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的用法:(以)

关于“以”字的用法:

一、“以”字作名词:只作宾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缘故”、“理由”。
       例:
      (1)、何其久也?必有也。——怎么那么久呢?一定有理由啊。
      (2)、嗟乎!有也夫!起自布衣,兄弟三人更相王,岂不贤乎哉!《史记 田儋列传》
                  ——啊呀!有缘故啊!从普通老百姓出身,兄弟三人接连为王,难道不贤德吗!
二、“以”字作动词,有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靠”。
       (1)、霸主将德是。《左传  成公八年》——霸主将德。
       (2)、视其所,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 为政》
                   ——看看他运用的东西,考察他走过的道路,观察他安心于什么。
                   有时相当于“认为”“以为”,例如:
       (1)、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小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所以)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2)、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老臣认为太后您替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了。
三、“以”字作代词:极少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里”“什么(地方)”
        如:于以采繁,于沼于沚。《诗经 召南 采繁》
        ——在哪里采繁?在池塘里,在水中的小洲上。
四、“以”字作介词,“以”字和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等组成介宾短语。经常用在动词的前面作状语,也可用在动词的后面作补语。“用”
       (1)、介绍工具:当“用”“拿”“把”讲。
           ①、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
       ——军中没有用来助乐的东西,请允许我拿剑起舞。
          ②、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正以县(悬);无巧不巧工,皆以此四者为法。《墨子  法仪》
       ——各种工具,用矩画方,用规画圆,用绳墨画直线,用挂定斜正;无论巧与不巧的工匠,都用这四种工具作标准。
         ③、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私下会见张良,把(项羽要袭击刘邦的)事全部告诉他。
         ④、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卖油翁》——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
        例①、 ④中的“以”字与后面的名词组成介宾短语,用在动词谓语前面作状语;而例②、 ③中的“以”字与后面的名词组成介宾短语,用在动词谓语前面作补语。
       (2)、介绍条件,当“凭借”、“靠”讲,或者当“根据”讲。例如:
            ①、何以战?《曹刿论战》——(您)凭借(靠)什么打仗?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凭借你残余的时日和精力,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草一木。
           ③、有道之土,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不所见。《吕氏春秋 察今》
       ——有思想的人,贵在根据近的推测远的,根据今天的,推测以前的,根据见到过的,推测没有见到过的。
           ④、今以蒋氏观之,犹信。《捕蛇者说》
       ——现在根据姓蒋的(家世和经历)来看,还是真实(可信)的。
          ⑤、公亦以此自矜。《卖油翁》——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
         小结:这①——⑤例中的“以”字皆与后面的名词或代词组成介宾短语,用在动词谓语前面作状语。这种用法与现代汉语完全一样。
       (3)、介绍标准,当“按”“按照”“以......论”讲。例如:
           ①、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其余的船按次序一同前进。
           ②、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刀斧按时进入山林,木材不能用尽。
           ③、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孟子 万章》
       ——按地位而论,那么您是国君,我是臣子。
          小结:这①——③例中的“以”字同样也与后面的名词组成介宾短语,用在动词谓语前面作状语。这种用法与现代汉语完全一样。
       (4)、介绍原因,当“因为”“由于”讲,例如:
           ①、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我却因为捕蛇独自活下来了。
           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起义》——扶苏因为多次劝谏的缘故,皇上便派他在边界带兵。
       (5)、介绍身份、资历,相当于“以......名义”“以......资格”。例如:
           ①、 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西门豹治邺》
     ——以人民的资格去观看河伯娶妇的人有两三千。
           ②、 沈同以其私问曰:“燕可伐与?”
     ——沈同以他个人的名义问道:“燕国可以攻打吗?”
           ③、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指南录后序》——第二天,我以资政殿学士的名义去。
      (6)、介绍对象,当“与”“和”“同”“跟”讲,例如:
           ①、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论语 微子》
     ——恶浊的东西天下到处都是,跟谁去改革它呢?
          ②、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史记  留侯世家》
     ——陛下是普通老百姓出身,同这班人马取得天下。
      (7)、介绍时间、地点(方位、处所),当  “在”或“从”讲,例如:
          ①、文以五月五日生。《史记 孟尝君传》——文在五月五日出生。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师......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师......到达泰安。
          ②、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  西南夷传》
     ——现在从长沙豫章前往,水路多,非常难走。
     (8)、表示“率领”的意思。例如:
         ①、宫之寄以其族去路虞。《史记 晋世家》
     ——宫之寄率领他的族人离开虞。
         ②、使龙骥将军胡彬以水军五千援寿阳。《淝水之战》
     ——使龙骥将军胡彬率领五千水军支援寿阳。
          这里的“率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是介词,而是动词。这是译文与原文不同的地方。
五、关于“以”字的结合语:“以为”、“以......为”、“有以”、“无以”
     (1)、“以为”
              “以为”相当于“认为”,或是“以之为”的省略。例如:
         ①、虎以为然。《狐假虎威》——虎认为是对的。(然,对,正确)
         ②、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虎不知野兽们害怕自己而逃跑,认为是害怕狐狸呢。
         ③、郑县人乙子妻之市,买鳖以归,过颍水,以()为渴也,因纵而饮之。《韩非子》
    ——郑县人乙子妻走到集市上,卖了脚鱼回家,经过颍水,她认为(脚鱼)是顺口渴了,就把它放(在水里),让它饮水。
     (2)、“以......为”
         这种结合语有两种意义:
         一是使动意义,属于以有形事物的处置,相当于“用(拿)......当作......”;
         二是意动意义,属于无形的内心活动,相当于“觉得......是......”;“认为......是......”;
         例如:
         ①、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詟说赵太后》
   ——一定要拿长安君当作人质,齐国的救兵出。
         ②、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狐假虎威》
   ——您如果认为我的话是不真实的,我为你先走......
         ③、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和氏之壁》
   ——楚王觉得卞和是欺骗他因而砍断卞和的左脚。
     (3)、“有以”、“无以”
        “有以”=“有所以”=“有(可以)用来......的东西”=“有什么(可以)用来......”
       “无以”=“无r所以”=“没有(可以)用来......的东西”=“没有什么(可以)用来......”
         例如: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项王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回答,只得说,“坐!”
         ②、 河曲智叟无以应。《愚公移山》——河曲智叟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回答。
         ③、君主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
   ——君王同沛公饮酒,军中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助乐,请允许我用剑起舞。
六、“以”字作连词。连词“以”可以表示两项之间的下列关系:并列关系、目的关系、结果关系、因果关系、状心关系。
    (1)、表并列关系,例如:
         ①、其责己者重周,其待人也轻约。《原毁》
   ——他责备自己,严厉而又全面;他对待别人,宽恕而又简约。
    (2)、表目的关系或结果关系,例如:
         ①、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表后项是前项的目的)
   ——查封关闭了宫廷屋室,回军驻扎在霸上,来等待大王的到来。(译为来)
         ②、昔秦穆公不从百里奚蹇叔之言,以败其师。(表后项是前项的结果)
   ——过去秦穆公不听百里奚、蹇叔的话,以至使他的军队失败了。(可译为以至)
    (3)、表因果关系,例如: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理于晋且贰于楚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晋侯秦伯围攻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而且又亲近楚国。
        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因为那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久呆,于是就写了这篇游记离开了那里。
       这个“以”(连接两分句,连词)与“吾以捕蛇独存”(介宾短语,介词)中的“以”是不同的。
    (4)、表状心关系,例如:
         ①、孝公受而用之,秦果日以强,魏日以削。《战国策  魏策》(表状心,可不译)
   ——秦孝公把他(商鞅)留下来,并且重用他,秦国果然一天天强大起来,魏国果然一天天削弱下去。
         ②、 呱呱以啼、哑哑以笑。——呱呱地啼哭;哑哑地笑。(表状心,可译为“地” )
七、“以”字作副词。(表程度、表时间)例如:
    (1)、表程度
         ①、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孟子  滕文公下》
   ——三个月没有君主任用他,便去安慰他,不是太急了吗?(可译为太)
        ②、木若以美然。《孟子  公孙丑下》——棺木好像太好了似的。
    (2)、表时间
        ①、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通已,译为已经。)
   ——士卒买鱼煮了吃,得到肚子里的帛书,本来就已经觉得这件事奇怪了。
八、“以”字作结构助词,相当于“之”,可译为“的”。如:
       五岭以南,古为百粤之地。——五岭的南面,古时候是百粤居住的地方。
(0)

相关推荐

  • 解题指导|文言文特殊句式题型

    一.宾语前置的种类 常见的宾语前置句式有以下几种: 1.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作宾语,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q ...

  • 古代汉语语法: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星期一发布古代汉语,星期五发布古代文学.     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 ...

  • 251.文言虚词“然”用法详解​

    251.文言虚词"然"用法详解 文∣杜若东 "然",在现代汉语中,比较常见,比如可以组成:然而,虽然,既然,木然,忽然,天然,不以为然等词语,我们有必要追根溯源 ...

  • 193.文言虚词“然”用法详解

    193.文言虚词"然"用法详解 作者:gkgushiwen 然,<说文解字>:烧也.从火, (rán)声. <说文解字>:犬肉也,读若然.据此,然是个形声兼 ...

  • 182.高考文言虚词“也”用法详析

    182.高考文言虚词"也"用法详析 作者:gkgushiwen (一)句末语气词 1.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 [例句]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 176.文言虚词“乃”用法详解

    176.文言虚词"乃"用法详解 作者:gkgushiwen 一.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以为"才"."这才". ...

  • 171.文言虚词“而”用法详解

    171.文言虚词"而"用法详解 作者:gkgushiwen 1.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成语] 终而复始  死而复生  敏而 ...

  • 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9)

    者 (一)助词.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秦自缪 ...

  • 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8)

    与 (一)介词.1.介词.和,跟,同.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2.给,替.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与 ...

  • 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7)

    因 (一)介词. 1.依照,根据.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变法者因时而化.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依靠,凭借.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因人之力而敝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