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 泣

[概说] .
   妊娠期乳汁自出者,称为乳泣。其临床特点是乳汁自出多发生在妊娠中、后期。至于闭经后的溢乳、产后的乳汁自出,以及妊娠期的乳头溢血等.不属本病范围。但在哺乳终止较长时间后,仍有乳汁溢出者,可参考本病辨证治疗。
   [历史沿革]
   本病首见于宋代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云: “亦有未产前乳汁自出者.谓之乳泣,生子多不育。经书未曾论及。。明确地指出了本病发生的时间,证状。预后并说明“经书未曾论及”。
   明代程钟龄《医学心悟》则在本病发生的机理,治疗和预后上有新的见解。他指出:。妊娠乳白出,名曰乳泣,生子多不育,然予以为气血虚弱不能统摄,用八珍汤频频补之,其子遂育。夫医理有培补之功,赞化之能,岂可执常说而自画欤。”此说有一定的道理。其后医著对此病论述甚少。根据中医的理论、病例的观察.以及近代医家的经验,认为本病的发生以实证为多.虚证较少。多由于孕期肝郁化热,热迫乳出所致。也有少数为胃气不固,不能固摄使然。只要合理的治疗.可不影响胎儿的发育.而取得较好的效果。 .
   [病因病机]
   经、乳同源,为气血所生。薛立斋《女科撮要》说:“血者,水谷之精气,和调五脏,洒陈六腑……在女子则上为乳汁.下为月水。”孕后月水停闭,气血聚下以养胎.在上乳房蓄积变大.至孕四月可有初乳。如肝胃功能正常.则不应有乳汁自流。若肝郁化热,热伤乳络.迫乳外出;或胃气不固,不能固摄,均可导致乳泣。'
   一,肝郁化热 肝主疏泄,喜条达,若素性忧郁,或孕期情怀不畅.郁久不解,或突然暴怒,肝气不舒.郁而化热。乳头属肝.热伤乳络.迫乳外出.而成乳泣。
   二、胃气不固 脾胃素虚,或孕后劳倦、思虑过度.或饮食不节伤脾.脾胃互为表里. 同为气血生化之源.乳房属胃,乳汁由血所化,赖气以行。若胃气不固,则不能固摄乳汁而为乳泣。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
   (一)临床表现 多是孕妇自己发现乳汁自流,一般量不多,乳房不胀或有胀痛。
   (二)检查 双乳头或单侧乳头可见乳汁点滴自出。轻者仅见内衣上乳头部位有乳汁印痕。乳房柔软不胀或有胀感触痛.但无乳房肿块。
  二、鉴别诊断 乳泣是乳头溢液之一,其鉴别诊断参见《乳衄》。
  [辨证论治]
  本病有虚实之异,实者乳房胀痛,乳汁稠浓而色黄白;虚者,乳房柔软.乳汁稀薄色白。实者宜疏肝解郁泻火.虚者宜补气固摄。
  一、肝郁化热型     

  (一)辨证 、
  1.妇科证候特点:妊娠期自觉乳汁流出,量多少不一,色黄白质稠,乳房胀痛或伴有热感.或兼见妊娠胎不长。
  2.全身症状:精神抑郁,胸闷,喜叹息,头晕, 口苦咽干.溺短赤,舌尖边红. 苔黄,脉弦滑数。
  3。证候分析:乳头属肝.肝郁化热,热迫乳出,故自觉乳汁流出。疏泄太甚.则乳 汁较多。肝郁不舒,既可克伐脾胃,气血生化不足.又可损伤肾气(子盗母气).使肾精不充。精血亏虚,不足以养胎,故可兼见胎不长。肝郁气机不畅.故精神抑郁,胸闷,乳胀痛,喜叹息,肝热上攻,故头晕, 口苦咽干。溺短赤,舌尖边红,脉弦数均为肝郁化热之象。
  (二)治疗
  1.治则:疏肝清热泻火,佐以回乳。
  2。方药:丹栀逍遥散(方见月经先期)加郁金、麦芽、山楂。
  方中丹栀逍遥散疏肝理脾、清热泻火,郁金疏肝解郁。麦芽,山楂消食导滞回乳。全方共奏疏肝解郁,清热泻火回乳之效。使肝气得舒.郁热得解.自无迫乳外溢之患。本方无伤胎之虑。
  二、胃气不固型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孕期自觉乳汁流出,或晨起觉衣襟湿润.有乳汁印痕,质稀色白.乳房柔软,或兼见胎不长。
  2.全身症状:面色无华,神疲气短乏力,头晕目眩.纳谷不香,舌淡红,苔白.脉细滑略缓。
  3。证侯分析:乳房属胃, 胃气虚弱.不能固摄乳汁,故乳汁溢出.胃气不充.乳房柔软,乳汁稀薄。脾胃互为表里, 胃虚,纳谷不香,气血生化乏源,不足以养胎,故胎儿发育缓慢。胃气虚弱,中阳不振,清阳不升,故头晕目眩,神疲气短乏力。舌质红.苔白,脉细滑略缓,亦是胃气虚之征。
  (二)治疗 .
  1。治则:益气固摄.佐以养胎。
  2.方药:可用补中益气汤(方见月经先期),或八珍汤(方见闭经)加北芪、芡实、鹿角霜。
  补中益气汤中黄芪需重用,补气固摄,八珍汤双补气血,加北芪益气,芡实健脾固肾收涩.鹿角霜调补冲任,收敛固涩,使气血旺盛. 胃气冲任得固. 自无乳汁自出。
  [预后]
  宋代陈自明认为本病“生子多不育”。明代程钟龄则认为“用八珍汤频频服之,其子遂育。”由此可见,判断其预后要看此病的危害性及是否被人们所认识。一般来说,此病肝郁化热较为多见,如能及早辨证治疗,可以治愈,而不影响胎儿;反之.如失治、误治或不治.则可致病情曰重,并因精血不足.灌溉不周.影响胎儿的发育,造成胎萎不长.甚致使胎儿天亡。
 [结语]
  乳泣是妊娠病中的一种少见病,以孕期乳汁先行自然流出为特点。其发病机理主要是肝郁化热,热迫乳出或胃气不固,统摄无权所致。治宜疏肝解郁.清热泻火或补中益气固摄。用药要顾护胎元。本病可以影响胎儿的发育,故要及时诊治。
  至于哺乳终止较长时间仍有乳汁溢出者,可参考本病治疗,并应适当配以活血通经之品,驱血下行,使乳汁生化无源.以助回乳之效。
非哺乳期间乳汁自行溢出者,称为乳泣,有称“乳胎”、“鬼泣”。乳泣原概念仅限于孕期乳白出。但近来有学者认为乳泣已广泛指非pi~-%期的乳汁自然外流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称的“乳汁溢出症”,主要指乳汁性溢液及浆液性溢液。
  乳泣之名,出自宋代陈述《妇科秘兰》:“妊娠乳白流者,谓之乳泣”,其病因“乃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二经虚热不能管摄经血所致”,相关脏腑为“厥阴肝木不能藏血”,论治之法为“急宜安正敛神”,谈及预后云“若日久不止,生子多不育”。在明代,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有了进一步认识,如张景岳云:“若未产而乳白出者,以胎元薄弱,滋溉不全而然,谓之乳泣,生子多不育”,并提出“肾虚体弱”的病机论。
武之望则认为“此乃气血大虚之候,故生子多不易养”。至此,基本明确了乳泣的发生多由肝热、气血两虚、肾虚等所致,同时历代医家大都认为乳泣者“生子多不育”。然治法方药鲜有论及,唯清代程钟龄颇有独见,其在《医学心悟》中云:“妊娠乳白出,名曰乳泣,生子多不育,然予以为气血虚弱不能统摄,用八珍汤频频补之,其子遂育。夫医理有培补之功,赞化之能,岂可执常说而白化欤。”实为经验之谈,陈氏首倡补虚法治疗本病,至今仍有实用价值。
  近代资料尚未见有关乳泣的大量临床观察或实验研究,然已有中西医治疗经验及病案报道。如顾伯华运用疏肝扶脾、凉血清热法治疗本病取得了疗效。顾法隆以针刺疗法,闻博采用乳管冲洗、药物灌注疗法,邝安用生麦芽对催产素分泌的影响及在乳溢症治疗上的初步尝试等,不断丰富了对乳泣的认识和治疗。
  乳泣为乳头溢液类症之一,可表现为一侧乳头单孔或多孔溢液,亦有双侧乳头溢液者。现代研究认为:乳头溢液不都是病理改变,双侧乳头自发溢液在哺乳期及妊娠期少量排液为正常生理现象。口服雌激素或某些镇静类药物后,有些妇女双侧乳房自发溢液;绝经前后妇女,用手挤压乳头,有时也见有少量乳头溢液,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一侧乳头溢液,多为病理性,常为间断性,可持续一段时间,数月甚至多年,从一个乳头导管或多个导管口排出,偶尔也可以是双侧性。有研究者发现,在8种常见的有乳头溢液的乳房疾病中,血性溢液30例,癌占33.3%;非血性溢液32例,癌占6.2%;50例良性病变中20例溢液为血性,2例乳癌中10例溢液为血性。提示血性溢液和非血性溢液都有癌的可能;年龄越大,癌的可能性亦随之增大,50岁以上的乳头溢液患者,癌成为主要病因;60岁以上的乳头溢液患者,70%发生癌变,故对本病应有足够的重视。
  [病因病机]

  乳汁为气血化生,来自水谷精微,赖气以运行,乳房属胃,乳头属肝,乳房的生乳和排乳功能,与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关系密切。经乳同源,俱为精血所化,故有上为乳汁.下为经血之说,孕后精血下聚以养胎元,故一般不会出现乳汁外溢。乳泣发生的机理,总地来说有3个方面,一是气血虚弱,二是肝经郁火,三是脾肾阳虚。脾胃素虚,或饮食劳倦,思虑过度,损伤脾胃,化生乏源,气血虚弱,气不摄乳,致乳汁清
稀,随化随溢,漏溢不止。情志不舒,精神抑郁,肝郁化火,热迫乳汁而外溢。多产、房劳或饮食劳倦等,耗伤脾肾阳气,阳气虚弱,津血失于统摄,逆行于乳房,而致乳汁滴沥不止。
  西医学认为,乳头溢液并非独立的疾病,而是一个重要的症状。乳头溢液发生原因复杂,现代研究认为,乳汁性溢液的主要原因在于下丘脑功能紊乱,血中催乳素浓度增高所致,常见的疾病有垂体肿瘤、甲状腺功能或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低下或亢进等。此外,长期使用某些镇静药物(如氯丙嗪、奋乃静、眠尔通)、避孕药,或严重的精神创伤,或手术创伤等因素,均可使血中的催乳素增高而溢乳。浆液性溢液,大多因乳房病
变引起,如乳腺增生病、乳腺导管炎、乳腺导管扩张症等。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1.病史 可有大病、久病或七情内伤史。
  2..临床表现 妇女在非哺乳期,从两侧或一侧乳头溢出脂样乳汁,或浆液状液体,量可多可少,滴沥不止,有如屋漏,或涓涓而下,湿透衣服,质浓或清稀,色白或黄或淡灰色,但无脓血。或乳房有轻微胀痛感。有时可伴有一定的全身证状。
  3.乳房检查 双侧或单侧乳头可见乳汁自溢,一般点滴而下,轻者仅见内衣上乳头部位有乳汁印痕,乳房柔软,无明显肿块,无触痛或仅有乳头轻触痛。
  4。辅助检查 血催乳素(PRL)水平可有升高,或乳腺导管造影显示导管感染征,或分泌物培养有细菌生长,但X线蝶鞍摄片、颅脑C了或MRI检查无脑垂体肿瘤。
  二、鉴别
  1.乳衄 乳头溢出液为血性。
  2.乳汁自出 专指哺乳期,不经婴儿吮吸,乳汁自然流出者。
  3.闭经溢乳综合征 溢乳而兼有月经稀发或闭经,多有血催乳素增高,有些可有脑垂体肿瘤。
  [辨病论治]
  乳头属肝,乳房属脾胃,乳头溢液多应责之于肝脾。肝喜条达恶抑郁,若肝气不舒,郁久化火,热迫乳妄行;脾虚气弱,气不摄乳,乳汁自出。若本病无明显的气虚或血热证候可辨者,可从肝脾论治。
  1.经验方(《中医杂志》1982(I):14—15)
  组成:柴胡9g,当归12g,白芍9g,焦白术9g,茯苓9g,丹皮9g,生山栀9g,旱莲草15g。
  全方有疏肝扶脾,凉血清热之功。用于乳头溢乳症。
  溢液色鲜红或紫者,加龙胆草6g、仙鹤草30g。溢液色淡黄者,加生苡仁15g、泽泻9R。乳腺囊性增生病加菟丝子、仙灵脾、锁阳各12g。大导管乳头状瘤加白花蛇舌草30g、急性子9g、黄药子(有肝病者禁用)12g。
  2.生麦芽煎(《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3):134)
  生麦芽每天100--200g,文火煎汤分3—4次服,2—3个月为一疗程。本方有抑制乳汁分泌作用。
  3.乳管冲冼,药物灌注治疗
  操作方法:病人取坐位或半坐位,常规消毒铺巾,用4.5号(或5号)针头(针的尖端磨圆磨钝)的针管,在乳头溢出液体的部位缓慢旋转进针,进入乳腺导管0.5—1.Ocm后,缓慢注入等渗盐水0.5—1。Oml,当病人感胀痛时,拔出针头按摩乳房排除液体,反复数次至冲冼液清沏后,灌注庆大霉素1—2万单位,或使用试敏结果敏感的抗生素,每隔3—6天治疗一次,一般3—6次显效。治疗46例,效果满意。适用于乳腺导管炎或乳腺增生并感染所致乳头溢液。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本病的辨证,重在分清虚实,可根据溢乳的性质和脉证分其属虚属实。一般来说,溢乳量多质清稀,乳房柔软,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者为虚证。若伴面色无华,头晕心悸,神疲乏力,纳呆者属气血两虚;若畏寒肢冷,小便清长,面色咣白者属脾肾阳虚。 溢乳汁稠,乳房胀痛,脉弦者为实证。
  二、治疗原则
  治疗乳泣,依据“虚则补之”、“热者寒之”,故补虚、清热摄乳为其常法。气血虚者补养气血,肝经郁热者舒肝解郁清热,脾肾阳虚者补益脾肾,但均应佐以摄乳固涩。
  三、分证论治
  1.气血两虚证     查阅药方用法  查阅药味加减  查阅三反九畏  查阅疗效评定
  (1)临床见证:非哺乳期乳汁时时溢出,质清稀而量多,乳房柔软,无压痛,形体瘦弱,面色少华,头晕,心悸,神疲乏力,纳呆,伴月经量少,色淡红,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内分泌功能失调所致的乳头溢液多见此证。
  脾胃虚弱,化生不足,致气血虚弱,固摄无权,气不摄乳,随化随溢,故溢乳质稀量多;余证、舌脉均为脾胃虚弱,气血两虚之象。
  (2)辨证依据:
  ①素体虚弱病史。
  ②非哺乳期乳汁时时溢出,质清稀量多,乳房柔软。
  ③身瘦,神疲乏力,纳呆。
  ④舌淡,脉细弱。
  (3)治法与方药:
  治法:补气养血,健脾摄乳。
  ①十全大补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芡实、五味子、牡蛎
  组成:熟地、白芍、当归、川芎、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黄芪、肉桂、芡实、五味子、牡蛎。
  原治气血两亏者。十全大补汤为大补之剂,健脾益气养血,脾气旺则化源足,精血充沛,气血旺盛则气能摄乳。加五味子、芡实、牡蛎收敛乳汁。

  血虚阴亏。口干咽燥者,去川芎、肉桂之辛温,加鹿角胶、莲须固肾健脾涩乳。
  ②十全大补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小蜜丸每次9g,每日2次,饭前服。 .
  2.肝经郁热证
  (1)临床见证:非哺乳期乳房胀痛,胀痛加甚时乳汁溢出,或呈浆液性,色黄或灰白,质较稠,或反复溢出,甚则自流不止。伴头晕,心烦不寐,急躁易怒,口苦咽干,或精神抑郁,烦躁欲哭。舌红苔黄厚,脉弦数。乳腺增生病并感染或乳腺导管炎多见此证。
  精神抑郁,情志不舒,肝郁化火,乳汁为热迫而外溢且质稠。肝气不舒,故见急躁易怒,乳房胀痛,烦躁欲哭;郁久化热,肝热则心烦不寐,口苦咽干,舌红苔黄厚,脉弦数。
  (2)辨证依据:
  ①可有七情内伤病史。
  ②乳汁溢出,色黄或灰,质较浓稠,乳房胀痛。
  ③心烦身热,急躁易怒,口苦咽干。
  ④舌红苔黄厚,脉弦数。
  (3)治法与方药:
  治法:舒肝清热,解郁摄乳。
  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去薄荷、生姜,加生麦芽、蒲公英、橘核
  组成:丹皮、栀子、当归、芍药、柴胡、白术、茯苓、炙甘草、生麦芽、蒲公英、橘核。
  原治肝气郁结,肝郁化热者。全方舒畅肝气,解除肝郁,郁除则热退,热清则无以迫乳外溢,加麦芽、橘核更增解郁敛乳之功。心烦易怒加合欢皮、酸枣仁。口苦咽干者合二至丸。
  3.脾肾阳虚证
  (1)临床见证:乳汁滴沥不止,质清稀,色淡,精神委靡,短气懒言,畏寒肢冷,面色咣白,小便频数清长,大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内分泌功能失调所致的乳头溢乳多见此证。
  脾肾素虚,阳气不足,乳汁失于统摄,故乳汁滴沥不止,质稀色淡;阳虚不能敷布,故面色咣白,畏寒肢冷,大便溏;肾虚不能制约膀胱,则小便频数清长;精神委靡,短气懒言,舌淡,脉细弱无力,为脾肾虚弱之征。
  (2)辨证依据:
  ①可有素体阳虚病史。
  ②乳汁滴沥不止,质清稀,色淡。
  ③面色咣白,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
  ④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
  (3)治法与方药:
  治法:健脾补肾,益气摄乳。
  ①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缩泉丸(《校注妇人良方》)加黄芪、龙骨、五味子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乌药、益智仁、山药、黄芪、龙骨、五味子。
  四君子汤原治脾虚气弱者,缩泉丸原治肾虚遗尿者。全方为脾肾双补,益气收敛之剂。脾肾得补,阳气充盛,统摄有权,乳汁得固,且佐以益气收敛,使乳汁不致外溢。
  ②三肾丸(《全国中成药处方集》)
  组成:鹿角胶、炙黄芪、龟甲、党参、熟地、仙灵脾、茯苓、白术、杜仲、阿胶、沙苑蒺藜、莲子肉、山药、麦芽、砂仁。
  功能补肾健脾,治肾虚不足,身体衰弱,倦怠少食。以其具有温补肾脾之功又重用麦芽60g固摄乳汁,故用于此。
  [其他疗法]
  一、外治法
  皮硝200g打碎,平摊于纱布中,外敷于乳房,用胸罩或布条扎紧,每日1次。
  二、针灸疗法
  (一)体针
  1.主穴:肩井、列缺、期门、膻中。
  配穴:膈俞、血海、三阴交、足三里。
  刺法:用针刺平补平泻法,留针15~30分钟,每隔5分钟捻针一次。
  ②取穴:公孙(双)。
  刺法:直刺1寸,每Et 1次,每次留针20分钟,隔1O分钟捻转一次。
  用于精神因素或药物所致的溢乳症。
  (二)耳针
  取穴:乳腺、内分泌、肝、脑。
  刺法:在其压痛点上针刺,重刺激,留针20分钟,每日1次。
  (三)灸法
  主穴:关元、气海、膻中、乳根。
  配穴:三阴交、足三里。
  隔姜或隔附子饼灸,每日或隔日一次,每次3—5壮。
  [预防与调护]
  一、预防
  1.乳头溢乳是多种疾病的一种症状,既可是全身性疾病或其他器官疾病,又可是乳房局部疾病所致。所以必须寻找病因作针对性治疗。
  2.某些药物,如避孕药、镇静药等可导致本病的发作,故服用这些药物时尤应注意。
  二、调护
  1.情志内伤、忿怒抑郁等是导致本病的诱因之一,应注意心情舒畅,达观开朗。
  2.饮食可选用动物的肝、肾等以补益肝肾,以及食用麦芽、山楂等健脾消导的食物,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疗效判定]
  治愈:溢乳停止,挤压乳房或乳晕亦无溢乳。

  显效:自动溢乳停止,但挤压乳房或乳晕仍有少量溢乳。
  有效:溢乳明显减少。
  无效:溢乳无改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