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常用的“药对”有哪些?【一点资讯】

导读:今天跟着柯雪帆先生一起学习张仲景常用的药对。

张仲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的方剂,功效卓著,结构严密,用药精当。

仔细分析这些方剂的结构,可以看出,组成这些方剂的基本要素是“药对”,如桂枝汤中的桂枝配伍芍药,白虎汤中的知母配石膏等等。

如能掌握药对,便掌握了处方用药的要领与核心,仲景方中的药对不下百余种,现择其要者,简论于下。

01

桂枝配甘草

一、配伍意义

桂枝辛甘温,气薄升散,能温通经脉;甘草甘平,能益气,有内守之功,使桂枝不致过于走散。

桂甘相配,有《内经》“辛甘发散为阳”之义,既可温通阳气,又可以温振阳气,使通中有补。这个作用是全身性的,不限于一脏一腑。

二、仲景方例

桂枝汤、麻黄汤中的桂枝、甘草直通卫阳,主要作用于体表;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中的桂枝、甘草温通经络,主要作用于肌肉关节;小青龙汤、泽漆汤中的桂枝、甘草宣通肺气,温化肺中痰饮

苓桂术甘汤中的桂枝、甘草主要作用于;茯苓甘草汤中的桂枝、甘草主要作用于;小建中汤中的桂枝、甘草主要作用于中焦,取其温振阳气,故称建中;苓桂味甘汤与桂枝加桂(肉桂)汤中的桂枝、甘草主要作用于

桃核承气汤与温经汤中的桂枝、甘草主要作用于血脉、胞宫;炙甘草汤与桂甘龙牡汤中的桂枝、甘草主要作用于只用桂、甘二味,名桂枝甘草汤,大量顿服,可以温振心阳;

竹叶汤中用小量桂枝甘草,既能通阳解表,又可温阳益气;麻黄升麻汤中用微量桂枝甘草,属于辅助之品。

三、后世论述与应用

刘河间《宣明论方》桂苓甘露饮与大顺散中的桂枝、甘草,是宣通阳气以祛暑化湿。《景岳全书》保元汤中用肉桂、甘草,在于充实全身阳气。

近年用大剂量桂枝、甘草(各12-30g)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证,取得很好疗效。

02

桂枝配芍药

一、配伍意义

桂枝辛甘温属阳,芍药苦平,微酸微寒属阴。

桂枝与芍药相配,相反相成,桂枝通卫阳以解肌,芍药和营阴,治寒热而敛汗,这是调和营卫的功能。

桂枝温通阳气以推动血脉之运行;芍药养血、益阴、缓急,制肝气之横逆,这是调和气血的功能。

桂枝(肉桂)温振阳气,益火之源;芍药能益肝脾真阴,滋润肝脾,柔肝缓急,这是调整阴阳的功能。

二、仲景方例

桂枝汤及其加味诸方起调和营卫的作用,桂枝茯苓丸与温经汤中的桂芍相配,起调和气血的作用;《金匮要略》虚劳篇中的小建中汤与桂枝龙骨壮蛎汤中的桂芍相配,起调整阴阳的作用。

三、后世论述与应用

《本草述钩元》指出:“桂能引真阳而通血脉,故合于芍药以和营卫。”《金匮要略心典》说:“欲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

近代研究,桂枝汤对出汗、体温、心率、血压均能双向调节,使之趋于正常。后世独活寄生汤、三痹汤、十全大补汤与人参养荣汤中均有桂芍这一药对,其主要作用是调和气血。

03

桂枝配茯苓

一、配伍意义

桂枝辛甘温,宣通阳气,茯苓甘淡平,利水渗湿。桂苓合用,通阳利水,对肺、脾、肾、膀胱的阳气均可宣通,其作用是全身性的。

二、仲景方例

通阳利水方首推五苓散,通阳气,健脾气,通气化,使有用之水输布全身,无用之水下输膀胱,并非单纯地增加尿量而已。

苓桂术甘汤通阳健脾益气,化中焦之痰饮;苓桂草枣汤通阳利水、平冲降逆;茯苓甘草汤通阳和胃而化水气;苓桂味甘汤通阳利水兼纳肾气,而潜虚阳;防己茯苓汤能兼通肺卫之阳以导水下行。

此外,桂枝茯苓丸通阳利水,有助于行瘀化瘀,其理论依据是“血不利则为水”。茯苓泽泻汤为苓桂术甘汤加味;茵陈五苓散为五苓散加味。

三、后世论述与应用

刘河间桂苓甘露饮,朱丹溪胃苓汤与《医方集解》春泽汤都是五苓散加味而成,可见后世对五苓散颇多发挥。

现代对五苓散有从渗透压方面进行研究的。

04

桂枝(肉桂)配附子

一、配伍意义


桂枝(肉桂)与附子药性颇多相似之处,二者配伍之后,在温阳、散寒、止痛、救逆等方面均起协同作用。

但在仲景著作中,外感病发展为三阴重证而需要回阳救逆时,用姜附相配而不用肉桂;杂病阳虚时才桂附同用。

二、仲景方例

在仲景著作中,桂附相配的方剂可分三类:

1. 温振阳气,如桂枝加附子汤之治漏汗不止。

2. 温通经路、散寒止痛,如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与桂枝芍药知母汤,治风寒湿痹。

3. 温补肾阳,如肾气丸之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

此外,乌梅丸与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中亦有桂附,但不占主要地位,故从略。

三、后世论述与应用

《本草经疏》指出:附子“佐之以桂,则除脏腑沉寒、三焦厥逆、湿淫腹痛、胃寒蛔动、气虚经闭,补阳虚,散虚壅。”既归纳了仲景用法,也包括后世的发展。

后世将桂附用于回阳救逆的有《伤寒六书》的回阳救急汤。《医方集解》与《通俗伤寒论》均选用此方。

近年动物实验研究证明,附子、肉桂复方对肾上腺皮质性高血压有降压作用,但对肾性高血压无降压作用。

05

麻黄配桂枝

一、配伍意义

麻黄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与通调水道的功能。麻黄桂枝相配有协同作用,能加强麻黄的上述三种功能。单用麻黄发汗作用并不显著,麻桂同用才有明显的发汗作用。

二、仲景方例

1. 发汗解表:在11首麻桂相配的仲景方中,发汗解表的有7首,其中麻黄用量大多超过桂枝。

2. 宣肺利水化饮:有大青龙汤与小青龙汤,用于溢饮与支饮,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虽列于水气病篇,其作用亦为温化中焦水饮。

3. 温通经络:有桂枝芍药知母汤用于治疗历节病。至于麻黄升麻汤中虽有微量桂枝,其主要方义不在于麻桂相配。

三、后世论述与应用

近代《中药研究文献摘要》指出:“桂枝在麻黄汤中的功用是协助麻黄发汗,而不是监制麻黄发汗”,“麻黄发汗程度决定于它的配伍药物,若不配桂枝,则不是峻汗剂。”

实验研究发现,麻桂相配的麻黄汤与桂枝汤相比较,降低实验动物的皮肤温度较快,而降低肛门温度较慢。近年临床报道,麻黄汤原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有良好疗效。

06

麻黄配石膏

一、配伍意义

辛温微苦的麻黄与辛甘大寒的石膏相配,寒温不同,属于相反相成,也可称为取长补短。

用石膏监制麻黄之温,而充分发挥麻黄的宣散作用,故可用于肺有痰热或全身各处水湿与热相结合者。

二、仲景方例

麻黄石膏相配的方剂在仲景著作中有10首。

其中最典型的是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用于清宣肺热,越婢汤用于水气病化热。

大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与桂枝二越婢一汤均以麻桂辛温为主,配少量石膏为辅,与麻杏石甘汤的配伍法有别。

此外,越婢加术汤、越婢加半夏汤、麻黄升麻汤均应作别论。

三、后世论述与应用

《本草思辨录》以麻黄配石膏、附子配大黄为例,说明通过药物相制相用的配伍可能使药性发生变化。这种配伍石膏量一定要大,如用小量石膏便不能达到清宣郁热之目的。

近年临床大多以麻杏石甘汤加味的形式用于肺热、痹证化热及急性肾炎水肿。

07

附子配干姜

一、配伍意义

附子辛甘大热,干姜辛热,二者配伍有协同作用,即干姜能加强附子的温热作用。附子温补肾与命门之火,干姜温化肺脾之寒饮痰湿,在这方面二者有互补作用。

二、仲景方例

附子干姜配伍的代表方为四逆汤,是外感病回阳救逆的主方。

由四逆汤加减,而仍保留附子干姜这一药对的有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与干姜附子汤等均有回阳救逆作用。

此外,赤石脂丸中用附子干姜,目的在于散寒止痛;乌梅丸中用附子干姜既温中又能安蛔。

三、后世论述与应用

后世对亡阳重证大多用仲景四逆汤类方治疗,另出新方不多。《伤寒六书》回阳救急汤、《景岳全书》六味回阳饮中均有姜附这一药对。

近年实验研究证明,四逆汤对失血性休克家兔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并证明附子与干姜、甘草同煎可降低附子的毒性。临床以四逆加人参汤救治心源性亡阳型休克。

08

石膏配知母

一、配伍意义

甘辛大寒的石膏与苦寒滋润的知母相配,在清热功能上有协同作用。

石膏使邪从外散,知母使邪从下泄;石膏清肺胃之热,知母泻三焦之火,二者互补作用更全面。

二、仲景方例


石膏知母这一药对的基本方是白虎汤,治疗无形邪热炽盛于里,同时也可治疗热厥。

兼气阴两伤者用白虎加人参汤;温疟则用白虎加桂枝汤。麻黄升麻汤中有小量知母与微量石膏,为此方清热药的一部分。

三、后世论述与应用

汪昂《医方集解》认为白虎汤以知母为君,石膏为臣,现行教科书则认为白虎汤以石膏为君,知母为臣。

近年实验研究证明,石膏退热作用快,但作用短暂而较弱:知母退热作用较缓,但作用强而持久,二者合用则退热作用更加显著。

09

干姜配黄连

一、配伍意义

干姜辛热,具宣散之性,能通经脉,散寒邪,消痰燥湿,和降胃气,这些作用可概括为辛开;黄连大苦大寒,具沉降之性,能泻心火,凉血热,除烦躁,止呕吐,治吞酸,这些作用可概括为苦降,二者配合为辛开苦降法,属相反相成,主要用于脾胃病证。

二、仲景方例

仲景著作中,有干姜黄连这一药对的方剂共6首。

其中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黄连汤与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5个方剂的基本性质相似,都用于治疗病在脾胃,寒热错杂,气机升降紊乱,虚实夹杂的证候。

另乌梅丸中也有干姜、黄连,这是用于安蛔的,因为蛔虫得辛则伏,得苦则下。

三、后世论述与应用

《本草思辨录》认为黄连降胃阳,干姜升脾阴,脾升胃降,少阳乃得转枢。《成方便读》认为黄连干姜是治疗痞证的主药。《丹溪心法》的左金丸,《兵部手集方》的香连丸均为辛开苦降法的灵活应用。

该法已成为治疗胃肠道与胆道疾病的常用的方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