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你为什么思考不下去了?
和孩子们一起对比阅读老舍先生和他儿子的《北京的春节》,布置孩子们借助表格思考这两篇文章的异同。我也跟着一起想一想这两篇文章。
首先,我计划从内容上去比较。可是,写着写着我发现我其实比较的是写法,当然也夹杂着一些内容。然后,我想要修正一下,再从写法上说出个道道来,有点说不出来。从语言上比较,还比较顺利,但是也感觉没有把心中的意思表达得透彻。关键是,我在对比读之前,有意识地去关注了这两篇文章创作的时间,想要从时间从年代上来感受这两篇文章。绞尽脑汁想了半天,1951年老舍先生写这篇文章和1997年舒乙写这篇文章,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人们的心态情绪是怎样的?我说不出道道来。舒乙的文章让人读着有一种疏离感,这是为什么产生的?还是说不出道道来。
我发现,这个问题我真的思考不下去了。
想起前几日,日本捐赠抗疫物资时贴切地运用了诗句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瞬间被刷屏。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些诗句!在感谢日本同胞之时,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反思,大家各种发声。是的,看到我们时不时曝出的“硬核”标语,确实让人惭愧。同时,部分人士甚至连觉得“武汉加油”这句话都是没有水平的表现。我觉得这也还是太妄自菲薄了点。其实,回到原点,思考一下,是谁在对谁说,这二者是什么关系。我们就会发现,和我们生活中有一种情形是类似的:家里人对家里人说的话,和朋友对你说的话,那能是完全一样吗?
这确实是一个很值得去捋一捋的话题,可是我发现我思考不下去了。
每每遇到这些思考不下去的问题,搁置。翻翻手机多好啊,有事没事朋友圈转转,就像批阅作业一样不遗余力。
朋友圈里,我经常关注高子阳老师的更新。他宅在家的这些日子一个人把每个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一篇一篇地认真研读,写出自己的上课建议。认真到什么程度呢?在读到《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一诗时,由到底是“新绿”还是“花落”的探究,引出对教材的注释“新市,湖南省攸县”的质疑:“《宿新市徐公店》,新市到底在湖南攸县,还是在浙江北?统编版教材教材说是湖南攸县,有多少依据呢?”我到了,想也没想。
过了几天,我看到了这样的更新:
“为了弄清楚《宿新市徐公店》诗的新市在哪里,是“花落”还是“新绿”?买了好多书,今天收到两本。快速找到1192年杨万里去了哪里,这两本都有这首诗,都是“新绿”,但杨万里没有去湖南攸县,书中介绍他这一年去了哪里,在哪里写了哪些诗,非常清楚。看来教材说新市徐公店在湖南攸县是不对的。后面几本书收到,继续考证,直到全部明白位置。教材教参要是明确了,就不苦了宝宝,还花几百元买那些书。”好一个爱思考,爱钻研的高老师!我这样想着。
今天,他的朋友圈又更新,晒了《杨万里集笺校》全集(共十本)。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今天收到了这套书——《杨万里集笺校》,一套十本,在第四本中查到新市在安徽当涂县东五十里。这是中华书局出版的,应该是权威的。统编教材标注新市在湖南省攸县看来是真错了。我的资料只能到这一步,温儒敏主编肯定有资料更全更详细的考证。但愿教材主编能提供在攸县的考证资料。”
差距在哪里?宏大的问题,我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思考;细小的问题,我不屑于去思考。其实,思考这些看似细小问题,收获的一定不仅仅是这个问题的答案。从高老师每年发表的那么多论文便可见一斑。
这个问题,你为什么想不下去了?因为你压根就没打算继续去想,长时间不想,就会变得不会想。原来,我多次语重心长送给学生的“积懒成笨”也在这儿候着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