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鉴定六大方法,高清图片互相对照,实战之谈

最早的青花瓷在唐代已有小量烧造,但工艺各方面水平都不尽完善,直到元代才日渐兴盛。元青花的烧制技术已发展成熟,其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因而后世评价甚高,在当今的收藏价值也是受到了市场的大力追捧。

元 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

元代青花瓷器使用的青料有两种。一种是呈灰蓝色,成色较浅淡,一种是深蓝色,成色艳丽。成色灰蓝者为国产钴料,成色蓝艳者为进口苏麻离青。一般国产钴料仅会用于中、小型器,而苏麻离青的使用比较广泛,无论大小器型钧会使用。

由于元青花这些年受到广大资深藏家的追捧,市场成交价格节节攀升,已然成为收藏界内的宠儿。因此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仿伪作之徒也是“刻苦钻研”,仿制水平异常高超,从2005年就在景德镇产出一件仿元青花鱼藻纹大罐,水平达到足以假乱真的地步,消息一经传出,各地专家纷纷奔赴验证,笔者老林一行七人也是赶紧过去凑热闹,有幸与马末都先生共同探讨交流,最终得出结论,该器虽种种迹象均已与真正的元青花有九分吻合,但细心研究下还是能发现一些岁月痕迹仿制的比较僵硬。

笔者专修博古专业,常年与各大博物馆及拍卖行均有往来交流,根据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总结了现当下最实用的元青花鉴定方法:

1:底足

你可以看到,元青花的底足有粘砂现象,有残余没有擦拭干净的釉斑,然后底部比较干净,露胎之处显得细腻如粉比较油润。新仿的瓷器做不到这种胎骨,所以就干脆搞得黑乎乎脏兮兮的,让你看不到真正的底。其实真品元青花的底部都是比较细腻干净的(官窑)。

2:看显色与气泡

元青花的显色也很重要,瓶、罐的外足圈一般聚釉较厚显出水绿色,也有显出鸭蛋青色,器身釉面往往会显出青白色、浅淡蓝色,或偏黄褐等色。元代中早期的青花瓷瓶、罐之类显色明显,显色是随空气中的干度、湿度、温度、季节的变化来显出釉面不同的颜色。元代中早期(延祜期)瓶、罐之类青花瓷釉面上有时会出现微弱冒汗现象,一般为天气炎热季节,还有元代中早期的青白釉和枢府釉的青花上大多数是没有气泡的。从至正年间开始烧制的青花瓷、白釉及卵白釉的青花上会有气泡的,但是会有大小两种气泡,小气泡多,元青花瓷的釉面大多显得干透呈莹润透明状。

3:用料

可以看到元青花用的苏勃泥青也是发色蓝灰的,过于鲜艳蓝中带紫的反而不是真正的苏麻离青。苏麻离青也不是都有晕散,铁锈斑也不是都很明显。苏勃泥青发色从黑灰直到明蓝,也可以调得很稀来画辅助纹饰,参看本罐的莲瓣纹,就是调稀了的苏青,比较清淡发蓝灰色,和典型苏勃泥青发色不一样,并不就是仿品。

4、斑迹

有凝聚斑、斑迹钻胎,重时显褐色,轻时称锡斑。这种斑,有的叫吃胎、钻胎,是一个意思。这种斑常表现在色料重的地方。

5、元青花呈色中的点晕现象

分层的线圈有下缘锯齿流淌,绘画的主图常常压过或流淌过分层的线圈,竖线超过分层线、流到分层线或过线圈,交叉时有斑痕,也可称为越压线圈。有时出现象糖葫芦似的串珠沉胎的点状斑迹。青料线绘浅淡时有飞青,显断线或模糊不清。

六、旋痕纹

元代青花瓷瓶、罐类器的底部多呈内凹圈足状,足底宽厚,少量足底呈外侧斜削状,挖足有浅有深,多为挖浅足。碗盘类器圈足则多呈外侧斜削状,但无论是琢器还是圆器,圈足均有较规则及不规则之感。若有藏品交流或出手,可添加笔者壹捌陆,陆伍玖壹,壹贰壹玖瓶、罐之类有的足底砂胎显有扎紧感,也有的胎质略呈疏松感,细小砂眼及黑糊麻点清晰可见,有的足底微凸起呈鸡心状。瓶、罐足底多有旋痕纹,呈火石红及赭红色。

纵使青花千万件,多看真品勿走偏,万里选一当为幸,岁月痕迹须细观。

现在流通市场上三个档次的元青花都有仿品,有的几乎做得天衣无缝,凡是发表过资料照片的器物,其上的特征全可以人为地做出来,像什么“锡光”、“釉泪”、“接坯”“火石红”等等都可做,甚至往胎土里掺粗颗粒,混同旧土,以假当真。所以藏家要特别的小心,有一点儿疑问都要谨慎处之;同一件元青花两拔专家得出相反结论的,对这样的器物最好不要碰,因为这说明此件器物是有争议的,需要专业工作者研究探讨,这种争论和探讨有可能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无论最终结论如何,这样没有定论的器物只可用于研究,不宜进行收藏。

笔者爱好收藏,乐于藏友互相鉴赏交流,接下来会将自己在收藏路上所学、所见、所闻慢慢分享,对鉴定知识、鉴赏学问、古玩经济有兴趣的藏友可以点点关注或直接与笔者私信交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