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有成先生谈拳讲拳记录
崔有成先生谈拳讲拳记录
崔有成先生自幼师从意拳大师王斌魁先生,是意拳(大成拳)第三代中以实战功夫而扬名的人物。
崔有成先生说,习拳为什么要站桩?因为眼看不见,手抓不着的内劲,必须通过桩功去求取。初习站桩,可以调节周身、四肢百骸及五脏六腑的气血顺畅,此为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是在不动中求动,也叫静中求动,或者叫摸劲。通过人的思想意识,把拳的运行轨道具体表现出来,这也叫意念假借。过去老的教学方法大多是从站桩开始的,而我的教学方法却是从微动开始(即从试力开始);我认为,不如此,不能精细地体现出拳劲来。实作时,头要正,因为头是人体的舵,双手一抬就是肩架,端起肩架也是为了保护好自己并且有效地攻击对方。这端肩架的姿势不也就是站桩时的肩架吗?站桩的第三个阶段就是摸劲,也即有感即应;如果摸劲感到内力不足,还得反回头去站桩,即从桩功中去求取内力。总之,从试力到站桩,从发力到站桩,从实作到站桩,站桩是内力的源泉,站桩是意拳的根本。站桩是心理的训练,素质的训练,力的运用的训练,综合起来就是整体的训练(动起来不是整体,就是破体,能整体者无论前进后退、向左向右、朝上朝下都是整体)。
说到试力,崔有成先生认为,试力要有目的性,最初的双人试力就是推手,无非是外加压力下的试力而已。推手是试力方法而绝不是目的,是初缺实作时扭缠在一起的一种训练方法,我们应该通过试力去检验各种力量是否有效果。试力的目的是为了实作搏击。试力、发力、推手、实作这几项都不能脱离站桩为根本,站桩-试力-发力-推手-实作是循环往复的,有时训练一个阶段之后,又要反回头来再去站桩,这是一个螺旋式的发展过程。

什么叫发力呢?崔有成先生认为,如果说微动是试力,那么,试力时的有骤然停顿的快动作就是发力。发力是从试力中演变出来的,小动作是发力,大动作也是发力。发力是力的延伸,是自身体重加速度,是条件反射,是本能的反应,而不是故意造作的一个动作。如果有了“我想发力”的念头,实质上就已经告诉了对方,就有了时间差,就失去了发力的效果。我认为,定位发力是束缚人的一种方法。当然,初学者习练定位发力是对的,但不能被框住,老跳不出来,画地为牢,练僵化了。守规矩的目的是脱规矩,这样才能进步。否则,老搞定位发力,就成了“表演”的功夫,一旦双方游斗起来,难达理想的效果。
什么叫局部力呢?假如你的腿的力量较弱,而有针对性地去加强腿部训练,然而你的腿与身体如果没有协调起来形成整体,而是脱节了,身是身,腿是腿,那么你的腿就成了局部力。
说到推手,崔有成先生认为,初习推手,是将自己的试力在有外感应力的情况下,去寻找各种角度的发力点。简而言之,推手是检验力的运用的训练方法。其中的钻、裹、拧、横等等内容,必须手把手去讲,去学。总的来说,武是功力,术是技巧,术是力的运用,二者缺一不可。
推手也好,散手也罢,如果自己处于劣势,如何将劣势转变为优势才是要解决的矛盾,才是要练习的内容。这就叫练拳能动脑子,才不是傻练。我认为,确切地说,不是叫“练”拳,而应叫“研究”拳才对,唯细心“研究”才能进步。再者,练拳时谁都曾挨过打,然而是打清醒了,还是打糊涂了?切磋比试时,应尽量让对方的技术得以发挥,自己先用身体去适应他,尔后摸索出方法去战胜他。比如说,对方摔了自己二十下,到了二十一下了,对方摔不动了,我的身体也适应了,有了本能的反击力了,才能战胜对方。记住,不要去捂住对方,压住对方,不让对方的技术充分发挥出来,而是相反。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地懂得对方的优势,明白他的力量是如何运用的,尔后再想法去战胜之,这就叫“知彼知已,百战百胜”。要知道自己输,输在哪儿;赢,赢在何处,才能有所进步。一个拳劲好,不是单一的拳劲,比如形意拳的横拳,出拳时如直拳,所谓“起横不见横”,其中既有直劲,也有左右横劲及钩挫劲,下坠劲等等。再如双方动起来了,你动我动,手动脚动,还是身子动快,腰似车轮脚似钻(连带着手臂),关键是身体,是腰。再说试力,有松试力,紧试力。操拳有松操、紧操、堵操、添劲操(指各关节的伸展程度,即爆发力)等等。还有,形体与意识应高度结合,形体与意识不同步,就练不好意拳。我们应该通过练拳、研究拳去把人的原始本能给调动出来。一个习拳者如无敢斗的精神,丧失了敢拼的勇气,就不能把技术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精神即灵魂,一旦有了惧怕心理,那他就必败无疑。
话题转到力的转换(即角度的变化)时,崔有成先生认为,如果对手在搭手之际压迫、堵截你时,在电光石火间要有角度的飞速转换,也即力的转换,不如此,而是去硬顶,如牛斗架一样,其结果无非是大个打小个,大力打小力,那还练什么拳呢?认输不就得了吗?而如果学会了力的运用,那就不怕对方的块大、力大了,可用自己的灵活拳劲去战胜对手的拙力。所以,这个转换的过程,即钻、裹(滚)、拧、横、(打),也即“点”的转换。“点”一碰,腰就紧是不对的,“点”紧而腰松才为正确,才有整体爆发力。
何谓散打?我以为,也就是体能和技能的比试。要真正练好散打,必须行走坐卧都有“拳”的意识,而不仅仅是练拳时才有“拳”意识,要将“拳”意识渗透进体内,这样才会形成“本能”的反应。
崔有成先生最后表示,以上所谈仅是粗线条的浮浮而谈,一些精妙细腻的东西是无法用文字去表达,用语言去形容的,只能靠眼睛去看,手把手地去教,师生之间的“喂”才成。尽管如此,他仍希望自己所谈能对意拳爱好者有所启发。
崔有成先生讲拳记录
崔有成先生,富实战经验,并且不断对拳学进行归纳总结,他自己曾言,年轻时他最棒的时候反而和他学不到什么东西,老了对拳学反思,理解日深,崔有成先生确是有真才实学的拳术大家。
拳术之道上升于精神,绝不是上升于招势。要注重精神的培养,心理素质的培养,一个拳术家必须是一个正直的人,要有大无畏的精神。平时拳术的训练就是对精神和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站桩把心态调的特好,不急不燥,特沉稳。要恢复人的本能,去掉束缚。
日本武士道,输了就剖腹,也是一种精神。得有这种精神。泰森其实已经不能打了,因为他自从进了监狱之后,就不是以前的泰森了,因为精神没了。或问崔有成先生和人比拳以前是否会想到输赢,答从来不想,想那么多还怎么比啊,就是想你能打到我的时候我也能打到你,就看咱俩谁棒了。运动员上场也是一样,不要想太多,要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拳术要求真,学拳不要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要多问问,多想想为什么是这样。
站桩分三步,第一步是调节,把身体调均匀了,一动也特别均匀。身体壮肌肉强的人也得经过这一步。把不需要的紧张去掉。第二步是意识的训练,比如今天我练一个炮锤,站桩时可以意想打炮锤,是全身之动,不是单手臂之动。自然之动,微动,发拳角度,是左手碰还是右手碰。技击就是一个碰撞的过程,作拳时要主动寻求碰撞。作拳在角度,在变化,在力的运用,不是比蛮力。站桩要自然,不要有太多人为的东西,把自己弄的都不会动了。第三步是摸劲,精神假借。要通过平时推手,实作检验,反馈到站桩上。站桩不是僵死不动,是很活跃的东西,是神动,意动,力量动,微动,蠕动。站桩也不是非要一个死的形式,象形意拳就摆一个三体式,实质也应该这样。王芗斋对站桩理解很深,不管通过什么形式,都要把拳术的内涵体现出来,功夫到了,行住坐卧都是站桩。能不能做到把身体调的特别均匀,有感皆应,而不是死的形式。就是睡觉也能。
站桩想抱树只是一个训练方法,老抱树把自己捆住了,是不对的。
站桩,试力,发力都是一个东西。内在是统一的。站桩放大就是试力。有感而发是发力。是活的感应。
试力要意识到搭手的各种情况,要活,要能变化,要通过推手来反馈检验。不是机械的来回拉水中的木板,比如扶按球老想着个球是没什么意思的。是手在上的情况还是手在下。拳术是很活泼自然的东西,不是机械的身体的意识的重复。有了感应就是发力,不是机械的重复,楞撞,发一下断一下。把力量都憋在了体内。发力要很通透,不要把力量留在身上。象扔实心球一样,要把球扔出去,不要发完还把球留在手里。尝在崔先生发力时摸他脚跟,很通透,力从根起。拳术练的是感应。
炮锤看似直拳,其实更高级。不是手臂打,是全身的力量。要有爆炸性,象火药爆炸一样。要有前臂的拧转。做拳不要断。意识不能断。不要一发就断。形意说的前手打人后手用力,比如举个例子,开门两手都拽就断了,身体后仰,失衡,是不对,一手按住门框,另一手开门就没断。问:是不是一定要向对方侧面上步?答:实战用炮捶时,两人一跑距离到了,感到是用左手还是右手那边碰合适,身体稍一拧转就发出去了,不用非走偏门,上步往对方边走再发拳,使动作做的很大。
钻裹拧横是搭手一接触在点上破坏对对方的力量,不吃对方的力,然后一拧转就进对方了。钻裹拧横是全身配合很协调的运动,不单只是手臂的拧转,要用身法,必要时用步法来配合。身体一拧转就可以使对方的拳碰不到自己。崔先生搭手都用前臂下部,搭上之后手离对方就很近了。
单推手就要训练钻裹拧横,要体现出来。不是机械的打轮。有里搭外搭。一拧一旋就是横力。形意起钻落翻也是这个意思。不必要做的很大,中国拳是很细腻的东西。八卦掌单换掌就是单推手,双换掌就是双推手。其他的掌都是后编的。
问:是点重身松还是点紧身松?
答:是指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状态,通过搭手点的接触,感知对方力量,对方哪有弱点都能感觉出来,象中医的号脉一样。
摩擦步是初级训练的方法,不是实战步法。要向各个方向都能运动,比如米字线。拳也要能向各个方向运动,打出米字线来。
法无定法,万法归一
物质操拳从大到小,从沙袋打到小棉球。小物件能出神光,眼神出来了,意就出来了。操棉球,就不是要你作力,你打不着它,作不上力,力量怎么打出来?
用意念去打它,日久有透力。手脚之间要有力牵引,构成三角,三角旋转起来,产生了圆,有圆才可以打人。“力走螺旋”,“意走螺旋”,“活三角形求争敛,搏击应感变化灵,螺旋克敌断敌力,搂劈点刺钻炮横”。
手臂挂在身子上,身体是不会动的;身子挂在手上,手臂小动,身体大动,这时手上才能挂上劲,才能支起三关。最后浑身通透,无所谓哪里挂哪里,这才有成。
找劲、发劲,做到自然合谐,才能使外形合顺,劲从中来,内质中和,气自然生,四肢百骸气质归一,摒除后天拙力。尾椎的惊乍,以骨盆为轮,脊椎为轴的发力,腰、腹、股肌肉搓动骨盆,力量沿脊椎上升,传至两手。
整体的感觉是劲力从尾锥或是叫裆内像龙卷风一样升起来,两腿的筋被抽紧,两只脚不得不抓住地,否则就要被这股力量给带的腾起来。圈内打人,圈外推人,所谓圈内,即盘骨发力范围,所谓圈外,即盘骨发力范围以外,力量的终极来源就是盘骨。古说腰胯只是笼统的讲法,实则只指盘骨。
盘骨的发力,外表上看不到,所以对手被打得折肢断臂,仍不知何事。学懂用盘骨运动来发力,还同时要学脊骨的节节用力,节节贯通。由盘骨带动脊骨,再带动四肢筋骨发劲。混身肌肉一紧就松,十秒里有九秒都是松的,如闲庭信步,越战越勇,打个通宵都不累。
松是很难练的,腰胯上的肌肉,没练到时,感觉不到,怎么能让它松。脊椎上有很多肌肉,特别是腰下部和髋关节附近的肌肉,在练到之前根本不知道他们的存在,练到之后才知道原来那里也是可以动的,而且还力大无穷,内功的力量全是从那几块脊椎上来的。
人体是个大弹簧,就是说的那几块脊椎上的肌肉。这几块骨头有了开合,动起来了,人就能生出胆色,碰着老虎都敢咬一口。“道本自然一气游,空空静静最难求”。拳不是靠胳臂粗拳头大打人,靠的人先天本能的瞬间激发,所谓“遇敌好似火烧身”,而这种本能只有在先天状态下才能自动出现。
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技由心生,皮肉如棉,筋骨如钢,劲力生芒,随敌而变,臻至自由无羁之境界,所谓“法无定法,万法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