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与唐宋皇宫相比较,为何设计上规制越来越多,布局越来越紧凑
建筑艺术,一直被视为是人类文化艺术的集大成者,不仅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化水平,也体现着当时的科技水平。
而纵观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发展,历代皇宫无疑是其巅峰之作,充满着当时的时代特色和印记。从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以来,历经上千年,到了唐宋之际,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也达到巅峰。那么作为时代印记的皇宫,在从秦汉到唐宋时代的发展过程之中,又有着怎么样的趋势呢?
一、宫殿作为统治阶级的专用建筑,自古就有一定的规制标准,用来体现皇家气派和皇权威严。秦汉至唐宋的皇宫尽管都有着严谨的规制,规模却越来越小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周礼·考工记》
远古时代 “宫” 是房屋的统称 , 《尔雅》称:
“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古人认为“宫室一夜”。随着社会的发展,私有制出现,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有了阶级之分,原本用作遮风避雨的建筑也根据居住者的阶级形成了不同的名称和规制。
宫殿于是成了统治阶级专用的建筑,除了供统治者居住,最核心的作用就是要体现出君权至高无上的阶级地位。宫殿建筑的设计和布局、空间处理和装饰陈设等各方面,必得处处突显出皇家气派以及唯王是尊的指导思想。
从建筑史学的角度看,中国古代的宫殿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制度进行规划和设计的。《周礼·考工记》中就有沿宫殿中轴线布置“三朝五门”制度的记载。
简要来说就是皇宫由五座宫门分为了三个部分,“正门谓之应门”,是整座宫殿建筑群的外门;路门为“路寝之门”,过了路门就是天子居所。在应门和路门之间,还设有库门、皋门和雉门。
这就是沿纵向轴线布置宫殿五门的基本规制。直到明清时期北京的紫禁城也大致保持着这样的一种设置。正阳门内的大清门为宫城外门,大体相当于应门。然后依次是天安门、端门、午门,过了太和门就是天子正衙——太和殿。
沿中轴线南北纵深排列五重门,东西对称布置宫殿的规制,使宫城纵深非常深。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每一座门都是一进院落空间的标识,最深一处则是建筑群的核心空间。皇宫作为封建社会最高等级的建筑群落,围绕其核心空间的建筑数量和所占基址面积必定是同历史时期内最大的。
这就是传统宫殿建筑中以“礼”为规范突出皇权威严的表现之一。不过,纵观历史,从秦汉至唐宋,本该随着封建集权统治的加强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不断扩大的皇宫规模,反而越来越小,这个现象倒是颇值得我们进行一番思考和讨论。
在《周礼·考工记》中有对皇宫的规模和布置较为详细的记载,只是由于年代久远,在古代称谓的理解和计量单位的认定上考古学界还存在一些争议,宫城的面积没有较为统一的确切数据。
普遍认可的是结合明代《三才图绘》得出的长宽各为660步见方的一个面积,折合汉亩大约是1815亩。把度量衡方面的误差考虑在内换算下来和故宫72万平方米的占地面积倒是是十分接近。
二、秦朝的阿房宫、汉朝的未央宫和长乐宫、唐朝的大明宫以及北宋汴梁的皇宫,宫殿规模虽然在明显的缩小,建筑布局和结构却更为精美华丽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那么,周朝以后,明清之前,中国的皇宫建筑规模又是怎样变化的呢?首先,结束了战国末期分裂局面一统天下的秦始皇雄心勃勃,使宫殿建筑达到了一个空前的发展期。
大名鼎鼎的阿房宫作为新建的朝宫,仅前殿夯土台基的遗址占地面积就足有8万多平方米。如今陕西西安西郊,东至皂河西岸,西至长安区纪阳寨,南至未央区和平村东凹里,北至车张村后围寨一带,还保存着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的宫殿基址。据史书记载:
“阿房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別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十余里。”
以大为美,构成秦朝宫殿建筑的基本特色。
只可惜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国二世而亡。到了汉代,中国的封建大一统体制已基本固定。汉武帝时期更是社会稳定、经济繁荣,这也给建筑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汉朝的皇宫规模虽比秦时有所缩减,也还是十分宏大的。未央宫占据长安城南的西部,占地面积6.6平方公里;长乐宫占据长安城南的东部,占地面积4.6平方公里。而当时长安城的总面积是36平方公里。也就是说,城市的1/3全部被皇宫所占据。
汉代之后,中国再次进入战乱时期。其间虽有短暂的统一,也大都不成气候,并没有给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足够稳定的社会环境。直到唐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达到鼎盛,国力空前强大,建筑技术与艺术得以快速发展提高。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唐皇大明宫气势恢宏、规划严整,完美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的精神功能。然而,大明宫的占地面积却仅有3.3平方公里,与秦汉时期皇宫的庞大规模相比,实在是不够看。
然而,从唐代起,由于木构架结构的建筑技术大幅提升,对建筑群的处理越来越成熟。建筑群中有了主轴与副轴并用的布局方法,并且在平面布局的基础上,利用空间序列,使建筑高低错落、疏密有致。挑高的空间布局为皇家建筑营造了一种宗教性的神秘主义审美,皇权也因此显得更加神圣而崇高。
由于多种复杂的原因,北宋一反之前统一王朝定都西安的惯例,将都城定在了汴州,也就是今天的开封市。早在唐朝时汴州就是宣武军节度使的治所。这里由于交通便利、经济发达而民房密布、商贾林立。
受儒家仁政影响颇深的北宋政府,不愿夺民私产、与民征地,只好在原节度使府邸的基础上修建了皇宫。可想而知,北宋皇宫之小,定可计入大一统朝代之最了。但是,以文治国的宋朝,为文化经济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建筑技术的成就在宋朝最集中的体现就是《营造法式》的编撰成书。
严密的模数制使建筑构件更为精准,诸多复杂的结构造型得以实现,设计者在进行发挥创造时也因有据可循而更加大胆。
文治的政治风格更使宫殿建筑审美从外在的恢宏壮观转向内在的精神寓意。巧夺天工的建筑艺术,使宋代皇宫看起来就像人间仙境一般,丝毫不逊色于规模宏大的前朝宫殿。
二、人口的增加和城市格局的固化限制了皇宫扩张,但是建筑技术的发展从更多方面完善了皇宫的营缮制度,皇宫规模的缩小并没有削弱封建集权统治的权威性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从秦汉到唐宋,随着城市人口的增殖和城市规划的改变,统治者不再可以随心所欲的扩建宫殿。尽管社会生产力与秦朝时相比有了改天换日的发展,皇宫规模的缩小却成了历史的必然。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作为政治和经济中心的都城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人口,皇宫如果再继续扩张,以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条件,根本无力管理和维持一个规模过于庞大的城市。
据史料分析得出的数据显示:秦朝时国都咸阳的常住人口大约是25万。历经秦末汉初的战争,人口大幅减少。后经过近两百年的修养生息,直到西汉末年才基本恢复到秦时的人口水平。而唐朝时长安的人口却已经接近百万,是秦朝时的四倍。
北宋国都汴梁城的规模虽不及长安,人口却远超百万,甚至有学者推测,鼎盛时期汴梁的人口很可能超过140万。都城人口密度的成倍增长必然压制皇宫规模的扩张。
第二,城市的历史基础决定了是否有条件扩张宫殿的建造规模。公元前335年,秦将都城从栎阳迁至咸阳,除了战略方面的原因之外,还有一点就是栎阳城无法满足建造大规模皇宫的需要。
要说秦都咸阳是和秦皇宫一同建造起来的也未尝不可。而汉代的长安又是在秦咸阳城的基础上建起来的,高祖刘邦修缮了秦兴乐宫为长乐宫,修缮了秦章台为未央宫。
大名鼎鼎的长乐未央两座汉宫,底子其实还是秦皇宫的底子。到了唐朝,长安城虽说是久经战乱,可城市的格局已早已成熟,再对皇宫进行大规模扩张性的修建于国于民都不是好事。北宋国都汴梁城受到城市固有格局方面的限制则更多,前文说过,这里不再反复赘述。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第三,唐宋时期建筑技术的发展、木构架结构的成熟,使追求高高在上的皇宫不用再修建庞大的夯土台基,转而通过楼阁和各种形制的屋顶来体现建筑的等级划分,皇宫自然也就不必再以大为主要特征。
其实,从周代起,就已有了通过建筑的形制体现等级的规则。不过在秦汉时,规模宏大的夯土台基宫殿以异常鲜明的效果突出了至高无上的皇权。
随着皇宫规模的缩小,以更为严格的营缮制度来体现皇家威严就显得格外重要。比如宋代的营缮制度就明确规定:庑殿顶和歇山顶为宫殿和寺庙专用,官民的住宅只能使用悬山顶。
宫殿的殿堂构架和民宅的厅堂构架也绝对不能乱用,否则就是僭越。此后,随着建筑材料和装饰构件的丰富,等级规则也越来越多。黄色的琉璃瓦、特定的油饰彩画和屋脊瓦兽等都成为了宫殿建筑的专用制式,禁止民间使用。
四、结语:
从秦汉到唐宋,表面上看,皇宫的扩张性逐渐被抑制,建筑规模呈现缩小的趋势。往深层分析,却恰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文化科技进步的结果。
封建皇权的统治力不但没有因为皇宫规模的缩小而被削弱,反而借助文化科技进步的成果,加强了集权统治。马克思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古今中外皆同此理。
参考文献:
《汉书》
《史记》
《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