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门道真不少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坦白的说,有很多书我是看不下去的。
当然,看不下去的,就不看呗,没人逼着我。
所以家里也有不少书我买来,只是大致翻看了一下,就用来装点书架了。
偶然的一次,周末上晚自习,我匆匆从书架上抽了本书就出门了。到了学校才看到书的封皮——《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已买了好久,当时买它也是奔着它口碑去的,它绝对算得上是畅销的经典书。但是买回家后,翻了翻,一看是关于阅读的技术指导类书籍,觉得烧脑,就塞进书架不再理会。
既然带来了,就看看呗,用来打发无聊的时光。
我发现外国文学作品和中国文学的一个区别在于,中国作品的开头一般讲究先声夺人,开头就要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外国文学作品的开头往往都很拉沓无趣,包括电影。记得当年在老公的强烈推荐下看《肖申克的救赎》,影片都快结束了,我都没觉得好,高潮在接近尾声的地方。后来我发现《阿甘正传》啦、《当幸福来敲门》啦、《闻香识女人》啦等经典影片开头都不很吸引人,但是,剧情一点点发展,情感一点点积蓄,最后往往给人充实满足的观影感受。
看外国作品一般都要耐着性子看,看到大约一百页左右的时候,就有渐入佳境的感觉了,然后就越来越投入,越来越动情,直至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全书看完还长久地不能走出来。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技法指导类的书,分章节介绍阅读层次和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每个章节没有必然的联系,开头都要宕开一笔,用美国式的幽默或闲聊为自己讲述的枯燥理论铺垫,让人在轻松和共鸣中走进作者的教学现场,开始阅读方法的学习之旅。
阅读是有层次的,有人读书就是为了消遣,获得心灵的愉悦;有人是为了获得知识和讯息,开阔自己的眼界。但是作者说,这都是低层次的阅读,高层次的阅读,能让我们增进阅读技巧,提高阅读品味,最重要的是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有帮助,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和成长。
原来,我对阅读也有误区,觉得不管读什么,都是有价值的,哪怕是读微信文章,也能增长知识。但是现在我认识到,掌握很多知识没有用,知识不能转化成智慧。
现在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你再勤奋读书,这世间的书,你也读不完!读得多,充实量也仅仅是一个“知道分子”,而不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呈现的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是由内而外的儒雅和翩翩风度。换句话说,知识分子一定是以大量阅读为生命底色的,但,并不是有了大量的阅读,就一定会成为知识分子!
所以,我们要学习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本书介绍的阅读方法如果让我总结,我觉得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再合适不过。读书,一定要伴随着思考。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思考你和这本书的共鸣点。一定要把书中的内容纳入到你的思想体系里来,你才算真正阅读了这本书。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的语文课解决的就是如何阅读的问题!每学一篇课文,我们都要概括文中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分析关键性语句的深层含义等。而这些,就是本书介绍的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的技法!更让我觉得欣慰的是,我们语文作业布置的写读后感,竟是引领学生真正阅读一本书的制胜法宝!
书中说阅读的最终目标、阅读的最高层次是主题阅读,我看了之后颇有沾沾自喜之感,因为我平时都在不自觉地进行着主题阅读!
比如最近读历史方面的书,我就是把《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历史穿越报》、《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等书比较着读。如书中所说“在主题阅读中,你及你关心的主题才是基本的重点,而不是你阅读的书”。没错,我就是挑着章节读的,魏晋南北朝这一段比较复杂,我就把这几本书上关于这一部分的内容比较着读,并自己理解分析了一番,终于把它给捋顺清了!
今天看了王开东老师的一篇文章《知识为什么不断的贬值》,更让我认识到高层次的阅读的重要性。他说:“过去获取知识太艰难了,因为艰难,就有了一个不断思考、不断求取、不断钻研的过程。这也是智慧的诞生过程。”
而现在呢?
现在已经到了商品极大丰富的时代,书也是一种商品。我们买书容易,读书容易,但是我们从阅读中获得智慧了吗?
如果我们仅仅是大量地买进和囤积书籍,那跟大量的买衣服、买化妆品等东西的“购物狂”无异。
如果我们只追求阅读的数量和速度,不知道沉下心来消化和反刍,用于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那么,我们也仅仅是做了书籍的“搬运工”,把知识从书本上,搬运到了自己的“脑袋”里,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书呆子”。
《如何阅读一本书》不仅教给了我一些阅读的方法技巧,更重要的是更新了我的阅读理念。让我明白读书,不需要追求多,每读一本,都要梳理它对于我生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