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大原因告诉你:为何要买这件估价3.5亿元的徐悲鸿?
徐悲鸿《奴隶与狮》,油彩画布,123.3×152.8cm,1924年,佳士得香港估价:港元350,000,000–450,000,000
1919年,正值“五四”运动席卷中国,24岁的徐悲鸿远赴法国留学。本就是热血青年的他深知不能愧对国家艰难时期的资助。于是,心怀推动民族美术事业发展的信念,徐悲鸿潜心钻研油画与素描技巧、学习西方美术理论,成为当时唯一一位被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录取的中国留学生。
徐悲鸿《自画像》,纸面油画,23×17cm,1924年
五年后,在油画创作走向成熟之际,徐悲鸿绘制了代表作《奴隶与狮》。这标志着他艺术生涯的第一个创作高峰,为其后的《田横五百士》《徯我后》和《愚公移山》等关键作品带来重要启发。此画亦为中国现代艺术打开了一条革新之路,独具历史价值。
在西方古典绘画中,“奴隶与狮”这一主题源自古希腊《伊索寓言》:饱受虐待的奴隶在逃亡中,帮助一头受伤的狮子拔出扎入其脚下的刺;后来在竞技场上,心怀感激的狮子再次遇到被当作食物扔进场中的奴隶时,竟从凶猛残忍变得乖巧柔顺,引人啧啧称奇。最终,狮子与奴隶都得以重获自由。
约翰·巴顿(John Batten)《欧罗巴童话书》(Europa's Fairy Book)插画,1916年
这一寓意“知恩图报”的故事在欧洲广为流传,在古罗马时代已成为神话。徐悲鸿这幅巨作描绘的正是受伤的狮子从阳光中走来,停留在幽暗的山洞口,与右侧处于暗中的奴隶彼此对视,营造一种异常紧张的氛围,展现了艺术家早期对画面构图、色彩明暗、动物形象和气氛渲染的娴熟技艺。
尽管题材与绘画技巧均来自西方,但徐悲鸿并未“全盘西化”,而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极力寻找东方绘画的表现形式,融入大量中国元素,将西方的写实主义与中国传统艺术的线条和意境结合起来,呈现出一种复杂而混合的叙事图式。
《奴隶与狮》则是其艺术风格转变与发展的重要节点。徐悲鸿用多彩笔触来表达阳光和天空,与洞内的黑暗压抑形成“阴阳相持”的鲜明对比,使整个画面具有明显的东方抒情和写意韵味。同时,作品的情感内涵也由原本程式化的说教提升至“悲天悯人”的博爱情怀,歌颂了人道主义精神,体现出他对西方文化与东方意境的独特融合。
众人皆知徐悲鸿擅画骏马,却不知狮子也是其笔下的“常客”,寄托他对国家崛起的坚定信念,也传递出奋发图强的精神。当时,因经济来源时常中断,处在困苦中的徐悲鸿搬到了生活成本较低的柏林。
自幼喜爱描绘动物的他常饿着肚子跑到柏林动物园对着狮子速写。等到饲养员喂食时,狮子津津有味的咀嚼声更刺激着饥饿的他。但全身心投入的徐悲鸿仍画笔不停,捕捉猛兽吞食时的动作特点。
功夫不负苦心人。后来,他凭记忆就能将狮子的各种动态默画出来,创作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作品,如《狮吼》《负伤之狮》和《奴隶与狮》等。这一动物形象也贯穿其整个艺术生涯。
徐悲鸿《雄狮》,纸本设色,96×88cm,1941年
徐悲鸿《会师东京》,纸本设色,113×217cm,1943年
1943年,在其作品《会师东京》中,一群生龙活虎的雄狮脚踏富士山头、遥望前方,成为他对抗日战争必胜的预言;而“师”与“狮”的谐音也象征了中华民族的胜利。这幅画与《群马》均为徐悲鸿在抗战时期创作的动物主题代表作,被称为传世“姊妹篇”。可见该题材在其艺术中的重要地位,而狮子象征的民族精神也让人为之振奋。
呕心沥血,几经易稿
《奴隶与狮》耗费了徐悲鸿大量心血与精力,是他留学期间学习西方油画的集大成之作。据其子徐庆平所言,徐悲鸿在构思阶段几经易稿。事实上,这也符合他的创作习惯——每幅作品的最终完成都伴随大量写生稿、构图稿以及画面局部的素描习作。这些珍贵资料亦成为理解其创作过程和心理的重要依据。
徐悲鸿《奴隶与狮》(局部),油彩画布,123.3×152.8cm,1924年
如今,与油画《奴隶与狮》有关的素描稿珍藏于北京徐悲鸿纪念馆。通过图像对比,人们可以发现,艺术家最初倾向于表现奴隶的逃避之状。然而在定稿中,奴隶的形象虽仍保持了某种恐惧姿态,但他意欲逃跑的姿势被有意削减。这一巧妙变动更表现出人与猛兽间的微妙关系和复杂心理活动。
南洋藏画,历经坎坷
徐悲鸿与好友黄曼士
1941年,由于日军入侵,在新加坡举办义卖画展的徐悲鸿在匆忙离开之时,将数百幅作品及其他古玩一起托付给好友、收藏家黄曼士等人,埋入一所学校的枯井内,其中包括《奴隶与狮》在内的40幅珍贵油画。后来,这些画便下落不明,直至80年代新加坡报纸刊登《徐悲鸿藏宝记》才“曙光乍现”,一些作品悄然面世。
其中,抗战题材作品《放下你的鞭子》还曾让周恩来总理专门派人寻找,但未能寻得下落。一次偶然中,徐庆平在一位大收藏家的住宅中看到此画,感慨万千。后来,部分遗失作品被拍卖回国,也让人期待更多流失画作能陆续回归。
流传有序,溯源可靠
要知道,徐悲鸿一生作品约3000幅,其中油画仅100余件,遗失南洋的40幅珍品占据超过三分之一。而《奴隶与狮》后辗转于新加坡藏家,直至2006年重新出现于佳士得香港拍卖会,凭借5300万港元创下当时中国油画拍卖纪录。
同时,该作在北京徐悲鸿纪念馆出版的《中国艺术巨匠徐悲鸿》、新加坡美术馆推出的展览及出版书籍《徐悲鸿在南洋》,以及即将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徐悲鸿全集(油画卷)》中均有重要记录。另外,如此罕见的主题性油画在市场上有史以来出现不超过六件,还是私人藏家手中其尺幅最大的油画,绝无仅有。
精品再现,市场强劲
作为艺术市场“龙头股”,徐悲鸿的油画作品曾多次创下纪录。2001年,作品《风尘三侠》在佳士得拍卖会上以664.5万港元落槌,成为当时中国油画作品拍卖的最高价。其后,《珍妮小姐》《愚公移山》和《放下你的鞭子》等均突破千万港元,最高达7200万,体现出强劲的市场行情。
虽然近几年来,由于徐悲鸿的精品力作鲜少出现在市场上,其表现在稳定之中稍显平淡,但人们对其兴趣从未减退。他在中国艺术史上的特殊地位与贡献也推动其价位走势不断上扬。此次,佳士得呈上这件国宝级馆藏,让人不由期待中国油画拍卖再创辉煌。
《民族与时代——徐悲鸿主题创作大展》海报
近两年,学术界对徐悲鸿的研究热度也不断升温。2018年,中国美术馆推出《民族与时代——徐悲鸿主题创作大展》,分三个篇章梳理了其最具时代标志与历史价值的118件作品。
《悲鸿生命:徐悲鸿艺术大展》海报
紧随其后的还有中央美院的《悲鸿生命:徐悲鸿艺术大展》、湖南省博物馆《徐悲鸿与周令钊、戴泽艺术成就展》等,把徐悲鸿艺术的学术研究推向一个新高度,这也是国内首次如此大规模地集中展示他的作品。人们对其研究热情以及艺术成就的肯定可见一斑。
为国识才,伯乐难得
除了艺术家身份,徐悲鸿还是重要的教育家与收藏家,推动了油画和素描在中国的传播,培养和发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美术人才。在民国时期,年近30岁的傅抱石曾拿着自己的作品拜访徐悲鸿,后者看完十分赞赏。在得知傅抱石全靠自学之后,徐悲鸿更是折服,并建议他留学深造。
傅抱石《西园雅集》,纸本镜心,54×80cm
为解决傅抱石的留学经费,徐悲鸿向江西政要大力举荐,并拿出自己的一张画,说:“我的这张画留下来,就算你们买了我一张画吧。”如此才促成傅抱石的赴日留学。学成归国后的傅抱石画艺大进,最终成为开宗立派的绘画大师,也成就了一段“千里马与伯乐”的佳话。
作为中国写实主义绘画一代宗师,徐悲鸿的卓越贡献有目共睹。而《奴隶与狮》诞生于他创作的成熟期与第一个高峰期,是对其艺术生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关键之作,可谓中国艺术史上最重要的油画作品之一。如今,珍品巨作再现市场,你认为它将创下什么纪录?
编辑、文 张剑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