,即使这样,成功与否也还得靠学生的天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