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文坛]王建福美食随笔《戏说港饼》

戏说港饼  

前些日子清理家里过年剩下的糖果零食,林林总总一大堆。夫人说多半过期了,赶紧扔掉。我把夫人的命令打了个折扣,留下了几个港饼,舍不得扔。
上世纪七十年代从农村招工到黄石,每逢回武汉探亲,父亲就嘱咐,什么东西都不要带,带几个港饼回来就行,好像黄石港饼还是个有点名气的人物似的。于是我也顺便多买两个尝尝,果然酥松爽口、香气四溢,确实是个好东西。现在想来,那时候物资匮乏,黄石能够拿出手的好点心,也就是这一毛二分钱一个的黄石港饼了。顺便说一句,那时候的一毛二分钱,够吃一碗热干面。
一般说来,饼的名称多与工艺、材料、或某种民俗相关。比如馅饼是有馅的、发饼是发酵了的、喜饼是结婚时送礼用的等等,黄石港饼叫“港”饼,似应与黄石是长江边上一大港口相关。一查,果然与黄石港有关。
黄石港饼的前身,是清朝嘉庆年间大冶刘仁八出产的合意饼。到同治年间,一大冶木排商人从长江上游贩来木排,在黄石港江面撞翻了一艘盐船。本来木排发现盐船已经鸣锣示警,但盐船没有避让以致相撞,责任方应是盐船。但盐船有官家背景,执意索赔,官司从地方一直打到中央。在北京城里,木排商人拿着带去的合意饼招待相关各方,居然好评如潮,传到了皇帝老子的耳朵里。皇帝老子说,什么官司不官司,先搞两块饼给老子尝尝!一尝,呵呵,真是好吃!于是御笔一挥:“排来如山倒,行船似燕飞。鸣金三下响,为何燕不飞?”木排商人就赢了这场官司。
这一下合意饼就火了,粉丝无数,供不应求。于是卖合意饼的老板索性把作坊开到了黄石港。黄石港是长江轮船的停泊要埠,又是鄂东南最大的商品流通市场,合意饼的销路自然越来越大。消费者口口相传:黄石港生产的麻饼真是好吃!天长日久,就如同台湾人把“这个样子”简化成“酱紫”一样,“黄石港生产的麻饼”就被简化成了“黄石港饼”。
其实港饼好吃,不是靠吹出来的。它用料讲究,饼皮用的是特制面粉,馅料用砂糖、棉白糖、冰糖、芝麻屑、桔饼、桂花调和。它工艺讲究,要经过和皮、和酥、制馅、成型、烘烤、质检、包装等七大工序。至于馅料的配比、制作中的工艺诀窍,各家都有独门绝技不可言传,所以造就了黄石港饼锣弦鼓边、麻色黄亮的美观外型,和松酥爽口,甜润清香,回味悠长的口感,具有浓郁的天然芝麻桂花香。
我印象中最好吃的港饼,是当年坐落在黄石大轮船码头路口的锦江副食商场。他们家是前店后厂,后面工厂里生产出来的港饼直接拿到前面店堂销售,东西特别新鲜,有时候甚至还留存烤箱的温度,口感更加柔和松软,真是好吃。据说“三年灾害”时,国家用实物偿还苏联的外债,其中出口的黄石港饼就是他们家制作的。港饼的质量标准本来就很严,要求口味松酥甜润,有浓郁芝麻香味,外型正圆,两面平整深黄,饼面上麻均匀,周边乳白,饼皮厚薄均匀,馅紧密,不空腔。但是老毛子的标准更严,还要求白芝麻饼不能有一颗黑芝麻,黑芝麻饼不能有一颗白芝麻。饼面上芝麻要铺满铺平,不能有一个芝麻大小的空缺,也不能有一颗芝麻重叠。饼的周边光滑到不能有一颗芝麻粒!
黄石好不容易出了一个港饼,黄石人自然不会放弃任何机会让它秀上一秀。有一次我们邀请全国各大银行的相关业务部门参加一个技术方面的研讨会,地点选在磁湖山庄。在下午的茶歇点心中,我们就安排有小港饼。某总行美女老总听说这玩意是黄石特产,便礼节性地拿了一个尝尝。一口下去,立刻变了脸色,惊呼“小石头硌了牙!”。接待人员请她“嚼碎小石头”,她瞪着眼睛小心翼翼地试了一下,惊喜地笑了:“嗬,冰糖!”吃完一个不过瘾,再来一个。
这一嚼咯嘣响的冰糖粒,还真是港饼的一大特色。有一年我家三哥从广州回汉开会,姊妹相聚时说到黄石港饼,感慨道:“几十年没吃港饼了”。我回黄石后旋即给他寄去两盒精致的小港饼。一个月后三哥打电话给我,说那两盒港饼叫他一个人给吃光了:“还是那个味道,不错!”完了又补充说:“可惜里面的冰糖粒子小了,嚼不出咯嘣咯嘣的响声来。”呵呵呵呵!
黄石自己的特产,黄石人自然也喜欢。我年轻时在钢厂工作。我们车间有个小伙子绰号“朝天望”,饭量惊人。有一次说到港饼好吃,“朝天望”咽着口水说,我能一口气吃十个!那时的港饼大,直径超过十公分。另一个小伙子不信邪,与他打赌:不许喝水,一刻钟内吃十个。吃得完,算我请客。吃不完,赔二十个。“朝天望”竟欣然应战。于是马上派人买来十个港饼。
“朝天望”两三口一个、两三口一个,十分钟刚过,已经吞下了八个。在他开始吃第九个时,不信邪的那一位抓起第十个,狠狠咬了一大口:“不赌了,不赌了,老子信了你的邪!”于是大家一哄而散。

王建福,企业退休职工。经常写点生活题材的散文随笔自娱娱人。出版有散文集《人间有味》《春花秋拾》。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