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学习没方法?学会这招,孩子再也不用死记硬背,轻松牢记上百篇!
相信大家也知道,语文学习有三大难:古诗文、阅读理解、作文。前面的文章中,多数都围绕阅读理解和作文进行介绍和分享,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古诗文的学习方法。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也详细的给大家分享过古诗文为什么难。首先是现代汉语并不常用古诗文,其次文言文篇幅长,记和背都非常繁琐。对于这两点原因,其实还不能够全部囊括文言文的难点,今天就补充说明。首先,必须澄清一个概念,我们常字词连用,但文言文忠字并不等于词。这有两层意思,一个是一个字并不代表一个词。一个字往往有多个词义。比如行,有实行,行走,行事,罪行等等,文言文难懂与字词观念不清有很大关系。在文言文中单字往往是一个词。“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句中“发”是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发的“打开”意并非罕见,如“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促织》)。但是这个“发”字由多个义项,如:开发,发出,头发,发明,发生,征发,发布,启发,阐发,抒发,派遣,发出等,究竟哪一个要有上下文的语境的决定。当然,一字并不代表一词的情况也很常见,如“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句中“徘徊”意为“来回往复走动”。两个字代表的是一个词,不能分开解释。语言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而词汇的古今变化是非常大的。这种变化,一种是形式变化,换用别的字来表示,而意义未变。比如古代“月”,现在说“月亮”;古代“吾”,现在说“我”;古代“履”,现在说“鞋子”。有人认为“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今月亮的意义并未发生变化。严格的说,古人心目中的月和今天我们理解的天文学上的月球,意思是不一样的。如“连峰去天不盈尺”(《蜀道难》)是“距离”的意思。“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汤”意为“热水”。“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句中“其实”意为“它实际上”。“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句中“因为”意为“于是写下了”。荀子《劝学》中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若要正确翻译这句话,就必须明白,状语后置。我们知道在文言文中常有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的情况。据此,上句中介词“于”和名词“蓝”组成介词短语后置,翻译时应调整为“青于蓝出而于蓝胜”,译为:靛青从蓼蓝里提取出来却比蓼蓝青。再如“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中“斗”的动作并非主语“秦国”主动发出,而是主语“秦国”使宾语“诸侯”发出的。故“斗”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争斗”。像上述所举出的例子,都牵涉到文言文中的语法现象,如果不懂语法,也就无法正确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文言文简洁的表达方式,就意味着对句子成分的省略,就注定了其意义的灵活性。其中很重要的就是义随文变。一方面字(或词)的意义,有时并不能在字典中查到,而必须根据上下文确定其含义。同时,一些省略成分乃至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也要补充出来。比如,“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记》)”得“不是得到的意思,而是“发现”或“看见”。又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句中“用心躁也”应译为“(这是)用心浮躁(的缘故)。以上四点就是我给大家补充的文言文学习为什么会难,既然有这些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凡是和学习有关的东西,除了孩子天资聪颖,想让孩子学好,就要让孩子产生兴趣。也就是说,想要解决孩子学习古诗文难的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对古诗文产生兴趣。
对此有家长会发出疑惑了,既然孩子都因为难而厌恶古诗文了,又如何让孩子产生兴趣呢?作为一名在线教育语文提分老师,在接触思维情景背诵图之前,对这个方法也产生过质疑,但是当我自己利用了这个方法背诵古诗文的时候,我背古诗文的速度确实比我没有学习思维情境背诵图之前变快了,现在我也保持了每天背一首古诗文的习惯。看了上图中的思维情境背诵法,可能家长们也会质疑,这么小小的一张图,怎么就能让孩子背古诗文变得轻松?思维情境背诵图通过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来辅助学习。一方面,它用生动形象的主体图和小图标等符号把古诗文中关键词用图像的方式表现出来,充分发挥图片的形象性和功能性。同时,思维情境背诵法用几个大的主体图、一条清晰的主线顺序理清了句子和字词之间的结构关系,让学生对古诗词的逻辑脉络一目了然。也就是说思维情境背诵法用色彩鲜明的图像实现了古诗文字的对接,加快知识输入和输出的过程。就拿《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用思维情境背诵法完整的展现出来就是这样的:怎么样?通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的思维情景背诵图是不是觉得庄子和惠子的互动更加生动有趣了呢?把枯燥的古诗生动化后,理解起来就会比较容易。理解到位了,记忆就顺畅了。比如刚刚的图中是《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的背诵图,哪怕是还没有学习过这篇文言文的孩子,看到这两个人也会知道是庄子和慧子,提起兴趣了解两人的生平成就和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