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钟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文丨牟钟鉴
《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从大处来讲,“见贤思齐”有文化传承的意义在里面。孔子被称为“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我们如果要表彰六经,继承中华民族自上古以来的优秀文化,重点不在于记住一些理念,甚至一些书文,而重点是学习创造中华文明先行者的智见与业绩,要心存敬意,向这些先圣先贤学习。
中华文明之道,其早期主导思想就是尧舜之道、文武之道。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些古代圣贤,他们内圣外王,有感召力,思想境界高,同时又有辉煌事功。就像孔子讲的能够“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要向这些先贤学习。而后有孔子孟子与后儒加以继承发扬,确立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和基本道德规范。
孔子孟子教育子弟,要他们读经典,更侧重在讲一些圣贤的故事。事实上六经所记录的,也正是这些古代圣贤创业的历程和觉解。学习《论语》《孟子》要体会孔孟的气象、抱负和见识,用以丰富我们的智慧。中国历史一方面从正面去总结学习前人的经验,另一方面又从反面吸取失败的教训。夏桀、殷纣暴虐无道,把各自王朝给葬送掉。“殷鉴”遂成为借鉴历史教训的代名词。孔子以后还有秦始皇焚书坑儒、严刑酷法、滥用民力,二世而亡。贾谊《过秦论》里就总结说,秦之速亡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后来唐太宗又总结隋炀帝的教训而有贞观之治。所以中华文化的发展里面,既重视正面的老师,也重视反面的教员,历来如此。这也正应了《老子》的那句话:“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这样去把握中国文化的进路,就比较生动,就活泼泼的。
从一般为人处世来讲,“见贤思齐”是人们学习、修身、进学的最好方式之一。贤人是德才兼备者。荀子讲:“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我觉得讲得特别好。怎么进学?你要去找这样的贤人,你尊敬他喜欢他,你就会向他靠拢和学习,不是硬把一些理论、概念往自己脑子里塞。现在我们有些老师得不到学生的敬爱,自己人格缺少吸引力却喜欢向学生训话,越训学生越反感。古人说身教重于言教,就是因为身教具有真实性因而有示范作用。
如何能够“见贤思齐”呢?孔子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求仁无须好高骛远,可从身边开始,从自己做起。儒家讲究修身从孝悌起步,学乡里之贤者,然后再向外推,如孟子所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可以推到很远很高的境界。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就是向周边人学习,随时随地学习。这其中要注意所谓一般众人和贤人君子的区别常常不是很分明的。很多平凡人,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看到他们身上“贤”的品质,有很多值得自己学习的优点。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而对于缺点,则要警惕。千万不要看不起身边的人,好像谁都不行,就自己好。
孔子还有一句话:“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这是更进一步讲,你一定要在善与不善、贤与不贤之间做出鲜明的选择,形成好的道德习惯和反应的敏锐性,不能在涉及原则的问题上采取“差不多就行”,好像无所谓的态度。看到好的,要老是觉得追也追不上;看到不好的,好像热水烫你的手,赶快缩回来,生怕受损伤。不能像有些贪官,开初得点小便宜,便自我感觉良好,最后被拉下水。有地位职权的人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只有防微杜渐,才能永葆清廉。
现在社会有一种风气,就是嘲弄崇高,满眼都是卑劣小人,一说模范和君子似乎都虚伪,这是一种病态心理。当然把一个人抬得太高、过度美化不好。不过要承认社会人群总是参差不齐,精神境界是有不同的,今天仍然如此。古人明白,从圣贤到君子到众人到小人到罪人,是有层次的。每个人都要向更高境界的人学习,努力提升自己。这里面关键是从小人提升为君子,即从功利境界提升到道德境界。这不能靠外在强制,而应是人的本性的需要,然后形成道德自觉。人的真正幸福感不仅要求活得舒服,还希望活得有尊严;君子因关心他人而有尊严,小人因损人利己而被人看不起。社会道德风气要靠君子群体带动。现在各地都有道德模范和大批志愿者,他们维持着社会正气,可敬可爱,我们要感恩,向他们看齐。
“见贤思齐”是孔子“为己之学”(修身之学)的精要,《大学》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成己而后成物,修己才能安人安百姓,所以我们修身要认真要坚持,要善于向古人和今人学习,使自己仁智勇兼备,才能做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
◎本文原载于《光明日报》(作者牟钟鉴,国际儒学联合会荣誉顾问、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