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8本经训诗解5智多德薄至治无为

《淮南子》卷8本经训诗解5智多德薄至治无为

题文诗:

天地之大,可矩表识;星月之行,可历推得;

雷震之声,可鼓钟写;风雨之变,可音律知.

大可睹者,可得而量;明可见者,可得而;

声可闻者,可得而调;色可察者,可得而别.

至大天地,弗能含也;至微神明,弗能领也.

及建律历,别五色,异清浊,甘苦,

朴散,而为器矣.仁义,礼乐,

德迁,而为伪矣.及伪之生,饰智惊愚,

设诈巧上,天下,能持之者,能治之者.

苍颉作书,天雨粟,鬼夜哭;伯益作井,

龙登玄云,神栖昆仑;能愈多而,德愈薄矣.

周鼎著倕,使衔其指,以明大巧,之不可为.

至人之治,心与神处,形与性调,静而体德,

动而理通.随自然性,不得已,洞然无为,

天下自和,憺然无欲,而民自朴,禨祥,

而民不夭,忿争生,民而养足,兼包海内,

泽及后世,百姓不知,者谁.故生无号,

无谥,实不聚而,名不立也,施者不德,

受者不让,德交归焉,莫之充忍.德之所总,

道弗能害;智所不知,辩弗能解.不言之辩,

不道之道,若或通焉,谓之天府,天府真情.

【原文】
  天地之大,可以矩表识也;星月之行,可以历推得也;雷震之声,可以鼓钟写也。风雨之变,可以音律知也。是故大可睹者,可得而量也;明可见者,可得而蔽也;声可闻者,可得而调也;色可察者,可得而别也。夫至大,天地弗能含也;至微,神明弗能领也。及至建律历,别五色,异清浊,味甘苦,则朴散而为器矣。立仁义,修礼乐,则德迁而为伪矣。及伪之生也,饰智以惊愚,设诈以巧上,天下有能持之者,有能治之者也。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伯益作井,而龙登玄云,神栖昆仑;能愈多而德愈薄矣。故周鼎著倕,使衔其指,以明大巧之不可为也。

  故至人之治也,心与神处,形与性调,静而体德,动而理通。随自然之性而缘不得已之化,洞然无为而天下自和,憺然无欲而民自朴,无禨祥而民不夭,不忿争而养足,兼包海内,泽及后世,不知为之者谁何。是故生无号,死无谥,实不聚而名不立,施者不德,受者不让,德交归焉。而莫之充忍也。故德之所总,道弗能害也;智之所不知,辩弗能解也。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或通焉,谓之天府。

【译文】

天地之大,可以用矩尺和圭表来测量;星球月亮的运行,可以用历法来推算;雷霆的声音,可以用钟鼓来模仿;风雨的变化,可以按音律来了解。因此,庞大而能看见的东西,总是能够测量的;明亮而能看清的东西,也总是能够观察的;声音能听到的,也总是能够调节把握的;颜色能看到的,也总是能够区别分辨的。但是,那种大到没有极限的东西,天地也就包容不下了;细到不能再细微的东西,神明也就领略不了了。等到制定律历、区分五色、五音清浊、辨别甘苦以后,这至大至微的纯朴之道就散逸了,也就所谓的“朴散为器”;而到提出仁义、制定礼乐以后,这“德”也被遗弃而成为虚伪了。当虚伪产生,就有以智谋来愚弄人、以诈术来蒙骗君王的事发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尽管有人能占有天下,却未能治理好天下。以前苍颉创造文字,上天担心从此诈伪萌生、去本趋末、弃耕作而务锥刀、天下缺粮,于是降粟雨;鬼恐怕被书文所揭发,故夜哭。伯益发明掘井,龙担心水源干枯而登空离去,山川百神也迁移昆仑栖身。这正是智能越多,德行越薄。所以周朝制造的鼎上铸着巧匠倕的图像,让他衔着自己的手指,以说明过分的智巧是不可取的。

所以,至人对天下的治理,心与神相依处,形与性相谐调;静处时依照“德”,行动时合附“理”;顺随事物的自然本性、遵循事物的自身规律;他浑然无为,而天下却自然和顺;他恬澹无欲,而百姓纯朴无华;他不用求神祈福,百姓生命不会夭折;人们间不必怨恨纷争而给养充足;他的德泽遍及海内外,并延及后世,但人们却不知道施予恩德的是谁。所以,这样的至人活着没有名号,死后没有谥号;他不聚敛财物,也不追求名誉,施恩的人不自以为有恩德而求报答,受恩惠者也不故作姿态而谦让;美德聚集归附于他身上,却不显出盈满。所以,德行汇聚真情执一专心的人,至道都伤害不了他的;智慧所不能明了的事,能说会道也无法解释清楚的。最好的辩论是不辩论、最大的道是说不出来的,如若有人能通达这种境界,那就叫做进入到天府。

(0)

相关推荐

  • 对立与融合:论《庄子》与儒家思想 作者:王锺陵

    作者:王锺陵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30日 11版) . 儒道关系是中国哲学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中的一个重要论题.论者们发表过种种意见.魏晋玄谈中有"三语掾"的故 ...

  • 学术论文|玄德论(二)

    怡然自得 陈佩廷 - 古筝曲 转接上期    精彩继续 "玄德"既是老子哲学的重要概念,亦是诸子时期"哲学突破"的重要标尺.一方面,<老子>中的&q ...

  • 《淮南子》卷2俶真训诗解7道散德溢滑心浊神

    题文诗: 夫天不定,无载日月;而地不定,无植草木; 所立身者,精神不宁,是非无见.故有真人, 后有真知.所持不明,庸讵知吾,所谓知之, 非不知欤?积惠重厚,累爱袭恩,而以声华, 呕苻妪掩,万民百姓,使 ...

  • 《淮南子》卷6览冥训诗解5至御弗御黄帝无为

    <淮南子>卷6览冥训诗解5至御弗御黄帝无为 题文诗: 昔者王良,造父之御,上车摄辔,马为整齐, 而敛谐也,投足调均,劳逸若一,心怡气和, 体便轻毕,安劳乐进,驰骛若灭,左右若鞭, 周旋若环 ...

  • 《淮南子》卷13氾论训诗解1古王德朴趋利避害

    <淮南子>卷13氾论训诗解1古王德朴趋利避害 题文诗: 古之王者,有鍪绻领,以王天下.德生不辱, 予而不夺,天下之人,不诽其服,同怀其德. 当此之时,阴阳和平,风雨时节,万物蕃息. 乌鹊之 ...

  • 《淮南子》卷10缪称训诗解1道衰德用君子仁义

    题文诗: 至道至情,至高无上,至深无下,至平乎准, 至直乎绳,至圆乎规,至方乎矩,包裹宇宙, 而无表里,洞同覆载,而无所碍.故体道者, 不哀不乐,不喜不怒,其坐无虑,其寝无梦, 物来而名,事来而应.主 ...

  • 《淮南子》卷2俶真训诗解8内修虚无外求失神

    <淮南子>卷2俶真训诗解8内修虚无外求失神 题文诗; 内修道术,是故圣不,外饰仁义,真诚不知, 耳目之宣,而游心于,精神之和.若此然者, 下揆三泉,上寻九天,横廓六合,揲贯万物, 此圣之游 ...

  • 《淮南子》卷2俶真训诗解9德衰不一朴散情伪

    题文诗: 及世之衰,至伏羲氏,其道昧昧,芒芒然也, 吟德怀和,被施颇烈,而智乃始,昧昧晽晽, 皆欲离其,童蒙之心,而觉视于,天地之间, 故其德烦,而不能一.乃至神农,黄帝之治, 剖判大宗,窍领天地,提 ...

  • 《淮南子》卷2俶真训诗解10真情清静情通有无

    <淮南子>卷2俶真训诗解10真情清静情通有无 题文诗: 故圣之学,欲返性初,游心于虚.达人之学, 欲以通性,于辽廓而,觉于寂漠.俗世之学, 其则不然,擢德搴性,内愁五藏,外劳耳目, 招蛲振 ...

  • 《淮南子》卷2俶真训诗解11性达情畅仁义自附

    题文诗: 虚室生白,吉祥止也.夫鉴明者,尘垢弗薶; 其神清者,嗜欲弗乱.精神越外,事复返之, 是失于本,求之于末.外内无符,欲与物接, 弊其元光,求知耳目,释其炤炤,道其冥冥, 是谓失道.心有所至,神 ...

  • 《淮南子》卷2俶真训诗解12真人虚静恬澹和愉

    题文诗: 真人之道,神无所掩,心无所载,通洞条达, 恬漠无事,无所凝滞,虚寂以待,势利非诱, 辩者非说,声色不淫,美者非滥,智者非动, 勇者非恐.真情所致,陶冶万物,与造化者, 自然为伴,天地之间,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