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粤军战斗力如何?曾经也是“王者”,几次分裂后沦为青铜

抗战期间粤军“三剑客”的职务已经分别是: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和新编第四军军长叶挺,恐怕后面还得加个第七战区司令长官余汉谋,以及军事参议院院长李济深、中国远征军副司令长官黄琪翔、江防军司令吴奇伟,还有在淞沪抗战时奋起抵抗的第十九路军蔡廷锴蒋光鼐等等,这样一个占据民国军界小半壁江山的名单拉出来,你说粤军厉害不厉害?

李济深

(一)民国粤军的起源

许多人搞不太清楚民国粤军的由来,早在辛亥革命时期的1911年11月,广东宣布脱离清政府的统治而独立时,同盟会元老胡汉民即出任军政府大都督,他与陈炯明、邓铿等人率先组建了广东地方部队“建国粤军”,兵力大约有8000人左右。

不过袁世凯窃取民国大总统的权力后,立即下令免掉了胡汉民的都督职务,同时拉拢旧桂军的龙济光进兵广东,建国粤军被击败遣散,所以这一时期,广东是被旧桂系和龙济光的“济军”所盘踞。

直到1917年护法战争期间,广东省长朱庆澜被旧桂系逼迫排挤得无法正常行使权利,乃愤而辞职,下台前将手头的亲军20个营5000人枪交予孙中山,后者再托付给陈炯明、邓铿,以此为基干组建“援闽粤军”,打着这个旗号先在闽粤交界地带发展壮大,占领了20多个县作为根据地,才有了近代民国粤军的雏型。

1920年初,由陈炯明任司令、邓铿任参谋长的这支粤军发展到20000余人,具备了反攻广州赶走旧桂系的实力。

陈炯明

1920年秋天,粤军终于回师广州成功,将旧桂系势力逐出广东,得以迎回孙中山建立广州革命政府和大元帅府,而陈炯明也被任命为粤军总司令兼广东省长,邓铿任粤军总参谋长,民国粤军此时正式有了名号。

经过整顿补充的粤军,到1920年11月共编为两个军三个师15个旅约60000余人,陈炯明兼第一军军长,许崇智任第二军军长,其中邓铿是孙中山的最坚决支持者,与陈炯明渐行渐远,也因此遇刺身亡。

也就是说,在黄埔军校没有建立之前、在北伐战争之前,孙中山赖以同北洋军阀政府形成“南北对峙”的基本力量,就是以粤军为主的(以及少量滇桂杂牌军队)。

在北洋政府连续对湖南、四川用兵进逼两广的状态下,广州政府(包括大元帅府)能够存续下来最终演变成为“国民政府”,粤军的力量功不可没,战斗力也是相当可以的。

蒋介石

(二)民国粤军的分裂

世事难料,粤军总司令陈炯明与孙中山的政治抱负和关于北伐的理念不同,最终决裂,在孙中山一方看来那当然就是“叛变”,只剩下许崇智的第二军继续效忠孙中山,回师广州“靖难”打跑陈炯明的部队,这个时候老蒋、顾祝同、钱大均、卫立煌等均属许崇智的部下。

陈炯明率残部撤出广州逃往曾经的根据地粤东闽西地区,许崇智成为新的粤军总司令,也是孙中山1925年逝世后四位“顾命大臣”里面唯一的军事领导者。

邓铿身亡和陈炯明出局,标志着粤军经历了第一次分裂,随后重新进行了整编并恢复了“建国粤军”的番号,此时粤军的指挥序列是:粤军总司令许崇智,总参谋长老蒋,第一军军长梁鸿楷,第二军军长许崇智兼。

说明一下,邓铿兼师长的第1师(原属陈炯明第一军,支持孙中山),是粤军最精锐的一个师,李济深、邓演达、叶挺、陈铭枢、陈济棠、蒋光鼐、蔡廷锴、张发奎、薛岳等皆为第1师军官出身。

叶挺将军

邓铿遇刺后,接手第1师的是孙中山曾经非常倚重的粤军将领梁鸿楷,陈炯明第一军的其他部队既然叛变,这个师就继承番号扩编为建国粤军第一军。

所以黄埔党军成立后,老蒋是以黄埔校长和粤军总参谋长的身份出任“东征军总指挥”,以黄埔学生军外加许崇智、梁鸿楷的粤军,通过两次东征彻底打垮了陈炯明的叛军部队,再通过整合与收编,粤军也终于再次完成统一。

因此,黄埔系的高级将领其实很多人在粤军混过,比如老蒋曾任粤军的支队司令和总司令部参谋长,所谓的“五虎上将”顾祝同、刘峙、蒋鼎文、陈诚、卫立煌皆出自粤军,因为当时还没有黄埔党军。

不过这批非广东籍的将领由于多受排挤,逐渐都投靠到黄埔系统和老蒋的门下,比如卫立煌就是因此成为老蒋嫡系的。

黄琪翔

(三)粤军被老蒋分化瓦解

作为广州革命政府的基干武装力量,以及民国初期实力强劲的地方部队,粤军最终被老蒋瓦解而没有形成气候,主要存在两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群龙无首”,陈炯明叛离后,孙中山决定建立自己的军校和党军时,老蒋以黄埔教官、黄埔前三期学生、黄埔教导团为班底,逐渐形成在了广州政府内部的第二支重要武装:黄埔系军队,一山不容二虎,在孙中山逝世的情况下,粤军就成为他吞并的目标。

为了攫取整个广州政府的军权,老蒋利用廖仲恺被刺案首先逼走了盟兄许崇智,再加上之前遇刺的邓铿、叛变的陈炯明,建国粤军三大元老从此不在。

而许崇智第二军的部队,大部分也因此被老蒋所掌握,后来编入“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的第3师、第14师、第20师皆为粤系部队,随着大批黄埔生毕业成为这些部队的中下级军官,这几个师逐渐就成为了中央军嫡系部队了。

蒋介石

值得注意的是,被老蒋利用“廖案”逼走的不仅是胡汉民、许崇智,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就是第一军军长梁鸿楷(兼第1师师长),所以粤军领导层再次被团灭,只剩下一个总参谋长蒋某人,顺理成章接管了全部粤军的兵权。

不过粤军第1师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是粤军的精华所在,梁鸿楷被逐后由李济深接掌,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后来扩为北伐第四军,遂被称为“粤军之母”。

到北伐誓师之前,广州国民政府所辖军队统一整编为“国民革命军”,此时粤军的分布情况是:原许崇智的粤军部队大部分被编入何应钦第一军,少部分与粤军第1师整合扩编为李济深第四军,另外一股是绿林出身李福林的粤系第五军,所以在北伐军最初的八个军中,粤系的力量还是很强的。

薛岳、余汉谋和张发奎

但是粤军存在第二个严重问题,内部的地域矛盾和派系矛盾太多,在群龙无首的状态下,互相不服互相拆台,最终未能形成一个整体。

比如李济深的第四军是由陈铭枢第10师、陈济棠第11师、张发奎第12师、徐景唐第13师、叶挺独立团编成的,北伐成功后各部纷纷壮大,最终也发生了分裂。

据说当年方言也是划分粤军派别的一个标志,薛岳的部队说客家话,蔡廷锴的部队说粤语罗广片为主,陈济棠的部队会讲湛江雷州话的的人很吃香,而潮汕人在陆军系统中受排挤,大多只能投奔海军。

张发奎

(四)抗日战争中表现不俗

经过1926年到1936年十年间的演变和数次反蒋失败,粤军逐渐分化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成为中央军嫡系,一部分以陈济棠为首留在广东自成系统。

“两广事变”失败后,陈济棠下野余汉谋倒向老蒋,标志着粤军不再是一支地方军队,因为余汉谋执掌的部队也成为了中央军旁系(嫡系中的杂牌),所以到抗战爆发时,粤军已经基本被“中央化”了,尽管许多部队官兵都是一色的广东籍贯,但整个粤军没有领袖、也失去了独立性。

抗战爆发后,粤军再被分拆为两大部分,其中一部由余汉谋统率在广东地区留守(第62军、第63军、第65军等),一部北上投入华东和华中地区的抗日战场,比如在南京保卫战中正面突围的第66军、第83军,兰封会战中的第64军、在万家岭大败日寇的第4军等等。

而粤军将领也屡受重用,毕竟他们当中许多都是广州革命政府时期的老将,资历深厚且在北伐中战功卓著。

解放战争不细说了,粤系部队也比较顽强,淮海战役华野在碾庄围歼第七兵团师,指战员纷纷回忆“黄百韬这个老广不好打啊”,其中的含义,其实不仅仅因为黄百韬是广东籍,还因为其第七兵团中的第63军、第64军也都是粵军部队。

薛岳

【度度狼gg】公众号

QQ号 : 12002951

微信号:hou61990

_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