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埠有忆粜籴时:甪直收费景点之万盛米行
老一代江南籍作家的作品中,不乏有对江南风貌的精彩描述。茅盾的《林家铺子》、鲁迅的《孔乙已》、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由于时代背景的关系,他们笔下对一个老镇、一个小村、一条街巷乃至一家店铺的脍炙人口的描述,仿佛正是今天人们在旅游观光中想要寻找的什么。
“……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里面装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齐着船舷……早晨的太阳从破了的明瓦天棚里斜射下来,照在柜台前那几顶晃动的旧毡帽上……”这是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中的文字,描述的是万盛米行的一个寻常的早晨。
也在一个早晨,我从沈宅出来,熟门熟路,来到甪直镇沿河的南市下塘街。前方有个骑在路上的廊棚,廊棚的墙上,写着一个大大的“米”字,那里便是万盛米行,联票中捆绑的又一个收费景点。因为要收费的,所以多少次甪直行,我每每都是在其门口好奇地望一眼后便匆匆离开,却又忍不住让叶圣陶小说中的情景为我画出一个大概的轮廓。
那回购了联票,终于可以进去了。米行门前,依旧有个河埠头,也有船。只不过时光倏忽间从民国期间一觉醒来,发现船都成了游船,陈旧的乌毡帽也换成了崭新的旅游帽。“万盛米行”的“老字号”招牌,就悬挂在三间屋前。里边依然有柜台,然账房先生一样不见了,只有些许的旧时米市风貌供人沉思回想……
进入,是一个院子。环廊中陈列着一些农具。院子对面是“耒耜堂”,陈列的农具,从耕种用的犁、耙,到扬谷、囤米的一应俱有,是旧时江南稻作文化的活教材。院子南穿过一个小天井,又是一个农具展览馆,品种更多。那里出来,又回到下塘街,是现万盛米行的“南边门”。
其实,叶圣陶小说中的万盛米行原名是“万盛恒米行”,位于甪直镇南市河的西岸。现在的万盛米行在市河东岸,是甪直镇人民政府为开发古镇旅游业,于1998年筹资改造易建的。说实话,亲历了,觉得还不如想象中的那样精彩。米行前的小河静静流淌,不舍昼夜;也许只有它,才保留着昔日的全部记忆……
感谢好友丛萌赠玉:
号冠吴东河埠宽,丰谷登场盈廒间。
名篇“多收三五斗”,盛景麇集百十船。
稻作经济呈原貌,农具陈列蔚大观。
今人欲问稼穑事,“耒耜堂”里可耕田?
下塘街的南端,兴隆桥边,老远就见一个骑在路上的廊棚,廊棚的边上是一个很大的米字
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分别为:在门厅看耒耜堂、在耒耜堂观门厅、在耒耜堂外南侧看院子西北部的环廊一段、环廊中陈设的水车龙骨部件
耒耜堂。堂内上联为 “玉粲流珠往来舟楫粜籴市门频沸闹”,下联为“金芒分颖存聚仓囷闾阎户灶尽炊香”
耒耜堂的题款左上方有几行小字:唐陆公甫里先生撰耒耜经于此故取耒耜二字为堂名。“陆公甫里先生”,即陆龟蒙,唐代著名文学家,字鲁望,吴郡人,出身吴中世族。曾任苏、湖二州从事,后隐居松江甫里(今甪直),自称“江湖散人”、“甫里先生”。 《全唐诗》录存其诗十四卷,《全唐文》录存其文二卷。中堂画即为陆龟蒙撰耒耜经之写意
屋中展示的农具。左图是晒粮的笾、存粮的(稻)柴囤和扬谷的笾,右图是掼稻(人工脱粒)用的器具
左图前为舂米的器具(将米从稻谷中打出来),后面是扬米的器具(去除砻糠与麸皮);右图是存米量米的器具,梯形的便是“斗”
耒耜堂南边还有一个小天井,一边是一架可以运作供游客体验的水车(没拍),另一边就是这具耕作的雕塑
天井西部接连又一进房屋,里边也展览各式农具。这屏介绍的是“吴地农具简史”,上溯到太湖流域良渚文化时期
展台上的农具按不同功能予以归类分示。这图中是播种、中耕与管理的农具
拷桶。两人提拉拷水浇地用的。相当于北方的“戽斗”,我在农场时也用过
再经过一个天井,就回到下塘街了,这是今天万盛米行的出口处,挂的“甪直水乡农具博物馆”招牌,倒与里边的内容更贴近些。不过谁叫米行的名气大呢?