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直沽,拆了!

就在前几天,

大直沽的平房开始拆了!

大直沽

这里曾经满满的都是烟火气和人情味

如今,轰然倒塌的不只是平房

还有我们珍藏的回忆

荐福观音寺大锅熬制腊八粥

每年都会去揍个热闹、讨个吉利

多冷的天儿、多长的队都要去

网友 王伟行_ID寒秋说:

1963年上高中的时候,

经常去看电影。

每次散场时总有一个胖老大爷

拿着一个白铁的喊话筒,

用纯正的天津话喊道:

同志们不要拥挤,慢慢地走,

不要忘了零碎的东西!

同志们,再见了!

这个声音至今

还时常响在我的耳边......

现在的大直沽影院

↓↓↓↓

还记得你在这里看过的电影吗?

还记得那个和你“摸黑”牵手看电影的人么?

昔日的大直沽

曾商业店铺林立

民居旧宅密集

路街里巷交错

今天,我们重点来讲讲

大直沽的“前世今生”

在天津的地名里,

带“沽”字的很多,

天津自古就有“七十二沽”之说。

(谈迁 资料图)

对于“沽”字的解释:

明清之际的史学家谈迁说:

“凡海上傍水村落俱曰'沽’。”

“沽”指天津一带近海傍水之村落。

直沽与天津有着密不可分之渊源:

《方舆纪要》

记载:

直沽

“在县东南十里,小直沽受群川之流,大直沽又在其东南,地势平衍,群流涨溢,茫无涯俟,固有大直沽之名。”

旧时百姓口口相传的谚语中,常提到

“先有大直沽盐兵屯粮,后有天津卫干戈拱北”

这里是天津城市最早的聚落,

被视为天津的城市之根。

▲大直沽旧貌示意图

早在天津建城100多年前,

汉代,大直沽属章武郡管辖,

唐代又是征伐辽东的往来必经之地,

附近的挂甲寺,是唐太宗东征时休息挂甲的地方。

宋、辽对峙时,以海河为界,

大直沽属辽、金地盘,

金兀术的直沽寨就设在这儿。

到了元朝,大直沽又成了海津镇的所在。

▲清末明信片大直沽瓦窑工人

元朝时开创海运,

直到明朝永乐年间,

大直沽一直为河、海漕运的中转站。

明初虽然“海、河兼运”,

但是大直沽的繁华程度,

远远超过河漕转运站的三岔口,

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大直沽人口的增加

和酒业等商品经济的繁荣

元世祖至元年间

大直沽天妃宫建立,

其兴旺的祭祀和庙会活动

更促进了商贸业的发展

日本水务局在1932年绘制的《白河 大沽至天津》

1404年天津筑城建卫之后,

加之永乐十三年罢了海运,

大直沽被冷落,

城市的政治、经济、商贸中心转向了三岔口一带,

但大直沽昔日的繁华,

被很多当时的诗人用诗句留存了下来。

元代诗人王懋德在《直沽》一诗中就写道:

极目沧溟浸碧天,蓬莱楼阁远相连。

东吴转海输粳稻,一夕潮来集万船。

“大直沽三件宝”

津门俗谚曰:

▲大直沽昔日旧影

在描绘大直沽旧景的诗句中,

“庙”与“酒”的着墨也最多。

天妃庙对直沽开,津鼓连船柳下催。

在大直沽的三宗宝中,

古 庙

天津有座娘娘宫,去过“古文化街”的人,

包括外地人都无不知晓。

大直沽天妃宫曾经是最早的世界三大妈祖庙之一

知道这个的人并不多。

据明代正德年间《胡文壁与伦彦式书》记载:

元统四海,东南贡赋集刘家港,由海道上直沽,达燕都。舟车悠会,聚落始繁,有宫观,有接运厅,有临清万户府,皆在大直沽。

▲民国时期,大直沽的烧锅作坊

天津早期16座天后宫中最古老的一座。

南粮北运后,天妃信仰便引入北方。

大直沽天妃宫的建立,早于现在古文化街上的天后宫。

生于1919年的市民赵宝鑫,

每年大直沽娘娘庙会,远近村庄的人们都来顶礼膜拜……

随着庙会香火的繁盛,一时商贩云集。

各村参加庙会的文娱团体,有大直沽同乐高跷、田庄清音法鼓、杜庄子吹会、贾沽道的娘娘出巡等。

“大直沽荐福庵事件”

荐福观音寺是位于大直沽的药王庙遗址上修建的,

津塘公路与大直沽中路交口处,

占地面积8400平方米。

是由佛教荐福庵异地重建的新道场。

在老一辈儿天津人中,

一直相传着这么一件事儿——

当时是大直沽平房拆迁,

因为时间久了有很多很粗壮的树,

一直到平房都拆完了,也没舍得砍。

后来一看实在不行了,砍吧,

怎么着也得有盖楼的地儿呀。

结果,第一下砍下去,

树里面流出来红红的东西,

像血一样的,都吓傻了,就没砍了。

后来,盖了这个观音寺,

那棵树就圈在院子里,用红丝带。

600多年的老树!

以前整盒整盒的点心都摆在树上,上供用!

烧 刀

大直沽的烧酒,

也被称为“烧刀”,是为一宝

天津白酒酿造业,

早在元代初期试行漕运(南粮北调),

粮船从江苏太仓刘家河启碇,飘洋过海,

从大沽口进入大直沽,再改换内河粮船,

往运河运到大都(今北京)。

大直沽则是由南而北长途贩运粮食的重要港口。

元代《接运海粮官去思碑》刻着这样的字句:

直沽素无佳酿,海舟有货东阳之名酒者。

这就说明早在元代初期天津已能造酒了。

是在清代中期,

那时描写天津酿酒业的诗歌文献也骤然增多

崔旭在《津门百咏》中,掩不住对直沽酒的钟爱:

名酒同称大直沽,香如琥珀白如酥。

南中也爱烧刀好,一斗葡萄博得无?

张焘在《津门杂记》中对天津的酒有具体的描写:

茵陈玫瑰五加皮,酒性都从药性移。

还是高粱滋味后,寒宵夜酌最相宜。

台 子 高

从地质学角度分析大直沽,

距今1万年前,

天津地区由地质作用形成地表凹凸不平的状态,

大直沽处于凸部,形成古台地。

高亢地势导致沉积物相对周边地区更薄,

后期的沉积、压实作用,乃至地面下沉相对微弱。

因此,延续到辽、金、元时期,

该地地势仍相对较高,

又处于海河岸边,

致使当时的漕运商贾首先选择大直沽作为屯留居所。

▲清末明信片大直沽瓦窑明信片

清朝道光年间编绘的《津门保甲图说》,

不仅详细记录了当时天津城和周边村落的情况,

还形象地描绘了天津地貌,

其中描绘的大直沽村坐落在硕大突兀的土台上。

结 语

生长于此地的梁广中,

清代举人的旧宅、大学堂、天妃灵慈宫……

大直沽所有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老建筑几乎全部消失殆尽!地理古貌完全被破坏了!

不仅老建筑没了,就连'大直沽小吃三绝:糖堆儿、糖粘子、炒果仁’也没了——因为没有人重视与保护,老人'走’了以后,儿女们不愿继承这种小买卖似的东西,所以,失传了……

大直沽七号路

墙壁上的涂鸦、醒目的小广告

还有那家中医按摩店的招牌

市区仅存的一棵明植古树(原平泉胡同9号院内),

如今它依然在直沽大庙里生长。

慎兴隆副食店

大直沽后街

毕家胡同毕家大院

宫前街

从黑白照片里,

我们能看到当年大直沽繁华的模样。

如今的大直沽

拆的拆、搬的搬

剩下的只是还没拆完的残垣断壁,

和用蓝铁皮板子隔出来的待拆区域。

残垣断壁,随处可见的拆字。

大直沽真的要和我们告别了。

当年的烟火气,现在已化为尘土,

随风而逝了……

(本文资料来源于:天津日报、天津如一网、天津资讯要闻、《河东文史资料》、《直沽人家》梁广中《大直沽宫前的繁华》等)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