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能力不够的下属,开除不了的话,权谋家都用这招!
【出处】《资治通鉴 卷第十三 · 汉纪五》
【原文】帝益明习国家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不知;又问:“一岁钱谷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惶愧,汗出沾背...居顷之,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久之,即祸及身矣。”勃亦自危,乃谢病,请归相印,上许之。秋,八月,辛未,右丞相勃免,左丞相平专为丞相。
【译文】文帝越来越明习国家政事。朝会时,文帝问右丞相周勃说:“全国一年内判决多少案件?”周勃谢罪说不知道;文帝又问:“一年内全国钱谷收入有多少?”周勃又谢罪说不知道;紧张和惭愧之下,周勃汗流浃背...过了一段时间,有人劝周勃说:“您诛灭吕氏,扶立代王为帝,威名震动天下。现在您接受朝廷厚赏,担任职位尊崇的右相,时间一长,将要大祸临头了。”周勃也为自己担忧,就自称有病,请求辞去丞相职务,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秋季,八月,辛未(二十日),文帝罢免了右丞相周勃,左丞相陈平一人担任丞相。
【分析】职场上,不少领导在面对能力严重不足又沾亲带故的下属时,碍于关系,不方便直接开除,但又不知如何是好,很是纠结。案例中,作为右丞相的周勃,汉文帝知道其能力不足以担任丞相的职位,但碍于周勃在扶立自己当上皇帝时有重大功劳,所以不方便直接开除,但汉文帝独辟蹊径,主动让周勃提出辞职的请求,然后才对其罢免,很好地处置了这个棘手的问题。至于汉文帝的权谋招式,现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前期:适时敲打
在上一篇文章中,这一点已有所分析。汉文帝考虑到周勃之前将吕氏诛灭,扶立自己为帝方面有功,加之是自己亲自授予周勃右丞相的职位,如果现在又由自己亲自罢免其右丞相的职位,恐不好明说,影响比较大。所以,文帝的最终目的是让周勃自己提出来,请求将自己丞相的职务辞去,然后汉文帝再顺势罢免,这是比较理想的。基于此,汉文帝之所以要让陈平和周勃回答同样的问题,其用意之一就是适时敲打周勃,让其深刻意识到以自己的能力根本不适合当丞相;如果要当丞相,在其位,就当行其事,不应当出现这种情况。很明显,汉文帝在敲打周勃的用意已经很明显了。
第二,中期:意图稀释
“居倾之”,意思是说过了一些日子。此处强调的是在时间上要宜缓不宜急。把兔子逼急了还会咬人,况且当时周勃处于尊崇的右丞相职位,之前又做过太尉,位高权重,如果让周勃知道这是针对他而精心策划的一个局,那么位高权重的周勃会干出什么疯狂的举动也不好说。在这点上,汉文帝不得不慎重考虑。所以,汉文帝在过了一些日子后才指使人对周勃进行规劝,让其主动辞职。在这里,派人去规劝的时间点很敏感:如果太早去规劝,那么周勃很容易将前后事件联系起来,认为这是在针对自己,要削自己的权力;如果太晚去规劝,间隔时间太长,前期的敲打工作白做,周勃已经好了伤疤忘了疼,最终劝说的效果会不理想。所以,这个时间点当是周勃的“伤疤”(即之前对汉文帝的发问感到惭愧)好到一半的时候才去,这样才会发挥对周勃的警醒作用,最终的规劝效果才会大。
第三,后期:刻意规劝
在前期做足敲打工作后和中期时间节点的完美挑选上,接着便是后期的刻意规劝。刻意规劝方面,主要注意两个点:
其一,规劝人员的选择:人员的挑选方面,主要是要规避掉同自己有利益相关的人。出于风险性考虑,不管是直接利益关系人还是间接利益关系人,最好统统规避点,而是要授意无利益相关的第三人去规劝。这主要是因为,一旦涉及到利益,然后带着利益去规劝,那么周勃就自然会认为这是汉文帝指使人来对自己进行游说的。一旦游说带有目的性,其出发点是站在汉文帝角度而不是自己角度来说事,那么周勃就会持戒备心,进而其成功规劝的可能性就很低。
其二,规劝话语的打造:话语方面,主要是向周勃言明利害关系,并且要刻意强调周勃在名利方面已经达到最高了,已无可赏之赏,然而,其面对的祸患却即将来临。这样,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周勃便会主动提出辞职的请求。
综上所述,经过教主的分析,对于曾经有恩于自己又经自己亲手提拔至高位的人,当发现其能力严重不足又不好直接开口罢免时,汉文帝的此举做法启发深刻!作为权谋家,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关系时,不能一味逃避,而要及时地运用谋略,讲究策略,方能拨开云雾见天明!
权谋笔记,帮助你在职场快速成长!
quanmoubiji,bangzhunizaizhichangkuaisuchengz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