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角刺,中药名。为豆科植物皂荚的干燥棘刺...
皂角刺,中药名。为豆科植物皂荚的干燥棘刺。分布于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具有消肿托毒,排脓,杀虫之功效。常用于痈疽初起或脓成不溃;外治疥癣麻风。性味辛,温。
①《纲目》:'辛,温,无毒。'
②《医林纂要》:'辛咸,温。'
③《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辛,有小毒。'
功能主治搜风,拔毒,消肿,排脓。治痈肿,疮毒,疠风,癣疮,胎衣不下。
①《本草图经》:'米醋熬嫩刺针作浓煎,以敷疮癣。'
②杨士瀛:'能引诸药上行,治上焦病。'
③《本草衍义补遗》:'治痈疽已溃,能引至溃处。'
④《纲目》:'治痈肿,妒乳,风疠恶疮,胞衣不下,杀虫。'
⑤《本草崇原》:'去风化痰,败毒攻毒。定小儿惊风发搐,攻痘疮起发,化毒成浆。'
⑥《四川中药志》:'治风热疮疹,并能通乳。'
⑦《药材学》:'治扁桃体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外用:醋煎涂,研末撒或调敷。
注意《本草经疏):'凡痈疽已溃不宜服,孕妇亦忌之。'
复方①治痈疽恶毒,外发内发,欲破未破,在四肢肩背肚腹之外者,则痛极大肿,在胸膈腰胁肚腹肠胃之内者,则痛极大胀:皂荚刺飞尖一两,乳香、没药、当归、川芎、甘草各二钱,白芷、花粉、金银花各五钱。水、酒各二碗,煎一碗半。毒在上,食后服;毒在中半饱服;毒在下空心服。未成可消,已成即溃。(《医鉴初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