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关于「后真相」的研究计划书 (第一部分)| 我想知道真相是如何沉没的
生 活
昨 晚 蹦 迪 近 4 点
今 晨 8 时 赶 早 课
作 业 批 改 屁 屁 踢
9 9 阿 蒋 肾 透 支
前一段时间答题班布置了一道作业“后真相时代的产生原因和其对新闻业的冲击”。为什么会有这道题,就是因为我俩觉得大家对于「后真相」概念的认知过于混乱,甚至存在着非常多的「乱用」「误用」的情况。
POST-TRUTH,一个看似非常有逼格而且似乎非常符合当下舆论环境的语词,正在逐渐「被用坏」
而我们这篇推送,需要明晰的,就是「后真相」的概念以及它的产生原因。
注:本次推送的内容来自99的某次突发奇想,希望能给各位一点参考
「POST-TRUTH 后真相——事实的消逝以及情绪的凸显」
“后真相(Post-truth)”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政治传播领域,例如“后真相总统制 (Post-truth presidency)”、“后真相政治(Post-truth politics)”。2016 年被选为牛津词典年度 词汇,成为形容当下网络尤其是社交媒体平台传播研究中的“热门”。它代表了一种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对事实真相的僭越,价值先于事实并指引事实,情感与想象成为新闻的核心与重点,事实和真相却逐渐“下沉”,被遮蔽、被忽略、被消解。
1992年,“Post-truth”首次被美国《国家》杂志用以描述“水门事 件”、“伊朗门丑闻”和“海湾战争”等事件的共同特点。
2004年,美国传媒学者拉尔夫·凯斯出版《后真相时代》一书,阐释西方选举政治新动向:在后真相时代,相对于情感及个人信念,客观事实对形成民意只有相对小的影响。
2010年,大卫·罗伯茨将“后真相政治”视作一种新的政治文化,即媒体报道、公众舆论与政策讨论完全脱钩。
2016年8月,《纽约时报》刊发伦敦大学教授威廉·戴维斯的时评指出,传统主流媒体长期以来奉若圭臬的“真相”已经从神坛跌落,逐渐失去了主导社会共识的力量,世界已经进入了“后真相时代”。
所以,「后真相」本身是一个政治话语,主要是指秉持极端立场的政客无需像纳粹德国那样使用“黑色宣传”来蒙蔽民众而仅仅需要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对事实进行重新“包装”,隐蔽地设置观点性而非事实性的议题来迎合当下民众的关切热点和情感诉求由此挑动起与之相关的「情感化想象」,从而放大和强化某种观点与偏见。
如果大家有关注法国总统选举就一定认识勒庞,不是乌合之众的勒庞,而是玛丽娜·勒庞。她声称欧盟是所巨大的监狱而法国正深陷其中。这是一种“夸张”的表达方式,欧盟自然不是监狱,但是这种“夸张”的表达就足以激起本身就认为欧盟让法国深陷泥潭、让人民深陷苦难的人群的情绪。这个时候,「欧盟是否是所监狱」「法国是否真正地因为欧盟而遇到诸多问题」这些事实都不再重要,被激起情绪的公众已经不再关注真正的事实,而只需要这种情绪化表达。
而勒庞的这种「夸张」的话语,就是为了激起这样的情绪而获得支持。所以所「后真相」,是一种「迎合公众」的政治话语,是政客的惯用政治伎俩。
这里举一个方便大家进行理解的例子,比如今天A想要向C诋毁B,他不需要举出真正的事实,他只需要在C表达出「我觉得B有时候有点装x」的时候说出「是吗?我好想听好多人这么说过他」。这个时候,A就成功了。
话语的情绪化迎合,就是后真相的一大产生原因,当然,这是一种政治竞争(具有一定的获利目的)的需要。
并且,当下的公众舆论也呈现出“后真相式”的景观——公共事件讨论中往 往出现价值和观点争论甚嚣尘上甚至完全偏离事实真相、舆论失焦、真相被消解,甚至出现公众舆论对媒体新闻报道动机的质疑、媒体公信力下降、公众与媒体之间对真相的共识断裂。
「原因:事实真相的消解以及情绪价值的上旋」
以下, 我必须把后真相这个概念进行「内容剥离」
等
一
下
头
晕
目
眩
我
们
明
天
继
续
最后,近期会出小册子校对推送
错别字问题我们会一一勘误
确实是我们的工作不周
给大家鞠躬了
名词解释小册子 | 我们终于做了一本适合新传考研可以边走边背的小册子
名词解释 | 错误、道歉以及善后 | 我们希望能够给所有人一个解决方案
点击图片 打开考研新大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