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高按哪个穴位

血压高可以按揉的穴位有合谷、内关、曲池、百会、印堂、太阳、足三里、三阴交、太冲、涌泉等。

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而穴位按摩是指运用手或器材在特定穴位上进行点、按、揉、拍、推、捏等连续动作,通过刺激局部穴位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临床常用降压穴位有:

1.合谷:手背处,第1、2掌骨间,第2掌骨桡侧中点。

2.内关: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3.曲池:手肘处,曲肘90度时,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4.百会:颠顶处,头部正中线与两耳连线交点。

5.印堂:额部,两眉毛内侧端中间。

6.太阳: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的凹陷处。

7.足三里: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8.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凹陷处。

9.太冲:足背部,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10.涌泉:足底部,足趾跖屈时,约当足底(去趾)前中1/3交界凹陷处。

本内容由中国中医科学院望 针灸(脑病)科 副主任医师 袁盈审核

平缓降压 三个穴位一付好药

中医里将“高血压”分为两种证型:

一种证型是:肝阳上亢。表现为:脸色发红,脾气暴躁,血压波动大。

另一种证型是:肝肾阴虚。经常口渴,腰酸腿软,头晕耳鸣,血压波动不大。

持续、控制不良的高血压,对心、脑、肾血管的危害、以及由此产生的这些重要脏器的器质性损害是致命性的。因此平缓地控制血压,其实就是间接地保护了这些脏器的健康。

我们人体有3个天然的降压穴位,就是太冲、太溪和曲池。无论哪种证型的高血压都可以用这3个穴位。

太冲穴是肝经上最重要的一个穴位,起到梳理肝气,平肝降逆的作用。

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是滋补肾阴的穴位,相当于给肾浇水灌溉。

曲池穴是大肠经上是穴位,用来扑灭火气,也是降压效果最好的穴位。

每天坚持按揉这三个穴位,200次以上,2个月后可以看到显著的效果。

注:

太冲穴:在脚背上,大脚趾的间隙后方的凹陷处。

太溪穴:手指从脚的内踝最高的地方向后,跟腱前的凹陷处就是太溪穴。

曲池穴:屈肘,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穴位治疗高血压

中医一般将“高血压”分为两种证型:
一种证型是:肝阳上亢。
表现为:脸色发红,脾气暴躁,血压波动大。7 C' h1 [+ Y, m2 m
另一种证型是:肝肾阴虚。
 表现为: 经常口渴,腰酸腿软,头晕耳鸣,血压波动不大。+ g% ?% m) R( d' M3 VA
持续、控制不良的高血压,对心、脑、肾血管的危害、以及由此产生的这些重要脏器的器质性损害是致命性的。因此平缓地控制血压,其实就是间接地保护了这些脏器的健康。" {6 ~; ?9 G; I
我们人体有3个天然的降压穴位,就是太冲、太溪和曲池。无论哪种证型的高血压都可以用这3个穴位。中医太冲穴是肝经上最重要的一个穴位,起到梳理肝气,平肝降逆的作用。岐黄中医论坛—岐黄传薪火,悬壶济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是滋补肾阴的穴位,相当于给肾浇水灌溉。www.qihuang99.com& `) V2 M: P8 D; 
曲池穴是大肠经上是穴位,用来扑灭火气,也是降压效果最好的穴位。
每天坚持按揉这三个穴位,200次以上,2个月后可以看到显著的效果。

太冲穴:在脚背上,大脚趾的间隙后方的凹陷处。太溪穴:手指从脚的内踝最高的地方向后,跟腱前的凹陷处就是太溪穴。曲池穴:屈肘,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找对穴位把高血压“按”下去

1听你说情况

秋天秋高气爽,正是出游的好时节。但高血压总得不到缓解,不是头痛、头晕、头胀,就是耳鸣、心悸、失眠,出游计划全泡汤了!高血压是如何引发的又该怎样缓解呢?

2听我说办法

简单来讲,高血压就是动脉血压升高!情绪、饮食、疲劳等因素,会引起肝肾功能失调,进而肝阳上亢造成血压升高。不过,找对养生穴位分分钟让血压降下去!太冲穴清泻肝火;配上曲池、合谷、冲阳三个穴位可起到控制血压,缓解头晕头痛症状的效果。

3配穴图

合谷穴(双侧):位于手背虎口处,当拇指、食指合拢时,在肌肉的最高处。

太冲穴(双侧):位于足背侧,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曲池穴(双侧):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冲阳穴(双侧):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血压控制不理想忽高忽低,常按这9个穴位能缓解】
中医认为高血压成因多为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体内有痰瘀。从证候表现来看,多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
(一)调脾胃
1、按内关穴——从手腕根部向上三横指,位于两根筋之间的凹陷处。
2、按足三里——当外膝眼下3寸(四横指长度),距胫骨前嵴一横指处。
3、按曲池穴——当屈肘呈直角,肘横纹尽头处。
(二)调肝
4、风池穴——当颈后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5、按太冲穴——当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
(三)调肾
6、按涌泉穴——当位于足底,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
7、按太溪穴——当内踝后方,当内踝间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4)降压效穴
8、按百会穴——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处。
9、按桥弓穴——当脖子两侧的大筋上,左右移动头部的时候都能感觉到。

血压忽高忽低,常按这10个穴位,有帮助~
1、按涌泉穴——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2、按桥弓穴——脖子两侧的大筋上,左右移动头部的时候都能感觉到(具体指两侧的胸锁乳突肌)。
3、按风池穴——颈后部两条大筋外缘的陷窝中,即发迹的凹陷处,与耳垂齐平。用两手拇指按
4、按内关穴——从手腕根部向上三横指,位于两根筋之间的凹陷处。
5、按曲池穴——肘关节弯曲成直角,肘关节外侧横纹头,即靠近拇指侧的皱纹处。
6、按天柱穴——后颈部,两条粗大肌肉外缘凹陷内。低头,两手拇指分别按同侧穴位。
7、按太冲穴——脚拇趾与旁边的第二趾之间,沿着足背推上去,两个骨骼相接稍微隆高之处就是太冲的位置。
8、按太溪穴——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间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9、按百会穴——后发际正中上7寸,当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

10、按足三里——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按揉三个穴位可降血压

有三个穴位被证明降压效果非常好,这就是太冲、太溪和曲池,它们可以说是我们人体自身的“降压药”。
  高血压一般分肝阳上亢和肝肾阴虚两种类型,不管是肝阳上亢或者肝肾阴虚,都是肝肾两脏的问题。中医认为,肝在五行里属木,肾属水,水生木。肝的特点是向上的,要想不让它升发太过,就要有水来滋润它。可以想象一下真实生活中的树,如果没有足够的水分滋养,就会变枯,树枝树干变枯之后,就容易裂开,我们的身体也是一样。肝主藏血,肝性升发,如果没有肾水的滋润,它就升发太过,血管的压力会加大,血压就会升高;如果肾水充足,就可以以柔克刚,把肝的那份“刚性”给中和一下,血管也会变得相对柔韧,血管弹性变好了,就能大大减少心脑血管发病的几率。
  从脚拇趾与旁边的第二趾之间,沿着足背推上去,两个骨骼相接稍微隆高之处就是太冲穴的位置。使用指头压迫,会感觉到脉动。太冲穴可以疏肝理气,平肝降逆,抑制肝气升发太过,是肝经上最负责任,最任劳任怨的穴位。
  肾经上的太溪穴,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即内踝间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太溪穴是补肾阴的要穴。
  大肠经上的曲池穴,屈肘成直角时,在肘横纹的外侧头凹陷处即是。曲池穴有疏风通络,清热祛火之效,此穴用来扑灭火气,降压效果最好。坚持每天按揉双侧太冲、太溪、曲池穴,每穴按揉3~5分钟,一般坚持两个月即可让血压不“高高在上”。

  在坚持按揉三个穴位的同时,一定要在饮食上补足气血,戒掉一切寒凉的食物,多吃补肾补肝的食品,如动物肾脏、肝脏;栗子、核桃、红枣、桂圆等。饮食要忌辛辣、油腻,注意合理搭配。另外心胸要开阔一点,不能斤斤计较,要保持性情的豁达开朗,做到清心寡欲,排除一切杂念,消除过多的贪求,避免想入非非,并注意调控情绪,切忌发怒生气。这样就能使“肝气条达”,肝经畅通,血就不容易发生“堵车”,有助于血压的控制。

降血压按摩穴位

穴位:耳背有一条“降血沟”,在此点穴治疗。
操作方法:用食指或拇指分别点按双耳背的“降血沟”,一日早中晚三次,每次按10分钟左右。如能坚持点穴治疗,定能取得一定效

通过穴位按摩,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改善症状,降低血压。常用的穴位有:内关穴:内关穴在手腕第一横纹正中直上2寸处。按摩方法:先以右手握住左手腕,以大拇指尖对准内关穴,微用力,旋转式揉压,有酸胀感,每次连续按摩3分钟。然后左手换右手,用同样的方法按摩,早晚各进行1次。足三里穴:膝盖下三横指处。按摩方法:以中指对准左腿足三里穴,用力连续按压,有酸胀感,每次3分钟。然后用同样的方法按摩右腿足三里穴,早晚各1次。涌泉穴:在足心处,按摩方法:先以右手大拇指对准左足心揉搓3分钟,再揉右足心,早晚各1次。足三里穴和涌泉穴都是保健穴位,具有强壮作用,不但可降低血压,而且有延缓衰老的作用。

小小穴位救急症

  呕吐:可用中指压内关穴(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两寸处)来止呕,压至有酸胀感为宜,约一分钟即止呕吐。

  呃逆:可用拇指和食指紧压少商穴(位于拇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处),至有酸痛感为宜,持续半分钟到一分钟,呃逆即止。

  肾绞痛:可用大拇指按揉三阴交穴(位于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反复按摩3~5分钟,肾绞痛便可得到缓解。

  胃痛:用双手拇指按揉双腿足三里穴(位于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待有酸麻胀感后坚持3~5分钟,胃痛可明显减轻。

  心绞痛:心绞痛发作时常常伴有胸部压迫感、窒息感等。此时可按压至阳穴(位于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处),一般按压3~6分钟,心绞痛即可得到有效缓解。

  头痛:可用双手食指分别按压头部双侧太阳穴(位于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一寸凹陷处),压至有胀痛感并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分钟,头痛便可减轻。

  降血压:因生气、暴怒、激动、劳累等原因导致血压急剧上升,此时按压劳宫穴(位于手掌心,握拳屈指的中指尖处),可使血压逐渐恢复正常。

  晕厥:中暑、中风、虚脱时,病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这时,家人可用大拇指捏压患者合谷穴(位于手背部位,第2掌骨中点,拇指侧),持续2~3分钟,即可缓解。

  胆绞痛:胆囊炎、胆结石发作时,右上腹可发生剧烈绞痛。这时可用大拇指持续按摩右小腿的阳陵泉穴(位于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之腓骨小头稍前凹陷处)两分钟,即可获得良好的止痛效果。

  休克:刺激人中穴(位于人体鼻唇沟的中点)具有升高血压、兴奋呼吸中枢的作用。当中风、中暑、中毒、过敏病患突然出现昏迷、呼吸停止、血压下降甚至休克等情况时,可用大拇指尖按压其人中穴,往往能够起到急救的作用。(景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