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课堂因你而精彩
徐小娟
教学大纲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要通过创设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变学生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究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求得教与学和谐共振的最佳效果。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自主学习,首先要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因为拥有时间才能拥有学习的主动权。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去自主学习。兴趣是求知的动力,良好的兴趣是获得成功的首要条件。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传统的教育模式被打破的今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学好语文知识,不是靠老师在整堂课喋喋不休地讲解所能做到的,而是要靠学生主体在课堂内有足够的时间调动各种感官去学习,并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表现出自我价值的学习。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自控能力更加薄弱,想让他们自觉地去学习,去学好,就一定要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有时,老师的一句表扬,一朵小红花,甚至是一个微笑,都能启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红领巾”真好》的第二小段时,我说:“老师刚才看到了一群快乐、可爱的小鸟,我们还看到了一群怎么样的小鸟呢?”课件出示第二小段,学生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有学生说:“我们还看到了一群活跃的小鸟。”我及时表扬了他,送他一只准备好的小鸟,其他小朋友看见了,把手举得更高了。又有学生说:“我们还看到了机灵的小鸟。”我也奖他一只小鸟,随即又说:“请你再仔细读一读,你还会有新的发现,想想,这还是一群怎么样的小鸟?”小朋友们读得更欢了,也更认真了。不一会儿,学生又举起了小手。有的说:“这是一群能干的小鸟。”有的说:“这是一群勤劳的小鸟。”师:你们也非常能干。能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吗?”学生再次进入了文本。
二、鼓励质疑,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问题,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前提。传统教学中,教师多教少问,学生多接受少思考,表现为“注入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怪不得杨振宁博士这样评价: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中国学生不善于提问、不愿意提问。所以说当前的教育形式非常严峻,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问题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学生质疑的过程,是积极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重要举措。只有学生自己主动质疑,才算主体作用得到真正的发挥。因此,我在教学中努力创设一种活泼平等的研讨氛围,巧设“疑”阵,学生可以提出问题让其他学生讨论,也可向老师提出问题。教师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处于“若有所思”的状态,方能做到“学”、“疑”、“思”相结合,逐渐形成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的方法。现代阅读学认为:阅读是一种吸收和转换信息的心理过程,必须采取主动的阅读心态才能完成。而使学生进入主动的阅读心态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问题驱动”,使之产生悬念般的阅读期待。
例如:我在教学《“红领巾”真好》第三小段时,我说:“清晨,林中最快乐的是小鸟,最活跃的是小鸟。一大早,鸟儿们就在林子里快乐地飞来飞去,捕捉害虫。可是,有人比鸟儿来得更早。会是谁呢?请大家自己读一读第三小段。”学生自由地读课文。接着,指名回答。生 1:清晨,“红领巾”来得最早。生2:少先队员来得最早。这时,我趁热打铁,就让他们通过看图和朗读去理解,原来红领巾上加了个双引号就是指戴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接着,我再问:“刚才你读的时候,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我总结了一下,归纳为:“红领巾”一大早来干什么?“红领巾”为什么要来放鸟巢?小鸟为什么要高唱“红领巾”真好?小鸟是怎么唱的?然后,我再请小朋友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再去读读第三段,自己去找找答案,有困难的小朋友可以和边上同学商量。
三、民主合作,学会自主学习
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是在“知、情、意、行”共同参与下进行的。教师应在教学中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点火者和引路人,建立一种资源共享的伙伴师生关系,尊重每一个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理解和支持的自主学习课堂气氛,叩开学生自主学习的心扉,让他们自由地想,积极讨论交流,满足他们的表现欲,鼓励别出心裁、标新立异,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创新。因此,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进行谈心、沟通,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我想,师生关系越好,距离越近,在课堂上就越能营造出民主的学习氛围。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交流的复杂过程。”这就要求发挥小组功能,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研究表明,富于合作精神、心理健康的儿童与一般儿童处于同等智力水平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高。在语文课上,要多创造一些机会,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发现问题,各抒己见,互相取长补短,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例如:我在教学《小柳树和小枣树》时,在学习了这两棵树的样子之后,学生知道小柳树非常骄傲,一点也看不起身边的小枣树,说了很多难听的话。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果你是这棵小枣树,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组成两人小组进行讨论,也可以和小伙伴边演边讨论。学生由于在自己的座位上,比较放得开,加上对前面的课文已经理解,学生的表演可以说是出神入化,讨论也很激烈。在反馈时,我索性就请几组特别出色的小组到前面来表演,非常圆满地解决了上面这个问题。
四、尊重学生,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
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关键。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如果在教学中自主地选择和确定学习的方向和目标,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发现和选择学习材料,并亲身体验到学习的结果,这将收到最好的学习效果。”作为教师,要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培养学生自主选择的能力。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允许每一名学生根据能力和需要,自主选择合作伙伴,自愿结合成小组,并且进出自由,通过“协作”去寻求帮助或共同探讨问题。在寻找学习伙伴上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选择权,其最大的好处是相互间都处于互相尊重,平等感增长,相互研讨、交流无拘无束,学习更为投入,帮助更为诚恳,当然学习的收效也就更大了,同学间、朋友间的友谊也日益加深了。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对自己的阅读总是会有一定的目的,或是凭个人的爱好,或是各自的经验对读物进行选择性阅读。所以,教师要充分允许对阅读内容的选择。可以是一篇文章的其中一段或几段,也可以是一段中的一句话或一个词。
例如:在教学《清澈的湖水》这一课时,由于这篇文章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长,如果逐句逐段地讲解,要花很多时间,而且也比较枯燥。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请你自己读一读课文,找一找你喜欢的句子,把它画出来,等会儿读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学生读得挺认真,画得也挺认真。反馈的时候,他们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读,读出了个性,读出了味道。同时,也能把自己喜欢这个句子的理由说出来。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对教学环节中的每一个问题的设计必须是立体的,必须多为学生构建一个个自主选择的平台,这对发展学生的个性是必然的。
作为教师应当把爱心献给学生,把机会留给学生,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对教学环节中的每一个问题的设计必须是立体的,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自读自悟”的最佳境界。让自主学习成为课堂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让课堂因自主学习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