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颜恰与天颜似 ——南宋官窑的审美认知探微

江南地区制瓷业自汉始至唐、五代一直处于领先水平,五代时期的越窑青瓷和五代末的秘色瓷大多作为北宋中原王朝皇室内府用器。龙泉窑秉承了越窑的制瓷工艺体系,其黑胎青瓷在造型、釉色、纹片以及底足的制作工艺上都和南宋官窑相似,由此可见,南宋官窑在南宋立国之初就在杭州成功烧造。所谓“官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是指宋代专为适应宫廷特殊需要,以生产宫廷御用瓷器为主,由于特殊的陶政体制,决定其使用对象只能是皇室宫廷而“臣庶不能用”。而广义上的“官窑”不仅指一个或多个具有某种性质的窑厂,而是皇家和宫廷用瓷的泛称。关于南宋官窑考证到最早的古文献记载,见于元朝陶宗仪著的《南村辍耕录》转引南宋叶寘的《坦斋笔衡》和所录南宋.顾文荐的《负暄杂录》。

《坦斋笔横》原文:“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釉色莹澈,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余如乌泥窑、杭窑、续窑皆非官窑比,若谓旧越窑不复见矣。”

南宋官窑牡丹花式洗

香港个人私藏

北宋末靖康之乱后,两帝被俘,宣告北宋王朝结束,宫廷收藏的珍宝均不复存在。宋高宗在扬州住,召东京所属官吏奉祭器等赴行在所,这些都是徽宗朝的“新成礼器”。南宋初期国破民穷,战乱频繁,但祭天地、祀祖先的规矩不可废,这些祭祀活动既不像以往那样规模宏大,铺张浪费,但是随着政局的逐步稳定,南宋王朝为了满足宫廷饮食、祭祀和陈设等方面用瓷的迫切需要,“袭故京遗制”,在京城临安(今杭州)置窑设厂,先后设修内司窑、郊坛下窑两处,专门烧造宫廷用瓷,亦称“内窑”,即“南宋官窑”。

198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市园林文物局联合组成的南宋临安考古队对乌龟山窑址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古发掘。此后1996年等几次发现元、南宋、北宋三个时期遗存,凤凰山老虎洞窑址,被学术界反复确证为南宋官窑之存在。

杭州乌龟山南宋郊坛下官窑龙窑窑址

南宋官窑瓷的一般特征

胎体胎色:大致“低硅高铝”制胎,与汝窑相同。分为两类,一类是灰白胎,主要包括灰白色、土灰色、土黄色胎;另一类是黑灰胎,主要包括深灰、灰黑、黑灰色胎。产生这两种胎色的原因是:

一,胎体配料不同。造成胎体中化学组成不同,前者配料中不含紫金土胎,料中含铁量低,后者配以紫金土,所以含铁量高;

二,烧成气氛不同,使相同配方的胎体中,着色离子在氧化还原过程中所索取的离子价态不同,如胎体中含铁含氧比例不同,造成呈色不同,或称“紫口铁足”为主要特点。

从宋官窑的瓷片断口看胎体并不致密,肉眼可看到一定量的开口气孔。在低倍显微镜下可看到少量残留的石英颗粒,胎体断口微吸水,吸水率一般在0.5%到3%之间,郊坛下官窑的吸水率为0.55%-2.97%,少数精致的是0.5%以下,老虎洞瓷片吸水率为0.53%到2.21%。主要化学成分是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钾、氧化钠、氧化钙、氧化镁、三氧化二铁。

南宋官窑的釉分薄釉、厚釉两大类。釉主色呈青色,浓淡不一,通常呈粉青、灰青、青灰、青黄、炒米黄等颜色。其精品特征为:釉色莹澈,如玉似脂,以粉青为上。是以青到灰、青到黄为主的一个色谱范围。若进行特征光谱及主波长测试,随着波长逐渐增长,其外表釉色由粉青、灰青向米黄过度,主波长在540到560纳米,釉呈粉青色,主波长在560到620纳米时,釉呈灰青色,主波长在700纳米时,釉呈米黄色。

绕有趣味的是,宋人周辉在《清波杂记》中记载汝窑瓷器“汝窑关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釉。”汝窑遗址附近盛产玛瑙矿,至今还留有古时开矿的巷道。玛瑙是一种纯粹的二氧化硅,与石英的构造稍有不同。虽然有人不免怀疑是否有过特意使用的这种珍贵品的是事实,但仔细想来,一般所出的玛瑙并非全部可以用作装饰品,剩下的无用部分仍然可以用作釉料,例如现在在景德镇就有利用用玛瑙来配置颜色釉的做法。李家冶《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也认为,从成分上看,古人使用玛瑙是合理的,玛瑙比石英更珍贵,用它制作御用品,当然会显出汝窑产品的珍贵。而这些在南宋官窑里,同样如此。

南宋官窑釉面普遍有裂纹。纹理大小、疏密不一,这成为官窑青瓷的一种装饰,这种裂纹称为纹片或开片,是胎与釉在冷却过程中膨胀、收缩系数不一样,再结合层产生应力,这种应力释放的结果造成釉面开裂。釉面纹理的大小多少,不但与胎、釉料的组成有关,还与釉层的厚度,施釉方法烧成制度紧密相关,釉层厚纹片大而少,釉层薄纹片细而多。南宋官窑追求釉面质感似玉的效果,多层、微晶、厚釉是产生玉质感的主要原因。

南宋官窑粉青釉冰裂纹大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官窑在器型上,分为日用器、陈设器、礼器。

日用气器日常生活用具为主,出土最多的是碗、盘、碟、盏、瓶、罐、壶、盒、洗、杯、钵、盆花盆、唾具等日常器皿;

陈设器是供观赏的陈设制品,种类有贯耳瓶、玉壶春瓶、梅瓶、纸捶瓶、琮式瓶、胆瓶等,比如说贯耳瓶,这是仿青铜器制作的高级陈设器,它造型即是商周时期的铜壶而得名。其形制规范古朴典雅,是南宋官窑产量比较多的一种品种,如下图示贯耳瓶的就是两侧各镶嵌长管状贯耳,腹部下垂,圈足高撇,两侧露有长方形孔,足端呈紫黑色,体内外施灰青色釉,釉色深沉凝重,釉层肥厚,开透明冰裂纹,而且经年久远,开两层冰裂纹。

礼器即仿青铜礼器,称为彝器,是古代贵族进行祭祀、朝聘、婚冠、丧礼、征伐和宴飨等活动时所用的器皿,以青铜器青铜制品为主,多也有漆器和玉器制成的礼器瓷质。礼器兴于宋代,南宋是鼎盛时期。宋代复古风盛行,上至帝王,下至大夫百姓都以收藏古物为乐,是宋徽宗大观年间,宋皇室收藏古物500余件,政和时增加为6000件,到宣和时竟高达10000余件,欧阳修以十年之劳成就了《集古录》;赵明诚身患轻疾加倾其所有,修成《金石录》;书画家米芾也是一位金石家,这种尚古的风潮也波及到南宋,宋高宗对古董珍玩的喜爱几近狂热,在扬州筑坛祭祀时,多数礼器改用了陶瓷器及木器。绍兴16年,根据《宣和博古图》样本,造成瓷器模样,徽宗赏赐给臣僚的新成礼器以及未被金人掠走并携至南宋的礼器,重新制作和替换。瓷制礼器,器形有觚、炉、鼎、簋、鬲、贯耳瓶、胆瓶、盘口长颈瓶、六棱瓶花口瓶和尊等。

南宋官窑炒米黄釉鹅颈部瓶

老虎洞窑址出土

南宋官窑在工艺特色上,一个最靓丽的特点是发明了多次烧成、多次上釉的制瓷工艺,创造了薄胎厚釉的黑胎青瓷,大多数肉的厚度在1.0毫米以上,以至于肉眼可见多层釉结构,这是青瓷的釉层厚若堆脂,宛如美玉琢成,大大提高了青瓷的质量和档次。

从考古窑厂发掘中发现的已经上釉的素烧胚来看,最后的釉层分4层,说明这类瓷器要经过三四次烧成和上釉的复杂工艺,其过程可能是:先将备坯件在一个合适的温度下素烧,使坯体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包括:第一次胎胚素烧—上第一次釉—第二次中温釉烧—上第二次釉—第三次中温釉烧—上第三次釉。最后在龙窑的高温位本烧。这样的过程是在同一龙窑的不同窑位中完成的。一件上好瓷器要经过多次焙烧多次上釉,其工本可想而知非常昂贵。中温素烧的温度估计在1000度到1050度左右,高温本烧温度约在1220度左右。其胎体并未烧结,用金属棒敲击声哑,釉色以粉青和米黄两色为正烧品的主要色泽。

“君子以德比玉,无骨不去其身。”南宋官窑的玉质釉面是中国历代名瓷名窑中最具有特色的所在。这种玉质感主要产生于厚釉多层结构,将电子显微镜观察到釉中多层、中间层聚集大量的微晶和部分气泡,从而使光线入射到釉表面时产生多层的漫反射、散射等光学现象,表现出与硬玉内多晶结构相似的化学性能。因而达到了持有玉质感的奇妙效果,它的釉色变化风情万种,从青兰、青绿、青灰到青黄、米黄、蜡黄等各种颜色追求,是美学中的最高境界——自然美。

传世南宋官窑弦纹双耳炉

日本静嘉堂文库藏

综上所述,在鉴别南宋官窑瓷器时要特别记住的是南宋官窑器外表的自然美特性。典型“紫口铁足”、“开有纹片”、“釉呈粉青”等,是南宋官窑瓷器在生产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特征,而不是窑工刻意所为,换言之,具有这些特征,也不完全是南宋官窑瓷。

南宋官窑瓷的胎有灰黑色和浅灰、深灰和灰黑之分,薄胎厚釉、厚胎厚釉两类产品长时间并存,釉色从天青、粉、青灰到青黄、米黄,都是南宋官窑器的可能呈色。黑胎多层6釉结构的粉青礼器是典型代表,还要深刻领会南宋官窑器的造型艺术风格与内在的贵族风范,它绝非一般的民间用品,而是符合宋徽宗高雅意趣的高档御用品,代表了当时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时尚。

某些经过人为加工,用一种在高温度中能产生深褐色的护胎浆料水在器口、器足涂刷,以追求紫口铁足的效果,对釉面纹片进行人工加色,刻意追求“金丝铁线”、“文武开片”等特征效果的器物,大多都是元代后仿品。在器型类比过程中,要十分明白南宋官窑器型的标准器,把握其演变规律,一些南宋后才出现的典型器,一旦以南宋官窑瓷的风格出现一定是仿品无疑。

清雍正景德镇窑官仿粉青釉葫芦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The End -

交流、服务、合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