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文学II 纸刊佳作选 【291 期合集】
新媒体文学
纸刊诗歌评鉴
2021
第六期
新媒体文学诗歌评鉴
新媒体文学本期上刊诗人
1 繁忙中,难得的一把小憩
——评陈小曼的诗《周日》/惟庄评鉴
2蜕下的是衣,记住的是一个依恋
——评李李的诗《蝉衣》/惟庄评鉴
3 人生,反复修改的一首诗
——读杨志杨诗衣》/李耀斌评鉴
4 夜是女人的白天
——读优伦的诗《月语》/李耀斌评鉴
惟庄评论
繁忙中,难得的一把小憩
——评陈小曼的诗《周日》
惟庄
周日
陈小曼
隆冬,阳光富足
天空晾晒薄薄的白云
多么幸运
我有一间阳光普照的房子
光线绣锦一样铺在我的床上
粘在被子上冰冷的心事
如田野上的一层霜
———阳光不允许它存在
多么阔绰啊
我有整个白天可以蹉跎
满屋子的阳光任我挥霍
还有一本好书,一把斜靠的躺椅
不为昨天而叹息
不为明天而绸缪
只有当下停止赶路的周日
工厂的流水线不再运转
机器人的手臂停在半空
汽车在树下睡着了
孩子们在晒太阳
书包里的课本合上了眼睛
没有追讨债务的
没有追讨人情的
太阳底下,暖意融融
世人都忘了亏欠
连异国他乡的战争
铺天盖地的新闻
都被这一轮太阳晒化了
连难以消融的恩怨
和执拗的渴望
都被晒干了
繁忙无序之外
多了珍贵的这一天
让我们打个幸福的盹儿
在快节奏的时下,这时间年轮迅速旋转不停,快的无法使人转身回眸一瞥,什么映像都在迅疾消失,奔忙的人一如匆匆过客,都来不及喊一声歇息,亦不能舒缓忙碌中的身影。期盼一个“周日”快一些到来,成为了颇具诗情画意的念想,也好屏息凝神,回到本我的实际状态里,进入属于自己的小世界。无疑,在此番常态化的背景中,不能说没有心悸,内心饥渴抒情一下,也属极其正常的现象。具体怎么表现“周日”的生活,读一读陈小曼写下的这首《周日》诗篇,仔细端详,认真品读,便能产生共鸣。
此诗的核心部分,用词不崇尚华丽的辞藻,简洁描述,紧扣着“安稳”与“歇息”两个心情,也就是,推广到了在忙碌之后觅得清闲自在,没有了吵嚷声,卸下奔波的担子,回到了属于“我”的自由空间内,感动于“幸福”日子的到来。其中的众多事件与人际交往的存在,止息了嘈杂,都是人们再熟悉不过了,放在此诗上,都一个样子,仿佛清一色的停止了呼吸,做了闲适的一群人和一些物件。
相比之下,周日的阳光无比灿烂,伸长了光辉,在“我有一间阳光普照的房子”里,温暖如春,腰肢舒展开来,气息特别和煦。阳光的一面,什么都亲近可人,难耐于柔和的几分舒适感,它象“绣锦一样铺在我的床上”落足,不免多酣睡了几时,梦幻一般,想起了“冰冷的心事”而心动不止。这个冷,状如昨夜的凉意,蜷身之时的寒凉,更“如田野上的一层霜”打个比方,之前的天日,不但是极度繁忙,而且浑身是汗,结成了一身“冰冷的”辛苦过往。周日的阳光暖暖的来临,当然是,在“我”的床上,簇拥着冷寂扑来,“阳光不允许它存在”了,否则的话,如何体会到这个周日的悠闲。
起身之后,大大的伸了个懒腰,一贯制的慢条斯理,深呼吸一下,准备赢取“整个白天可以蹉跎”的烂漫时间。蜗居不太现实,足不出户,是个比较好的状态,可独自享受“满屋子的阳光”铺满周身,也在“任我挥霍”的任性举止之中,获取幸福时刻。在“一把斜靠的躺椅”上面,慢姿态地消费难得的优雅时光,如是以“一本好书”作个陪伴,简直步入了幻觉一样的仙境。何乐而不为呢!
今日洒脱一回,不思忖其他的事,不考虑别的问题,何必为昨日去“叹息”幽怨,又何必为明天“绸缪”劳神。惯常的“工厂的流水线”、“机器人的手臂”及“汽车”等等工作着的现代化设备一度匆忙景象,在周日里,都止住了它们的运转、劳作,包括苦读中的“孩子们”也在享用阳光的温暖,合上书本,闭目养神,安静地休息。诸如此类,“太阳底下”的一些个事体,饱含了“暖意融融”的快感,在周日的慢节奏里尽情休憩。
除此之外,其他的未尽事宜都在停止中,先后“被这一轮太阳晒化了”躯体,先前“执拗的渴望”不存了,平躺着“都被晒干了”全部冲动的行色匆匆。“繁忙无序”不再,这个周日多么美妙,值得“珍贵的这一天”难为空闲,促成了一个面貌,无刻不在“让我们打个幸福的盹儿”享用阳光的稳定情绪。此诗最后的点睛,便是将繁忙过后的短暂性的休养生息活化了,以至于念念不忘。
电子报刊
http://www.ykd.com.cn/pc/layout/202103/01/node_06.html
新媒体文学 New Multimedia Literature
作者简介
陈小曼,原名陈映霞,广东梅州人,现居佛山。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已出版诗歌集《缤纷的风》,获第五届佛山文学奖;小说集《围龙屋的女人》,获2019年佛山文艺精品创作扶持奖,该小说还荣获2020年第六届佛山文学奖。2020年10月,荣获第三届博鳌国际诗歌年度诗人奖。在全国专业文学刊物发表诗歌、小说等作品百篇,作品入选《中国当代文学精品》《中国爱情诗选》《中国现代千家诗》《走近广东诗人》等多种选本。
惟庄评论
蜕下的是衣,记住的是一个依恋
——评李李的诗《蝉衣》
文/惟庄
蝉 衣
李李
鸣叫突然消失了
我打开手电筒
树干上,一只蝉的背部
已经撕裂
翅膀不住颤抖
它的身体,正一点一点地
剥离尘世
不知道它是否也有乡愁
或者一丝留恋
再次路过那片菜地
我看见一座空房子,起伏在秋风里
四时即景,季节伦常之中,最是夏蝉的愁绪,那一个嘶鸣奔放高歌。中国古代文人关于咏蝉的诗几乎占据了很大的篇幅,就同一轮明月一样,照耀着人世间的情感冲动,挥洒着啁啾的一股股虫鸣,震动人心之动情的心房。在过去,蝉儿拥有的话语权不确定的多,多到颇像是唠家常,皆不会因喧嚷而废言。立足于具体现状之下,不妨读一读李李写《蝉衣》的诗作,一场充分的鸣叫经过,何以抒发鲜活美好的内蕴。
当秋天来了,意味着枝叶总在凋敝中,进而,蝉的形象化比拟有一个结论了。“鸣叫突然消失了”的直白话语,引起了秋凉气息中的遐思。德国著名诗人歌德说过:“未曾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语人生。”不光指代人的自身而言,伸长连路长度,同样的情形,蝉的止住鸣叫,无异于痛苦的过程,长夜漫漫里的沉默无语。一次蜕皮开始了,将赢得新生。“树干上,一只蝉的背部/已经撕裂”,此刻,若不用手持“手电筒”照一下子,生理上变化的蝉也会背部撕裂,脱胎换骨,随季节性的改变而改变。
“颤抖”的身体,苦于蜕皮的节奏太漫长,根本无助,感觉上的阵痛切入骨子里,没能风卷残云,一蜕到底才了结。就像是“一点一点地”的虚脱,一阵痛接着一阵痛,在秋风萧瑟下,对着凄风冷雨而暗自思忖,有意识地,将疼痛感裂开来给人看。尽管看不到扭曲的面部表情,也不见蜷缩着的佝偻身躯,可是,在几乎静态的环境中,以静止的姿势歇息在“树干上”,停驻在了全部的生命演化进程。
蝉衣的蜕下,并不如穿衣戴帽轻松自如,说蜕便蜕了。何谓兴奋不已?痛楚的怀伤包围之内,看似平静如初,可依旧不改剧痛感,撕心裂肺的震颤,环绕在一阵风中。蜕皮,蝉的一次解脱,或者是,短痛之中省去了长痛的纠葛。
不是吗?说的更具世俗化一点,一只蝉的蜕变,仿如一个人的有意义的超脱凡尘。“剥离尘世”的一个时间段之内,说长也不短,说短暂也不太长。关键要看,秋意浓郁的现场消损状况,声嘶力竭过后,逝去了蝉鸣的可怜状,到了何种难熬的境况。如果,确系一次重生的平稳性经历,蜕皮也就再正常不过了。最后,剩下的蝉衣去向哪里?换了新的衣裳,旧衣服随他失落,没有什么大的关系。
蝉立在树枝上方,它的愁怨还在,有意识的“剥离”之后,故乡的树梢摇摆不定。“也有乡愁”的感慨万千下,思念与愁绪并行不悖,留念着,也在心悸的档口,回忆曾经有过的生活。
故乡的“那片菜地”里,掉下了蝉衣,留恋了很多“路过”时的足迹。在思乡的许多日子里,浮现出“一座空房子”的形貌,应是土坯制作的低矮屋子,“在秋风里”摇曳中,断不止秋天的寒凉,吹起了飘扬的蝉衣,或许,沉迷片刻,隐含着对乡愁的追忆。
新媒体文学 New Multimedia Literature
作者简介
李李,女,陕西商洛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品先后刊发《绿风》《中国诗歌》《延河》《幸福》《辽河》《西安晚报》等报刊杂志。有作品入选各类选刊。
电子报刊
http://www.ykd.com.cn/pc/layout/202103/15/node_06.html
惟庄
评鉴诗人
惟庄,原名何伟征,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现供职于某机关单位。出版诗集《新启蒙诗选》《一次步行的起始》《半分甜度》及散文集《碎步之轻》《月亮湾下》《似鱼儿游动》《追忆那一个古老现场》等。荣获第二届上海诗歌节创作一等奖、江西省谷雨诗歌奖等文学奖项。
李耀斌评论
人生,反复“修改”的“一首诗”
——读杨志杨诗歌《一首诗要改多少遍》
李耀斌
一首诗要改多少遍
杨志杨
有如这杂乱的荆棘
要砍多久,才能为小草
腾出一片蔚蓝
有如一朵云,要飘多高
才能从天空中
认出自己的前世今生
再次投胎为雨,滋润万物
有如一个人要走多少弯路
才能返回起点,重新上路
一个人要爱多少回,方知
肉体有多沉重,多轻盈
有如一个疑问,
要疑问多久才能朗然澄明;
有如一首诗要改多少遍,
才能抵达心灵
一首诗要改多少遍?这是浙江诗人杨志杨一首小诗的题目,同时也是诗人提出的一个问题。似乎“好诗”真的是“改”出来的,大诗人杜甫就有“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之说,“简啬孤峭”的贾岛骑驴行吟,也在一棵树下反复模拟“推”、“敲”的手势,这些都是强有力的佐证。
如果理解得“浅”一点,确实如此,文人雅士确实常常为了“一个字”“煞费苦心”。而诗人杨志杨的《一首诗要改多少遍》却不仅仅是文人雅士的那种浅层次的为写诗而写诗、为改诗而改诗,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做作。
诗的第一节,诗人就从题目里宕开一笔:“有如这杂乱的荆棘/要砍多久,才能为小草/腾出一片蔚蓝”。一颗小草,从杂乱的荆棘里长出来,见到蓝天,要砍多少?要砍多久?一个“砍”,一个“腾”,“草”的成长也是一个“减法”的过程。
第二节,继续设喻:“有如一朵云,要飘多高/才能从天空中/认出自己的前世今生/再次投胎为雨,滋润万物”。“一朵云”的“重生”,也是如此不断地经历着磨折和历练。
第三节,笔锋触及到“人”上:“有如一个人要走多少弯路/才能返回起点,重新上路/一个人要爱多少回,方知/肉体有多沉重,多轻盈”。“一个人”,“多少弯路”之后,才知道那些“弯路”都是多余的,“爱多少回”以后,才“懂得”把肉体上那些“沉重”的部分甩掉,变得“轻盈”。“走”和“爱”,都是一个反复“修改”的过程。
最后一节,诗人说:“有如一个疑问,/要疑问多久才能朗然澄明;/有如一首诗要改多少遍,/才能抵达心灵”。“一个疑问”,正是诗人关于“人生”的疑问,“人生”“疑问”多久才可以解开迷茫而“朗然澄明”。然后用一个比喻“有如一首诗要改多少遍”,才能“抵达心灵”,照应题目又升华主题。
四节之间回环延展相扣,揭示“人生”经过不断地“减法运算”方可达到“澄明”练达。人生的复杂哲理隐喻在“一首诗要改多少遍”这个单纯微小的“事件”里,形象直观,化繁为简,构思奇妙,实为不可多得。
电子报刊
http://www.ykd.com.cn/pc/layout/202103/09/node_06.html
新媒体文学 New Multimedia Literature
作者简介
杨志杨,曾用名杨坚,笔名四知堂,浙江天台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华诗魂》《诗路》诗刊副主编,《长江诗歌》编委;《诗天子》《山风》诗刊顾问。著有诗集《漂泊与归依》。
李耀斌评论
夜是女人的白天
——读优伦的诗《月语》
李耀斌
月语
优伦
人生的结果在于选择
一片土地
一种方言
一名字
一种期许
如果说
夜是女人的白天
那么月
就成了她们一生中最美丽的寄予
憧憬
相思
幽怨
还有太多混杂的思绪
因为嫦娥吧
于是
用一支笔的力
将曼妙挺举
古今中外,写月的文字很多,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苏轼的《水调歌头》、李白的《静夜思》,等等,不胜枚举。但是,中国古代的这些诗歌,中国古诗人写月亮,在文化情怀的传承过程当中,已经形成了“就月问天”、“以月祝愿”、“借月怀人”等等这样一个抒情范式,月亮成了追古今之思、美好、思念的意象代表,在中国人的情感和文化传统里面,基本上已经固定了下来。说这样的话,意思是,现代,抑或当代诗人写月亮,基本上已经属于一个禁区。为什么?因为,古人把月亮的“象征”已经牢牢地固定在后人的文化情感属于“月亮”的那个圈子里面了,已经设置成了写诗的藩篱,因此,当下诗人写月亮,是很难有所突破的,无论你是怎样的“绞尽脑汁”地去“写”,基本上都是没有多大彩头的。
而优伦的诗《月语》,却让我看到了写月亮的“暗夜里”的“月光”。
优伦的诗《月语》是一首语言灵动、情感幽怨的诗,优伦诗的“品格”又是那么曼妙轻盈、朦胧弥漫、温婉香软。读优伦的诗,你似乎读到了李商隐的影子,读到了李清照早期的影子,读到了林徽因的影子,读到了台湾女诗人席慕蓉的影子。我被这首诗所营造的那种灵灵动动、朦朦胧胧、幽幽怨怨的“品格”氛围所打动。这一点,女诗人优伦继承了中国诗歌“以意造境”的传统,而且她把这些中国从古诗以来继承下来的诗歌和诗学“美德”又有一定的发展。优伦的诗远远有别于今天诗歌圈所盛行的“口语诗”,更远远有别于今天诗歌圈所盛行的那种“口水诗”。优伦的诗既有诗学的意义,又有美学的意义和价值。
下面,我简单地对优伦的《月语》这首诗做一点个性的解读。
先从题目上看。题目“月语”,意思是“月亮说”或者“月亮说的话”,这本身就是一直拟人的修辞。但到底是月亮在“说”还是诗人在“说”?在诗里面,“月”已经有了“人”和“月”的重叠身份,似月似人、亦人亦月的这种“恍惚”已经“恍惚”在诗里。
再看诗的主体。从头至尾,这首诗可以看作是月亮说给女人的话,是“冷月”对人间“女人”的评判和关照。“人生的结果在于选择/一片土地/一种方言/一名字/一种期许”,这种“选择”,不是“人生”选择“土地”、“方言”、“名字”和“期许”等,而是这些东西选择“人生”。说白了,它表达的是人对生存环境的依赖,包括自然的和人文的。这个判断,是女诗人的内心独白,不过是诗人借月之口把它表达了出来。再说白一点,这种“选择”的“唠叨”,正表现的是诗里面女主人在孤独寂寞寂寥苦闷的心境下的一种“胡思乱想”。“夜是女人的白天”,苦闷的女人、被现实拽住的女人,她在晚上是没有睡眠的,因为现实的苦闷。因而,在这样的“白天”,“月亮”便成了一生中“美丽的寄予”,“嫦娥”也便成了一种人生境界的象征,写诗的女人,在无眠的夜晚,让月亮陪着,用一支笔,去探索理想,去提升生命的层次。这便是《月语》的精神:现实虽然苦闷,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并没有停息。
新媒体文学 New Multimedia Literature
作者简介
吴桂芬,笔名:优伦。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清远市作家协会会员,清远市评论家协会监事,清远诗社理事。国家三级作家。
电子报刊
http://www.ykd.com.cn/pc/layout/202103/23/node_06.html
李耀斌
评鉴诗人
李耀斌,男,笔名沉石,曦斌,网名石头,号一粒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宁夏作协会员,宁夏散文诗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塞上散文诗》编委。1969年生于宁夏西吉,1988年开始文学创作,作品散见于《诗刊》《星星》《散文诗》《诗选刊》等,入选《中国年度优秀诗歌(2018)》等选本。著有诗集《河是水的衣裳》《左手和右手的舞蹈》、散文诗集《山河谣》。2017年7月入鲁迅文学院西海固作家研修班学习,2010月受邀参加全国19届散文诗笔会及宁夏散文诗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经典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