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小学为何如此相似?有趣的空间或许本该如此!
01
高安路第一小学华展校区
上海 / 山水秀建筑事务所
唯一布局
高安路第一小学华展校区位于上海市徐汇区龙吴路和华展东路交叉口,是一座40班规模的新建小学。用地体积,容积率达1.4。在这块东西狭长的场地上, 200米田径场只适合放在西部,也正好可以阻隔龙吴路干道的交通噪音,再结合退界,消防,日照和噪声间距等技术规范,主要教学用房只能在东部布置为前后两排体量,综合楼则位居指导和教学区之间,容纳多功能厅,风雨指引,体育馆等活动空间。
▼鸟瞰图
▼沿河立面
▼沿街立面
▼设计概念
▼庭院全景
▼通透的连桥加强南北之间的联系
▼面向导向的立面,底部采用倒梯形的剪力墙
▼风雨运动场
▼综合楼剪力墙洞口
▼裸露结构的体育馆
▼自由的空间界面
▼悬挑的走廊
▼走廊中丰富的活动空间
▼绳索楼梯
▼夜景
▼细部
02
深圳市坪山区锦龙学校
深圳 / Crossboundaries
狗尾草与缤纷乐高
背景:时间紧,任务重
深圳,作为一线城市和高科技之都,伴随着城市高速发展与人口的膨胀之间的冲突所带来的压力,其中就包括公立学校资源短缺。与另一个拥有1,500万人口的广州(拥有961所小学)相比,深圳只有344所小学。
▼项目位置
深圳坪山区位于“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最东端,是深圳“东进战略”重要支点,承担着连接深汕特别合作区、辐射粤东经济圈枢纽的作用。2017年设立伊始,城市人口净流入突增,2018年秋季学位供应极度紧张,为早日缓解片区就学压力,区政府2018年火速立项,要用一年时间为本区新增一批学校。
2018年7月,Crossboundaries受中建科技有限公司邀请,在约1.6万平米的场地上,共同设计一所规模为36个班的公立小学。
▼锦龙学校
▼鸟瞰
▼功能轴测
▼建筑外观
▼功能剖面图
▼校园一角
▼体育场视角
▼抬升空间
▼优化的流线
▼宿舍楼大楼梯
▼总体规划
▼教学楼走廊
▼欢快的黄蓝对比
▼项目中约75%的建筑面积是以装配式建设
▼节奏变化的立面
▼一些选定的窗户开口以黄色突出金属框作为装饰
▼穿孔金属板构成的轻质外墙
▼穿孔板外墙整体
▼夕阳下的校园
03
宁波杭州湾滨海小学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河畔弄青梅,院里骑竹马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梦中的童谣在耳畔响起,恍惚间又回到那个水道纵横、阡陌交错的小村落,夹岸绿树结满清甜的果子,乌篷船上的孩子一伸手就能摘到。如今,在这个钢铁和水泥的丛林中,我们更关心下一代会不会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能不能在和同龄人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而完全忽视了他们和自然的接触,导致这一代儿童出现了“自然缺失症”。一个偶然的机遇,让我们与滨海小学结缘。我们有机会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出发,从孩子的活动场所出发,思考教育建筑的切入点。
▼校园运动场
▼模型鸟瞰图
▼校园概览
▼二层平台,通过看台连接平台与运动场
▼二层平台,设有局部升高的小舞台
▼连接食堂的二层平台
▼华灯初上的食堂
▼篮球场与体育馆
▼室内体育馆,放大的公共区域被布置在一层
▼底层院落空间,庭院散落在项目基地上
▼低龄组团庭院空间,设置较大的集中引导空间
▼中龄组团内院,布置逻辑分明,连接路径清晰
▼艺术中心入口坡道
04
曡园 – 深圳市福田区新洲小学
东意建筑
探索在高密度城市建成区内的高容量学校新模式
拆旧建新的新洲小学是深圳新校园行动计划的“8+1”建筑联展项目之一。新校舍规模为36班,建筑面积由原来的14800M2增至38000M2,容积率达到2.7。
高密度城区的环境关系、高浓度校园的儿童活动空间,以及密集建成区中的环境品质等问题成为设计思考的重点:尊重建成环境,关注成熟社区邻里关系、社区共享和场所记忆;回归真实的“人”,关注核心使用者“小学生”,通过空间设计思考教育模式与儿童健康成长;面对噪音、风热等物理环境挑战,从建筑形态到立面细节设计寻求解决策略等。由此提出的“叠园”概念,旨在创造亲近自然的高密度校园,探索在高密度城市建成区内的高容量学校新模式。
▼项目概览
1. 高密度场地策略
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原有校园,拥有由中间连廊隔开的两个绿意盎然的庭院,近三十年的场所记忆值得尊重。
▼原新洲小学校园环境,双庭院与中廊的布局
▼现状总平面&设计总平面
▼延续原校园空间布局与城市形态的总平面关系
▼高密度城市环境
▼校园与周边的高密度城市环境
▼庭院空间
▼庭院空间鸟瞰
▼根据管理需求设置的通透绿化与围栏,为未来开放校园预留可能性
▼负一层的下沉庭院
▼抬升至二层的体育场,下部架空空间与周边街区环境相衔接
▼二层体育场与建筑架空、开放空间
▼体育场下方架空运动区的休息与绿化空间
2.课间活动空间
小学生在校自由时间有限,课间十分钟的总和仅40-50分钟。课间活动是儿童社会交往、环境学习、运动放松的重要途径。如何将“自由时间”转化为“自由空间”,应该成为校园空间设计的重要议题。同层活动空间的设计将影响课间活动的质量和内容。此外,小学涵盖了儿童成长变化显著的7至12岁阶段,不同年龄的活动特点差异性也需加以回应。
▼疉园设计概念
▼疉园校园方案设计效果图
“曡园”的设计概念希望营造竖向叠加接触自然的平层活动空间,服务学生课间行为。二层有较大的架空层、连接运动场地,为低年级学生提供足够的戏耍空间;三层结合图书馆屋面、宽大连廊组织活动场地;四层在兴趣教室之间形成多个活动庭园,适应高年级活动及兴趣学习的多样化选择;南翼六层专业教室平层对应北翼的屋顶农场,有植物园地、户外教室、立体花架廊及农园小屋等丰富的课外学习场地。
▼层次丰富的活动平台
▼二层屋顶体育场与开放架空的活动空间
▼屋顶农场:种植园、自然教学平台、农园小屋等丰富的自然体验与学习场地
水平及竖向交通组织围绕两个庭院通过联廊形成平层环流式活动空间系统。各层廊道、平台及小庭院的“虚”,与功能体量的“实”形成对话,构成了尺度适宜、互动交融的庭院空间。
▼环绕庭院的廊道与体量“虚实”对话,风景交融
▼供爬藤植物生长的格栅
3. 物理环境对策
高密度的城市环境及周边繁忙的城市干道,导致校园东侧及南侧环境噪音较大,周边环境风热条件欠佳。建筑的气候舒适性设计以及降噪措施是建筑布局和形态设计的主要着力点。利用南翼与东翼交汇处为整个建筑群留出进风口;南侧主入口的架空层、长向南立面上对应各层活动平台打开的通风豁口,成为了立面上空间表达的“透明性”焦点。
▼气候空间通风示意
▼促进建筑通风的立面开口及其形成的立面语言与活动空间
▼整合降噪通风构件与斜向悬挑板的立面系统
▼沿河立面
▼沿街立面夜景
▼立面通风隔声绿化系统整合
▼立面绿化与悬挑斜板降噪作用
▼通风隔声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