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将印象
末将印象
刘述涛
一开始来庐陵老街行走,看到那么多落款是“末将”的题字,我心里就纳闷,这末将到底是哪位高人,怎么“庐陵老街”尽是末将写的,“状元楼”是末将写的,“关帝庙”,也是末将写的。看来看去,庐陵老街上“末将”的字无处不在。
这末将到底何许人也?
过了几个月才知,末将,乃是冯为民先生的雅号,也是冯为民先生的自谦。众所周知,末将最早出现在《史记·项羽本纪》中,“王(楚怀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悦之,因置以为上将军; 项羽为鲁公 ,为次将, 范增为末将。”范增乃是项羽楚霸王的亚父。到后来,天下的武官都会自称为末将,而且大多用于书面的落款。我不知道自己的猜测对不对,也许冯为民先生原来是一名军人,又因书法落款需要字号,所以就自谦为末将,落款也用“末将”。
我一开始认识末将,是在很多年前的一次酒席上。
那一年,末将出版了自己的几本专著,专著里的好多文章都在市里的广播电视报上连载,我也是广播电视报的作者,于是,有幸读到他的一些文章。从他质朴的笔下,我看到一位汉子胸中的铁骨柔情。同样是在那一年,市里的广播电视报有活动,我们坐在同一酒桌上,听人不断地喊他冯局长,我也就叫他冯局长。但他并不认识我,只是在我敬酒的时候,笑着同我点点头,碰一下杯,又忙着去说他文章里面的事情了。这个时候的我,并不知道冯为民先生是书法家,他是跨界来写作的。他同人说他想要写,是因为他有那么丰富的人生经历,有那么多的情感仍然没有放下,他始终认为书法能够表达一个人的情感,但却无法像一篇文章那样表达得淋漓尽致。于是,他希望通过手中的笔,用心去构筑文字,让人了解一个从文字中走来,不一样的冯为民。
那个时候的我了解的冯为民,也就更多就是文字中的冯为民。
文字中的冯为民自然是离我很远很远,就算没过几个月,我们还在一起参加过一次市文联组织的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的采风活动,我见到的他,也总是背着手,同边上的人说他这一次去了广东韶关的某座寺院,那寺院里的某一副对联,给他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还有就是他站在宣纸面前,挥笔疾书,旁边站着一群拍手叫好的人。我远远的观望,走不进也走不近他的世界。
好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采风活动很快结束,我与冯为民先生又越来越远了。
就在我以为人生再没有交集的时候,我却成为了庐陵老街上的一位驻街作家。这让我开始相信,一个人的命运,是由老天爷把控的。你这一辈子会与什么人交往,你接下来会走什么样的路,除了你自身的努力之外,更多的还是老天爷说了算。现在,老天爷让我来到了庐陵老街这方沃土,让我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市里的文化名流。自然,也就有了与冯为民先生再次的交集。
交集之中,真正让我感动的一件事情,那是发生在今年炎热的夏天,有一天中午,我坐在公司的食堂用餐,汗水就像是水一样往下直淌,我的衬衣全湿透了。而食堂的电扇却是起不到什么作用。我实在是忍不住了,就将这种经历变成文字,发在公司的群里。谁知道冯为民先生竟然看到了,他在一次酒席上,当着我的面,同我们公司管后勤的高管说,如果公司不出钱多买几把电扇装在食堂里,他就自己掏钱给我刘述涛买一把。说完,他又指着我说,你们是不理解写文字的苦,我是写过了几本书才深有体会。我们写书法,可以天天写同样的字,天天写,也有人叫好,有人要请回家去。而写文章,你不要说写相同的一篇,就是写相同的一段,人都会说你江郎才尽。听着他的话,看着他充满激情的样子,我的心里忽然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我举起杯,敬了冯为民先生一杯,他不但让我看到了他身上的真性情,他还让我看到了一个人内心深处对于他人的悲悯情怀。
后听人说,冯为民先生的字大巧若拙,就如同他的为人。我想一想,还真是这样。《老子》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大巧因自然以成器,不造为异端,故若拙也。难怪好多人喜欢冯为民先生的字,就因为里面的拙味,也是一种人生。
冯为民先生爱喝点白酒,我也是一个无酒不欢的人,时不时在酒桌上,我们相对而座,把酒言欢。我才慢慢知道,他是兴国人,从军三十多年。喜欢上书法全因看到祖父的一次书写,忽然从内心深处弥生出喜爱,从此,拿起了毛笔,构画起了人生。人生多变,从山村到部队,从部队再广电,再到当下。能放下的都已经放下,唯一放不下的是手中的笔和骨肉亲情。所以,现在同冯为民先生坐在一起喝酒,冯为民先生不太喜欢说过去,他说过去都留在文字中了。他说当下,当下他到南京与儿子儿媳一起的生活,当下他买房搬房子的艰辛与快乐。当下他抱起孙女时的天伦之乐。
可是有一天,冯为民却又说到了过去,说到了母亲,说到自己刚写的一首给母亲的诗。然后他站了起来,朗诵起来,我在他的朗诵之中,流下了眼泪。坐在边上的田芳兰老师也说,这是一首谁读都会流眼泪的诗。我知道,这样的诗,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从心里自然流出来的,就像冯为民先生的字一样,总有一股浓浓的情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