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的「奥利给」时刻 | 一周热点总结

=

我们到底想看见

怎样的后浪

=

快手在昨天发布了一则名为#看见#的3分钟短视频,以其一贯的竖屏呈现加上快手红人「加油」各种排比的讲述:
“有人在大山里起舞”
“有人在菜地里高歌”
“有人潜入最深的海底”
“有人登上最高的山峰”
“很多人不知道漠河冬天泼出的开水能成雾霜”
“很多人不知道乌苏里江大马哈鱼有多香”
“很多人不知道曾母暗沙海底有无数宝藏”
“很多人…一生只在一个地方…”
快手将它命名为「看见」,看的是大多数人看不到的世界,看的是那看不到的世界里的千姿百态,看的是那千姿百态中的咸苦甘甜。而它的副标题才真正地道出了快手想要传达的意义:小人物的奥利给时刻
不要冷漠地走入普通人,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幸福;不必盼望世界先理解你,你可以尝试先理解世界;不要冷漠地走入任何未经检验的生活,要相信生活值得一过,只要你热爱它,如果非要对生活有态度,加油!奥利给!
当奥利给说,我们是世间的尘埃,确是自己的英雄的那一刻,或许很多人都已经认可了快手这则宣传片的价值。
很轻易地,几乎每一个人都会想起B站在5月3日发布的那则名为「后浪」的短视频,其中,演员何冰用着极其铿锵有力的话语说道:“我看着你们,满怀羡慕”。
从宣传片的表现形式上来看,「后浪」与「看见」几乎是如出一辙。同样的演讲人,站在闪着光的屏幕前,一盏聚光灯交汇,一袭古朴的中山装,严肃、认真而又激动。但是,与其将「看见」称为是快手对B站「后浪」的姊妹篇承袭,不如说是快手用自己的Slogan——看见每一种生活,以模仿和复刻的形式,对B站、对「后浪」,来了一次彻底的颠覆和解构。
快手告诉我们:我们这一代的后浪,不仅是那些光鲜的、漂亮的,不仅是那些玩科技的、舞出世界的,不仅是城市的、走在前沿的那些模样和面孔,还有那些在秧苗地中、在江河湖海旁、在简陋的砖瓦房里、在办公楼内、在老山深处的人们,他们是小孩、是青年、是中年、是老年 ,是残疾人、是探险者、是工人、是军人…是芸芸众生,是每一个普通人。
直到一个月后的今天,在微博上搜索「后浪」,尾随其后的仍然是恶心、韭菜、翻车这样的字眼。
为什么同是一次宣传片,在形式、逻辑、呈现形式都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何以让「后浪」成为了“没有烟火气息”的“爹味说辞”,而让「看见」成为了“这是我看过最好看的广告”的“接地气表达”。
是宣传目的和宣传技巧。
🚩 和传统媒体合作的B站承载了太多
早看B站「后浪」的时候我觉得这件事情并非那么简单。可以看到影片中的语言表达大部分集中于这样的叙述:
///
科技繁荣、文化繁茂、城市繁华…
现代文明、自由学习、欣赏电影…
自由探索、打破壁垒、选择的权利…
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满怀敬意、满怀期待…
把民族的变成世界的…
///
果然,拉到最后一看:
从宣传目的来看,B站的这个「后浪」不仅仅是想要通过这样的宣传片去塑造品牌形象、传播品牌价值观,更需要的是透过这样的画面表达、符号审美,来传递一种主流价值观——我们的时代正值盛年,而所有的如后浪一般的我们,更应积极向前,在时代的浪花里扑棱前进——虽然只有比较动人的浪花能够出镜,但是每一朵都要很努力地翻滚喔!
「后浪」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场感动中国十佳人物盛典变成了一帧帧拼贴在一起的三分钟短视频。典型人物、典型报道、典型成就,一个个拼贴在一起,光是B站up主「我是何同学」一个人就出境了三次,可能是因为何同学真的挺像是一朵令人骄傲的小浪花的——当「后浪」开始用这类有为青年、中产阶层青年群体代表所有的年轻人时,就已经德不配位了。
所以说,这部宣传片的主体虽在B站,但实际上就是一趟承载着主流核心价值观的托马斯小火车,换掉了之前堂而皇之的感动中国和十佳有为青年,摇身一变就成了3分钟的短视频,变成了长辈对小辈的鼓舞和自豪。
这不能不算是一次传统媒体主流价值/文化宣传的转型。同国内最为知名的青年群体聚合平台B站合作,发布宣传短片,企图通过一个与青年人最为接近的平台表达和传播针对青年群体的价值导向。但这又不能不称之为是一次失败。在传播语态上,除了仍然是一种至上而下的,以说教、评价、认可与否的态度对青年群体进行锚定——这样的你是优秀的,这样的你是成功的——之外,最为令人无法苟同的问题在于,青年群体,是否只有那些成功的人,那些多才多艺的人,那些从小就「不惑」,就追求各自喜好的人。
主流媒体和B站都还是把自己看得太高了,精英审美的视角无法触及更多的、更广泛的普通人。
换一个剪辑视频,「后浪」马上能变成国家成就宣传片——因为它不仅要讲青年人,还要讲时代成就、国家富强和民族富裕。
小破站承载得有点多,压弯了它那杆二次元的腰。
🚩 宏大叙事和平民语态
宏大叙事是「后浪」最大的宣传语态问题。它给了太多的时代宿命、强调了太多的科技、自由、权利、繁荣、繁茂、昌盛。
所谓“宏大叙事”是指以其宏大的建制表现宏大的历史、现实内容,由此给定历史与现实存在的形式和内在意义,是一种追求完整性和目的性的现代性叙述方式。(邵燕君)其外在表现往往是一种「史诗级」宏大语态,着眼于未来,着重于价值,放眼望去均是脚不沾地的高维语态。
这是「后浪」的宣传叙事,是居庙堂之高而不得民心的表征。
而「看见」呢,用一句诗来说就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平民化的语态能够获得更为广泛的受众群体。
🚩 精英和普通人的身份想象
可以发现,在B站和快手的「后浪」和「看见」中,宣传者分别是演员何冰和普通的快手红人奥利给大叔,而选取的画面和人物分别也是更偏向于中产家庭的青年群体以及更为多元的普罗大众。
两个视频其实说起来在核心受众上并不相同。一类是青年群体,一类是所有快手所认为的目标用户。更进一步说,B站在做的就是价值引导宣传片,而快手做的是品牌广告。
但是在表达上而言,B站更加偏向于精英化的受众想象,从其所选择的演讲人到几乎所有的青年群体,都是处于较为有成就的、家庭条件较为优越的,能够真正追赶上时代脚步的那一部分人。
按照这个逻辑,那鲁迅先生还说过,“自古以来,中国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都是中国的脊梁。”在「后浪」这,脊梁二字看起来好像只是给那些光鲜的年轻人准备的喜报。
塔尔德认为,报纸能够通过信息的传递在受众心中建立起共同参与公共事务的以理性形象为主的公众群体。
其实就类似于本尼迪特克·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一书中所阐释的,“即使是最小的民族的成员,也不可能认识他们大多数的同胞,和他们相遇,或者甚至听说过他们,然而,他们相互联结的意象却活在每一位成员的心中。”
当受众接受图像、文字的内容传播时,在信息的传递之外还会存在一种身份的认同感,即詹姆斯·凯瑞所强调的传播的仪式观。这个时候传播所强调大的就不再仅仅是信息内容,而在于一种关系辨认——就像是我一直举的一个例子,在教室中,老师和学生的传播关系是在学生坐着、老师站着;老师说着、学生听着这样的传播情景中被认定的。
而我们在看「后浪」,在看「看见」的时候,除了接受信息的传播,同时也在接受一种身份的认同和关系的判断:
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无法与「后浪」产生共鸣,甚至于是出现霍尔所讲的「对抗式解读」的根本原因所在——我不是「后浪」里的那部分精英式人群,我只是普通人,我活得很艰难,但是「看见」却让我在普通人的生活里找到了平凡的力量。
=
回到最开始的那个问题:我们到底想要看见怎么样的后浪?或许在快手的「看见」中就已经有了答案——平凡日子里的英雄梦想。
=
接着「小人物的奥利给」这个话题继续,在这个星期的热点事件中还真包括了那么几个小人物,有的是身患癌症却被质疑到处打卡消费进入高端场所;有的是因模仿老师被教育部约谈;有的是因为直播自曝被卷入高考舞弊事件…这些「小人物」都因网络而起,有的是B站,有的是快手,有的是直播;这些「小人物」也都因网友而火,有的是被抓包,有的是为其打抱不平,有的是和网友聊嗨了。
小人物的奥利给时刻很多,就像网络上的「小人物」始终也面临着「大事情」。
   虎子的后半生:到底是欺骗还是误会? 
- 事件信息 -
B站up主「虎子的后半生」被质疑在其抗癌期间曾多次出入上百个餐厅,并经常出入五星级酒店、游艇俱乐部等高档消费场所。网友质疑其是通过谎报患病情况骗取视频打赏和吸引用户观看视频以获取收入。
🗣 网络围观的自审查机制
网络围观的自审查机制说起来倒挺有意思的,大概也正应了刘震云的那一句话:“吃瓜群众并不在场,却又无处不在。你无事时他们沉默;你出事时,他们可以在瞬间掀起狂欢的波澜,也许还会决定你的命运”。
类似于虎子这种的网络自审查机制从来没有停止过。网民能够通过「围观」的力量对每一个被关注的人进行「搜肠刮肚」的检查。如果一个人看不出有什么问题,那就一百个人看,一千个人看。
当前网络舆论的最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历史聚合效应」,以一条时间线为纵轴,当某个人受到关注的时候,能带你把娘胎里的事情都挖出来…
🗣 网络平台的监管责任
在这起事件当中,B站已对虎子的视频标签上了「该up主内容存在争议,请注意甄别视频内信息」的黄色字样。
其实这样的事后审查和标签机制早就已经应用于Facebook和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平台中。
Facebook曾在2017尝试给被举报为假新闻的内容打上了“争议标签”;Facebook在2019年秋季推出一个“新闻标签”,该标签将使可靠来源的新闻在Facebook上获得高度突出的位置。
新浪微博目前也会对存在争议的事件作出相关的标签化处理,例如「该内容存在争议,双方正在举证」,亦或是「xx已对该事件作出回应」以促使用户进一步了解相关信息,不至于为假新闻所欺瞒。
现在迫在眉睫的问题是,社交媒体是否应该承担起重要的事实核查的作用,还是它只是作为一个网络信息传播平台?
   「钟美美」被约谈:该不该? 
- 事件信息 -
网名为“钟美美”的黑龙江省鹤岗市男孩模仿老师的视频走红网络。“钟美美”快手账号的粉丝数量猛增,有商家购买其广告位。但同时,有消息称,当地教育部门“约谈”了“钟美美”,并删除了相关模仿老师的视频。
🗣 考察方法预测:新闻评论
对于「钟美美事件」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评论的考察,这也是本周秃头评论写作所布置的一篇作业🔗 新闻评论第五弹 | 姐妹们冲鸭!
这里也稍微讲一下几个可行的评论观点:
1、模仿者所模仿的内容来源于现实,真正需要做的不是约谈「模仿者」,而是实际地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如如何正确看待此类事件的角度出发)
2、文化教育理应更具有多元价值,一刀切的删除和武断的不允许不符合教育的初衷。(从教育的角度出发)
3、网络请给孩子多一些的成长空间。(从孩子成长健康的角度出发)
   仝卓的自曝:网络真的有让人说真话的魔力? 
- 事件信息 -
艺人仝卓在一次直播中爆出自己曾在高考时将往届生身份改为应届生。此事一出,仝卓即被质疑“高考舞弊”。目前仝卓本人、中央戏剧学院、教育部均作出回应。
🗣 联系翟天临事件
大家自己看一眼…我觉得他俩应该当好兄弟…
🔗 那个问了翟天临知网是什么的粉丝,亲手揭掉了偶像的人设
🗣 梅洛维茨消失的地域
说老实话,为了让我的这篇文章看起来学术性更强一些,我扯了梅洛维茨老兄来给我撑场面。
梅洛维茨认为,电视的出现让女性从传统的家庭从属关系中解放出来,开始了解和参与到社会发展中;电子媒介却使儿童和成人之间的界限消失,给了儿童提前体验成人世界的机会。新媒介带来的更多是以往不曾出现的场景相互交叠,新媒介所带来的场景正在不断改变人们的行为趋势。
“每一个特定场景都有具体的规则和角色”。这是梅洛维茨对场景和处于其中的角色行为规则作出的一个重要的判断。
仝卓也好、翟天临也罢,很大程度上就是在直播这样的场景维度当中将自身所处的私人场景(直播的场地)与直播的公共场景相互交织和混合了,导致了场景行为当中的混乱性,也就是梅洛维茨所说的“人们在不同的场景中会产生不同的行为模式,但是当两个场景融合后,就会得到一个新的综合定义”。
显然,对于他俩来说,这个场景的混乱带来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要不以后大家艺人别直播了…
  晚 安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